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设计视角下运漕古镇衰败空间营建探讨

2020-11-21柯春珊王雪洁刘林钰

关键词:古镇特色空间

柯春珊,王雪洁,刘林钰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安徽 马鞍山243002)

运漕古镇具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是古代水运系统的重要枢纽节点,因此在人文历史和生产功能上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现阶段,我国各地历史街区都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来实施具体的保护措施,建设与保护模式太过单一,许多地方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改造,缺乏新颖性。此外,在政府进行文化开发过程中,当地人民向外迁移,造成地区人文精神缺失。由此可见,历史街区衰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当从多维度视角去分析它。在本文中,我们结合实地考察走访的所见所闻,从服务设计视角出发,以参与式设计介入运漕古镇来对衰败空间营建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服务设计介入运漕古镇空间营造背景

(一)服务设计参与空间建设

近年来,服务设计的民主性思维被广泛运用于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中,是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服务设计在参与社会创新过程中,将按照探索—定义—设计机会点—解决方案的顺序,从更高的战略层面出发,对面向社会性复杂问题进行设计研究,其中,更应该强调设计的社会属性。“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参与式设计、协同设计都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基础,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为目标的。在面对场地型空间时,娄永琪提出“针灸式”设计策略[1],让设计主动介入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协调城乡发展。在空间建设中,服务设计的“多元性”与“民主性”就更加明显,跨学科参与空间文化建设具有极大优势,创造性地赋予不同空间新的生产、生活、生态模式。

(二)衰败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历史文化空间开始凋零,其内在的价值也会逐渐贬值。文化街区获取和保持资源能力的差别是决定空间演化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经济体系的性质造成了各地开发商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疯狂掠夺;反之,地理位置偏僻、客流量少的历史街区可能会大相径庭。我们研究衰败历史空间营建就是以后者为对象,因为衰败主要是发生在最弱势群体最集中的社区中。从微观角度上看,各类型历史街区的对外适应能力也不尽相同,这主要是由“资源禀赋”及“整体能力”所决定的,前者诸如所处空间区位条件、既有环境空间特质等;后者包括社会资本、所处生命周期阶段、集体活动等。资源能力弱,位于社会权利末端的地区丧失自身的发展潜力。因此,服务设计中所形成的可持续系统核心在空间营建上应为:将现有社会机制作为空间营建的内在条件,遵循社区演化的规律,针对空间衰败的基本动因,制定有效的社区活化策略。

(三)运漕古镇简介

运漕古镇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其存续历史已长达千年。该镇有河流穿过,且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在古代起着水运节点的重要作用(如图1)。清代含山县志中记载,运漕镇“地临大河,上通巢湖,下接长江,居民稠密,商贾辐辏,旧设巡司”。至今,运漕古镇仍然有很多古代的基础设施留存,这构成了对该镇进行营建复兴的文化元素基础。

图1 运漕区位

二、运漕古镇空间衰败现状

(一)原真性缺失

业界学者对运漕古镇的历史价值进行了肯定,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当前保护技术的不完善是致使传统文化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筑修缮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的能力不足,历史文字、图形等资料缺失也导致传统古镇被破坏,难以恢复,地域文化因此逐渐消失。在对城镇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建和扩建时,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古城布局面貌,损害城镇原有肌理,这对运漕古镇文化元素造成了极大冲击。不仅如此,不同时空象限下使用者在设计古镇风貌时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则,对当地文化特点缺少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使整个运漕镇的建筑建设缺少章法。运漕古镇呈现不同时空多样性,缺少宏观上的文化基调。而现阶段规划复兴下,又一味地按照特定样式规整,缺少古镇独特的韵味。图2是运漕古镇的现状。

图2 运漕古镇现状

(二)地域特色不突出

由于年代久远和缺少修缮等原因,运漕古镇的旧有建筑保存并不完好,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年代,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被拆毁。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该镇开始对其原有的文化、历史底蕴进行紧急挖掘,一时间众多仿古建筑拔地而起。这类对古镇具有千篇一律的通复原式修复改造或许在短期内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并没有从本质上进行有效活化。导致运漕古镇衰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崩塌,古镇空间丧失持续获得社会资源流动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加之个体利益差异巨大,于是,古镇街道成为一盘散沙,慢慢洒落在时间这条河流里,直至消失[2]。

