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智模式下班级文化建设实践

2020-11-22麦然偉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班级文化

麦然偉

摘要: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中遇到“徒有形式核心价值空洞”的困境。虽然学界有大量的相关研究,但从关注“建设班级文化统一心智模式”研究的思路而展开的则少之又少。本文尝试从心智模式的角度阐述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经过实践提炼出与心智模式“见解思行”对应的班级文化建设各阶段。

关键词:心智模式;班级文化;文化感知;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传播与反哺

当前,学界对班级文化做了大量研究。各种理论对一线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起到借鉴和支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不少班主任生搬硬套把班级的课室环境张贴得很漂亮,把班规打印张贴,在班会课上宣扬某种班级精神,在课外开展许多班级活动。表面上一个班级文化建设该有的,都做到了。然而并没有出现令人喜悦的结果一产生符合预期的班级文化,这就是所谓的“班级文化靠嘴说,班级文化建设靠张贴”的体现。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分类可以从逻辑上对班级文化进行分类,但没有从工作上对文化现象进行分类,以至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徒有其形而失其神,出现“核心价值空洞化”。实质上,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不适宜采用逻辑分类的思路,采用心理发展规律的思路会更合适。心智模式的四个工作阶段,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实际工作提供了合适的思路。

在班级中建设统一的心智模式,是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在1940年代创造出来的,之后就被认知心理学家Johnson - Laird和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采用,并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常用名词。

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可以分為见、解、思、行四个进程。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能有效地指导行动;反之,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不相符,就会使自己好的构想无法实现。所以,我们要保留心智模式科学的部分,完善不科学的部分,取得好的成果。心智模式成长及改变的逻辑层次模型,揭示了“人创环境”和“环境育人”的关系,为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工作理论。

从形式上看,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是遵循“无班级文化一有班级文化”的工作方向。其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种建设行动,把班级成员各自彼此独立的心智模式联通,建成一个属于全体师生共享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作为整个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要点贯穿行动研究始末的,就是班级成员如何去“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去“行动”。每一个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步骤或者措施,都是一次统一班级成员心智模式的进程。根据心智模式理论,从建设统一的班级心智模式角度来看,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可以分为四个工作阶段:文化感知、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传播与反哺,对应见、解、思、行四个阶段。

一、见——文化感知

班级中处处都是关于“见”的部分。每日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所“见”会对个体内心价值产生影响。逻辑分类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等都会在此体现,笔者认为按照心智模式理论“环境一影响一心智一改造一环境”的视角,“见”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场所的环境,为成员提供环境满意度和舒适度;人文环境是指班级作为一个具有社交性的群体,其内部的人际交往、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道德水平等的总和,为成员提供社会习得的环境。这些就是心智模式发生变化的基础。由于成员个体的心智水平有差异、环境状况也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见”现象是层出不穷。这就决定了对“见”进行加工的“解”也是“解”无定法。

在班级文化建设实践中,笔者曾做过横向对比,发现具有优秀表现的班级所存在的问题在其他班也存在,不同之处在于应对问题的方式。究其原因,班级文化建设普遍不缺乏“见”而是缺乏“见”之后的“解”“思”“行”。“见”只是心智模式视角下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始。“解”“思”“行”才是改变心智模式的开始。

二、解——文化认知

班级成员都有对“见”进行自我的“解”。此时就是建设统一的心智模式的开始。寻求统一的“解”,是班级文化在“解”阶段的工作目标。一开始班级成员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各种所“见”,这些理解的结果存在视角、水平、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差异。在双主体的特点下,求解是全体班级成员的行动,但引导并统一解却是班主任的专属。在“解”的阶段,班主任需要用到一些技巧。例如价值澄清、理性情绪治疗、阿德勒主义等心理学技巧,都对达成共识有帮助。在T班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最典型的“解”工作就是对后进生的转换。Z班主任正是综合运用了以上的心理学技巧,帮助一部分后进生找到了自信,实现了转变。

三、思——文化认同

在“思”阶段,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更多地强调成员的内省和反思。由于内省和反思存在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因此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外显出来,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周记。通过周记,班主任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内在思想变化,同时通过观察法,可以观察并判断班级成员的行为背后是否达到思想的转变,由此来决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此阶段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利用了几种心理效应,如认同心理、从众心理、模仿心理和强化心理等。

四、行——文化传播与反哺

班级成员经过“见、解、思”阶段后,在心智上所产生的结果会体现在行为上。个体精神观念通过行为来表达。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得到发展,班级文化需要传播。可以说,班级成员行为就是班级精神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媒介和载体。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除了做好物质的文化载体外,如教室美化、绿化、净化之外,还需要做好班级成员的行为教育。

在此阶段,班主任的精神价值观念对班级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决定了班级文化的方向、广度和高度。可以说,是班主任用自身的精神价值观念孕育出班级文化的精神胚胎。因此,班主任的主导和引导作用无法缺失或取代。较有效的方法有:在班主任引导下开展每周行为点评、建立班级文化宣传机制,进行班级文章宣传、好人好事表扬、先进人物评选等。在现代传播技术条件下,制作班级视频或微电影,在实践中对营造班级自我意识、集体认同、班级个性特色展示、家校沟通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通过“班级文化传播”塑造班级文化形象,强化T班成员对本班文化的认可和提升班级自豪感。通过“班级文化反哺”来实现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做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育人效果。通过“班级文化成果确认”结束创建班级文化从“孕育一发展成型一生成”的一次生成过程。

五、结论

班级成员在经历了一轮的心智模式改变后,如果行为上做到了反思内省,他就会有更高的价值追求,“所见”就会比原来有所不同。这就实现了某方面的心智水平的提升。班级整体的心智水平就在多次的四阶段心理历程中提升,只要价值目标明确统一,班级心智模式也随之逐步改变、趋同。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系统工作,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变化阶段,往往会出现反复,这使得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果具有不稳定性,似乎令班级文化工作陷人“无常”的局面。总的来看,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虽然不能一蹴而就,在长期的工作中推动学生积极健康发展,建立健康的心智模式,这是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有恒”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江红:《班级文化发展论》,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2】杨从宝:《教师观察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运用》,《教育教学改革》2008年第3期。.

【3】潘镜宇:《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4】【美】丹尼斯、舍伍德著,刘昕、邱昭良译:《系统思考》,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5】《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光彩》2018年第9期,第56页。

【6】周作宇:《大学治理的心理基础心智模式与集体思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23~37页。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