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式护理对母婴分离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影响
2020-11-21陈艺玲匡卫红
秦 英 陈艺玲 匡卫红
南昌仁爱妇产医院护理部,江西南昌 330000
由于母婴受各种病理因素(剖宫产、妊高征、足月小样低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重度黄疸等)影响,不可避免造成母婴分离[1]。研究表明,部分患儿出生后因早产、新生儿黄疸、自身体质弱或合并先天性疾病,必须送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这就导致母婴分离,母婴分离后会影响婴儿早期吸吮,延长泌乳时间,泌乳量不足,出院后母乳喂养依从性差,导致母乳喂养率降低[2-3]。而母乳喂养是新生儿成长发育的重要途径,是新生儿早期免疫剂,因此一旦母乳喂养不及时,影响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发育。此时需要临床开展母婴分离式管理,避免母体携带病菌而造成新生儿感染,保证母乳喂养顺利进行。再加上现代“二孩”政策的放开及生育高峰的到来,临床护理人员越来越多关注为新生儿与产妇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其中提高母乳喂养率,是母婴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袋鼠式护理也可称为皮肤接触护理,将其用于母婴分离新生儿母乳喂养,可有效弥补其他护理措施的不足,对改善母乳喂养质量与母婴关系具有积极意义[4-5]。本研究选取100 例母婴分离的新生儿,分组研究袋鼠式护理对母婴分离新生儿成功母乳喂养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母婴分离新生儿,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 例。纳入标准:新生儿因胎粪吸入综合征、早产儿、足月小样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原因出生后立即转入新生儿病房,新生儿体重≥2 kg,母亲年龄20~35 岁,且不存在母乳喂养禁忌证,精神状态与认知状态良好;初中及以上的学历水平;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自身存在营养不良不适合母乳喂养的产妇; 母体合并严重肝肾疾病、精神疾病;因患儿原因而导致不能接受母乳喂养;因母亲原因而不能正常母乳喂养者。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出生后,进行常规断脐、呼吸道清理工作,及时用温水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沐浴后擦干新生儿的身体,防止新生儿感冒,并测量新生儿的身长、体重,并为其佩戴手圈,留下脚印,注射维生素K1,穿戴好纸尿裤,而且操作中,护理人员注意做好隐私保护工作,防止对流风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并及时关闭门窗,病房内的温度尽量调控在25~28℃,维持母婴的体温在合适范围内。
1.2.2 观察组 实施袋鼠式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保持病房安静:调控室温水平>25℃,可播放轻柔的音乐。②母亲清洁手部,并进行皮肤清洁,穿上袋鼠衣,不用穿戴胸罩,保持半卧体位,新生儿仅穿戴尿布;保持新生儿生理自然屈曲,放在母亲胸前,让婴儿与母亲的皮肤充分接触,胸对胸紧密接触,进行语言交流或母乳喂养;该护理模式3 次/d,1 h/次,于上午、下午、晚上进行,干预实施前,护理人员指导母亲取舒适体位,前面衣衫打开,一手托新生儿前颈部,一手支撑新生儿臀部,防止新生儿滑落,同时做好隐私与保密工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首次母乳喂养时间、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检查产后42 d 是否出现纯母乳喂养比较; ②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神经行为(NBNA):NBNA 20 项评分标准:分别对出生后3 d 的新生儿状况进行评价,评分标准主要包括5 大项:一般反应、原始反射、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行为能力。总分40 分,1 周内新生儿评分≥37 分,则为正常。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s)
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χ2 值P 值39.24±1.10 39.39±0.98 0.106 0.908 3.408±1.035 3.388±0.946 0.098 0.904 27.33±4.02 27.33±4.12 0.000 1.000 28 27 22 23 10 14 40 36组别 胎龄(周) 新生儿体重(kg) 母亲年龄(岁) 分娩方式(n)自然分娩 剖宫产受教育程度(n)初中到高中 大专及以上0.181 0.668 2.282 0.31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母乳喂养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首次母乳喂养时间、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产后42 d 纯母乳喂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的比较(±s)
表2 两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的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对照组50 50 34.8±0.98*78.64±1.23 15.02±0.43*10.56±0.29 36*16组别 例数 首次母乳喂养时间(h)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min)产后42 d 纯母乳喂养(n)