在运漕古镇曾经繁华商贸的带动下,形成了独特的餐饮和洗浴业,如精细的运漕早点,独特的运漕茶馆,运漕糕点小吃,运漕夜市,运漕天然池浴室等(如图3)。除此之外运漕节令习俗繁多,大多与含山相似,但是运漕的“三节”及民间节会却自有特点,如特色驷马节,龙舟节会等;另外与河为伴的当地人习惯用鱼叉作为趋吉避凶的图腾安置在家门上方。这个习俗是当地特有的民俗图腾,在其他地域并不多见,因此这些习俗特色就可以看作是当地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文化个性的元素。但是目前古镇建设尚未对这类地域特色加以利用,因此会显得个性化元素不足。

(三)忽视本土居民需求

受多种因素影响,历史空间难以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与维护,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自然环境污染、公共设施毁坏、公共空间缩小、违章私搭乱建、违规改变建筑结构等。在修复过程中,强调形而下的商业旅游古镇打造,忽视原有居民的生活需求(如图4)。居民在安全及情感联系上出现被动接受,古镇内部运行架空,这给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图3 运漕特色

图4 运漕居民生活需求

三、以参与式设计介入运漕古镇历史街区

注重原真性是古镇建设的第一要点,本文通过对古镇实地调查,对运漕古镇资源特色进行分析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运漕古镇特色资源

(一)适应性建设更新文化空间,因地制宜传承乡土记忆

在空间营造中,应体现出运漕古镇原有的风貌,同时应该尊重不同空间在不同时空下的多样性,而不是一味寻求统一风格化。空间是随使用主体流动的,而建筑样式是社会流动的载体。在以参与式设计介入运漕古镇历史街区的时候需要以历史肌理为切入点,坚持以保护为先、整修如故、以还其真的原则,映照出古镇的历史肌理与人文特色,汇聚运漕古镇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追溯空间失落的记忆,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打造出本土古城镇文化休闲特色品牌。另外,在推广阶段开展一些公益性展览,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来挽救衰败的历史空间。以漕运文化为主,以漕运商贸传承变化、发扬古代街巷文化为初衷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进一批先进的设备,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减少地区开发工作失败的可能性,为衰败历史空间的恢复打下坚实的基础[3],同时应该随社会结构变化调整并丰富保护模式,在时代发展结构下注入新鲜血液。

(二)多元开放各方优势,彰显地域特色

运漕特色的商贸文化及以业缘形成的包容性,正是这个空间的特色。它不可一味植入为旅游所服务的商业街道,不应该单纯地局限于固定的某时空中的某一空间样式,应打造自然风光、美食文化和休闲场所三位一体的特色模式。就运漕古镇而言,除了可以推广运漕美食、名胜古迹,开展特色习俗活动外,还可开设手工工坊、渔业特色互动、茶艺教室等特色作坊,通过教学形式传承传统文化,以期形成特色生命力的地域文化,而不单单是建筑静态文化的呈现。另外运漕古镇还有留存比较完好的宗教建筑,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这五大宗教并存,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空间见证。

(三)提升市民参与性

在对旧建筑的改造上,不只是单一为旅游经济服务,更是要考虑到使用者对于空间的需求,在建筑内部优化基础设施,解决旧建筑的基本功能问题。通过对旧建筑和新功能的优化,保证整个运漕古镇在风格上的地域特色和基本功能上的实用性。此外,古镇在由衰转兴过程中还需要整合社会有效资源,吸引多元社会投资。除了资金引进之外,还包括人才引进,从根本上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结语

“服务设计”作为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它更是一种“全局观”的设计手段,所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意义,在探索不同空间文化的建设路径上,还需要将其放在动态的时代背景中,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也决定了空间建设的复杂性。历史街区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着当地的经济水平。时代不断变迁,悠久的传统文化,若不持续发展,终将衰落。本文对服务设计中参与设计的理解不仅针对运漕古镇单一个体,更希望对其他衰败空间进行营建设计时提供一些全局性思考。

猜你喜欢

古镇特色空间
特色种植促增收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同里古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