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科学德育渗透研究
2020-11-22郭胜文
郭胜文
摘要:基于德育渗透问卷的调查结果及对小学科学新课标进行德育内容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科学课堂德育渗透的策略并开展教学实践。实践结果显示,基于新课标的导向,实践小学科学课堂的德育渗透,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及水平。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科学;德育;渗透
一、缘起
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小学科学教学须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德育渗透的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此笔者设置了2个有关小学科学教学德育渗透问题,分别为“你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认知________?”
“你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渗透的频率?”上述问卷通过问卷星对全区187名科学教师展开调查,具体结果统计如下:
通过调查发现,问题1中科学教师回答“非常清晰”“较不清晰”“完全不清晰”的人数为0,回答“较清晰”的为78人,回答“一般清晰”的109人,但从中可知大部分科学都能基本清晰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问题2中科学教师回答“每节科学课都有德育渗透”的人数是0,从中可知每一节科学课都开展德育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较大的困难与挑战的。回答“完全没有德育渗透”的人数也为0,这表明科学教师对立德树人的理念具备较清晰的认知,没有忽略科学课堂德育的渗透。回答“部分科学课有德育渗透”的人数是75、“少部分科学课有德育渗透”的人数是89、“大部分科学课都有德育渗透”的人数是23,部分及少部分科学课有德育渗透的占了总人数的164,占百分比为86.78%,而“大部分科学课都有渗透”的人数仅为23,占百分比为12.3%。从中可知,区域内科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基本实践立德树人的理念,在科学课堂上能基本做到德育渗透,但同时也表明科学课堂德育渗透存在一定困难,大部分科学教师感觉在科学课堂教学采取的德育渗透方式较单一、乏味,科学课堂德育渗透的效果不太理想。基于上述的调查分析,对科学课堂德育渗透策略进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科学课堂德育渗透的困境。
二、新课标德育渗透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且为其奠定继续学习与终身发展、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每一个维度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为三个学段,分别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每一个学段每一个维度的要求均不同,但呈递进的趋势,体现了学习进阶的特点,也展现了学生核心科学概念、科学素养的发展过程。结合小学德育内容及科学课程目标维度、德育渗透内容概括见下表。
上表中,新课标目标维度与德育渗透内容的对应关系,是综合分析各目标维度的特征及要求、德育渗透的具体内容而提出的,同时也在科学课堂中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其丰富了德育渗透的形式,增加了科学课堂德育渗透的趣味性,但对于具体的科学课堂,上表的分类未必都合理合适,仍需根据具体的课堂情景作相对应的调整及细化,以体现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三、新课标德育渗透策略
在新课程目标的四个维度中,依据各目标纬度对学生的要求不同,渗透的德育内容也应相应地调整。在科学知识层面,结合我国古代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发现及爱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的故事,在科学课堂中渗透,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在科学探究层面,深挖小组间及组内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集体主义的优势,同时也认识到唯有合作,才能共赢。在科学态度层面,及时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意言行举止,渗透文明礼貌教育,同时也启发他们在参与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远大的理想与信念。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层面,结合身边的具体而真实的事例,启发学生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渗透科技、环境、社会公德方面的德育教育。
四、新课标德育案例分析
以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例,展开具体的基于新课标科学课堂德育案例的分析。
环节1:问题聚焦
微课1:以1949年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微课导人,通过具体而特定的历史情景,加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同时也让同学们认识到一个国家唯有强大才能发出自己民族的声音。
微课2: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微课,通过熟悉的情景,具体的声音,让同学思考及探讨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通过认证聆听,探讨、分析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
环节1中,从真实的且与课题相联系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景导人,这不但丰富了科学课堂导人的形式,同时也增强了小学科学德育渗透的真实性、感染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环节2:探索
探索1:如何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探索2:观察钢尺、鼓、音叉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探索3:用手轻轻触摸正在发音的物体,你有什么感受?这些感受有哪些异同?为什么?
在探索环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在小组内成员的合作與分工,在探索的过程中均可得到磨合与锻炼。通过小组成员的努力,一起解决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同时也使得组员的合作精神、凝聚力获得较大的提升。
环节3:研讨
问题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问题2: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
在研讨环节,组内学生通过互相质疑、探讨,最终形象小组汇报的结论。但有个别小组会讨论得特别激烈,此时须引导学生们在组内讨论时,声音要控制在自己小组内听到为宜,以免影响其他小组的讨论。同时,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没有轮到发言的小组成员要认真聆听及思考彼此间想法的差异,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环节4:拓展
拓展1:我们发出高、中、低音时,声带发生什么变化?
拓展2:在大自然中寻找一些声音,并且了解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拓展3:声音对环境的影响。
经过上述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声音的产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此,在拓展环节,他们将运用刚学的知识去解释身边大自然的一些产生声音的现象,进而加深对声音的认识及提高运用声音的能力,同时也引导同学们思考哪些声音对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我们如何才能消除这些影响。通过科学概念、自然、社会现象进行探讨,以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渗透科技、环境道德、社会公德德育教育,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素养。
五、总结与展望
1.总结。
通过研读小学科学新课标,基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施相关的科学课堂德育渗透实践,将小学科学各学段目标与德育内容相结合,创设具体的特定的真实情景,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感悟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和水平。小学科学德育渗透以新课标为蓝本,以立德树人为主色调,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具体真实的历史、社会、身边自然现象为情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小科学课堂德育渗透的趣味性、有效性,改變了以往单调乏味的局面。
2.展望。
随着科学、信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科学课堂的授课形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探究与实践的内涵及外延将更丰富、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与此同时,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等科学素养将获得更好的锻炼与提升。基于目前互联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借助人工智能、信息技
术等,进行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堂德育渗透,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科学课堂德育渗透的难题及困境,能有效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及素养。希望笔者此微小的探索与实践,能引起更多科学教师对科学课堂德育渗透的关注及思考,进而探索出更多有趣、生动、真实的科学课堂德育渗透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教育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小学常用法律法规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338~339页。
【2】易连云:《德育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33~138页。
【3】顾明远等:《顾明远教育论述精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