2.2 两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的比较
新生儿出生30 d 后,两组新生儿的一般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原始反射、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行为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倡议:至少需为婴幼儿提供6 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为婴幼儿提供24 个月的母乳喂养[6]。母乳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喂养的首选食物,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不论新生儿是否在母婴同室还是母婴分离,母乳是新生儿最佳的天然食品[7-8]。实施母乳喂养,可为婴幼儿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这不仅有利于新生儿健康成长发育,还能提高母亲对免疫、营养与生理方面的认知了解,更好配合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的依从性[9-10]。但研究表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住院期间母乳与配方奶混合喂养者所占比例偏低,分析可能是因新生儿家长并不了解母乳管理指导的相关知识,再加上母亲因自身乳汁分泌量缺乏,再加上母婴分离,导致母亲不能正常进行母乳喂养,乳房未得到婴儿吸吮刺激,这些均影响新生婴儿获得正常的母乳喂养,不利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11-12]。
表3 两组出生后30 d 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评分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出生后30 d 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评分的比较(分,±s)
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5.92±0.30 5.88±0.25 0.724 0.235 6.00±0.18 5.84±0.25 3.673 0.000 7.98±0.30 7.25±0.68 6.945 0.000 8.10±0.13 7.72±0.28 8.704 0.000 11.95±0.28 11.65±0.38 4.494 0.000 39.62±0.68 37.22±0.60 18.713 0.000组别 一般反应 原始反射 主动肌张力 被动肌张力 行为能力 总分
针对母婴分离的新生儿母乳喂养,临床认为需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改善母婴分离的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提高母乳喂养率。袋鼠式护理用于母婴分离新生儿喂养中,通过体温、气味刺激新生儿的嗅觉、触觉,通过母婴之间体位、联系的变化,促进母乳喂养中新生儿含接母乳,提高母乳喂养效果,是一种高效的健康干预方式,符合母乳喂养的要求[13-14]。皮肤为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袋鼠式护理干预模式则是充分利用人体的感觉器官,通过母婴之间长时间的接触,刺激婴儿皮肤的感受器,婴幼儿通过触觉而将其传入到大脑皮层,刺激新生儿吸吮同时,促婴儿的神经智力的发育,这是该护理模式不同于其他护理模式的优势,也是该护理模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袋鼠式护理可改善母婴分离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缩短首次母乳喂养时间,延长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而且产后42 d 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常规喂养护理方式(P<0.05)。新生儿出生1 h 实施袋鼠式护理干预,将新生儿放于母亲胸前,在护理人员引导下、鼓励母亲护患、触摸新生儿,增进母婴间的交流,改善母婴间的关系,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新生儿觅食行为,改善新生儿母乳喂养质量[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原始反射、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行为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袋鼠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新生儿的神经行为。皮肤作为人体最原始器官,是一种外在神经系统,良性皮肤接触刺激,可增强机体免疫力,给予内分泌、神经的良性反馈,促新生儿健康成长发育。研究发现,袋鼠式早期接触护理模式,让新生儿与母亲早期皮肤接触,刺激新生儿免疫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可维持早产儿的生理稳定,包括体温、心率水平与血氧饱和度水平,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还可缓解母亲的焦虑紧张模式,通过模拟胎儿宫内的生理环境,让婴幼儿获得安全感,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有利于婴幼儿神经功能的健康发育。
综上所述,袋鼠式护理用于母婴分离新生儿,可提早首次母乳喂养时间,延长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提高产后42 d 纯母乳喂养率,具有一定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