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怀宁士绅阶层与地方社会教育事业
2020-11-21吕浩浩
吕浩浩
(青海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清代自中央的国子监到地方的府州县学,建立了一整套教育人才的官方制度体系,但在广大的基层社会要真正做到传播儒家文化、教化百姓,还得依靠地方士绅。“绅士并不像官僚那样拥有较多的封建特权(法定的),但是,作为地方社会的实力派,拥有更为灵活的法外特权。一个属于朝廷命官的知县,要顺利地完成属下范围内的教化、征税、治安、断案、农事、水利工程各项公务,唯一的依靠力量就是绅士。”[1]61士绅阶层作为在野知识群体,在清代地方社会教育事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安徽省垣怀宁也不例外。张仲礼从士绅在文化上的领袖作用角度解释士绅的文化教育活动[2]50。王先明特别强调了士绅阶层具有的教育和文化特权属性[1]68。徐茂明则将士绅阶层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教育活动视作士绅阶层文化权力之维护与实现的重要内容[3]。关于清代怀宁士绅的文教职责,张晓婧对清代安徽书院的研究[4]、王丽在对明清安庆府社会教化的探讨[5]中也有所涉及。士绅阶层作为清代怀宁基层社会知识文化的占有者,以维护儒家纲常名教为己任,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我们也可视其为士绅文化权力之维护与体现。本文从上述角度出发,结合地方历史文献记载,探讨清代怀宁士绅阶层参与地方社会教育事业的情况,以期为当前乡村教育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历史资源。
一、士绅阶层与清代怀宁学校、考棚建设
(一)关于“士绅”的概念
国内学界在士绅研究中对其概念究竟该如何界定一直存在着争论。除士绅外,还有“缙绅”“乡绅”“绅士”等不同称谓。徐茂明经系统考察认为,明清“乡绅”“绅士”“士绅”是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历史性概念。“乡绅”主要是指居乡或在任的本籍官员,后来扩大到进士、举人。而“绅士”一词在明代主要分指“乡绅”与“士人”,到晚清已演变为对所有“绅衿”的尊称和泛称。“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6]。经君健则将“士绅”别之以为“缙绅”与“绅衿”。缙绅,指在职、非在职(包括乞假、病休、丁忧、终养、致仕等)官员,缙绅的“缙”,即为代表官员身份的绶带;绅衿,指有功名而未仕之人,绅衿的“衿”,则是士子专用袍服的圆领[7]。王先明认为,“在近代社会中,无论是举贡生员还是乡居缙绅(职官),凡获得封建社会法律所认可的身份、功名、顶戴,‘无论出仕未仕’,一概属于绅士阶层。”[1]6马敏在分析士绅构成时,把现任官员排除在外,他给出的理由是:“明清绅士阶层的特色,恰恰在于其地方性和在野性。所谓地方性,指绅士常是乡居的,是地方上的头面人物……所谓在野性,指绅士并不像官那样是封建统治权力的直接代表,他们并不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无实际的政治权力,而仅仅只是封建政权统治地方的中介和工具。”[8]21-23
在关于“士绅”概念的各种争论中,美籍华人学者张仲礼的看法最富代表性,也得到了学界的基本认同。张仲礼在他的代表作《中国绅士研究》中提出:“绅士的地位是通过取得功名、学品、学衔和官职而获得的,凡属上述身份者即自然成为绅士集团成员。功名、学品和学衔都用以表明持该身份者的受教育背景。官职一般只授给那些其教育背景业经考试证明的人。”[2]3怀宁作为清代安徽首邑,科举事业发达,有清一代,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生员、贡生、举人与进士。故本文所论“士绅”概念,即以张仲礼的说法为准。
(二)怀宁作为清代安徽政治中心对地方士绅阶层的影响
有关怀宁县的行政地位变迁,《怀宁县志》记载,“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今安庆市),县治从皖口迁入附郭,与府同治。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安庆府;十八年(1661年),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治安庆府,怀宁属安庆府。”[9]59自南宋末年以来,怀宁县与安庆府同城而治的情况一直未变。到了清代前期,安庆又一跃而起为安徽省会,终清之世未变。怀宁由安庆首邑陡升为安徽省垣,奠定了怀宁作为清代安徽政治中心的地位。清前期怀宁士绅的活动空间多受官僚势力的挤压,士绅阶层在教育事业上的积极作用在清中后期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才凸显出来。
(三)士绅阶层参与学校和考棚建设
清代怀宁的学校主要有官方的安庆府学和怀宁县学、官建或官民合建的书院以及遍布城乡的私塾。士绅阶层参与私塾教育的情况将在下文详述。怀宁考棚为安庆府六邑(怀宁、桐城、潜山、太湖、望江、宿松)童生府、院考(俗称的考秀才)以及地方官学生员岁考、科考之用。笔者根据方志记载,将清代安庆府学、怀宁县学、怀宁考棚的修建历史列表如下:
表1 《怀宁县志》中安庆府学修建历程表
可以看到,清前期士绅在官学和考棚修理中主要是代表地方利益吁请上官,间有倡修之议,主导者总是官员,到了中后期士绅才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实际事务中去。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清前期皇权对士绅势力的防范和打压以及怀宁作为安徽政治中心密切相关。
表2 《怀宁县志》中怀宁县学修建历程表
表3 《怀宁县志》中怀宁考棚修建历程表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绅权大张,士绅在地方教育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于光绪年间的凤鸣书院绅办色彩非常突出。“清光绪三年邑令彭广钟就丰备仓旧址创建,其款出于七乡户捐。(乙亥春复任是邑,爰进邑之绅耆,择城南爽垲而创办书院,……其襄事诸绅及乐输姓名另碑载之)。”[10]建造工程由知县发起,但诸如资金来源、书院选址、具体襄办等事务均由当地士绅负责。“其款出于七乡户捐、爰进邑之绅耆”体现了在建造书院这样的地方大事上士绅阶层动员之广泛。
“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兴修公共工程,有时还有组织团练和征税等许多事务。他们在文化上的领袖作用包括弘扬儒学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物质表现,诸如维护寺院、学校和贡院等等。”[2]40在清代后期,很多怀宁士绅为了培养人才、维护儒家纲常名教,经常参与学校建设。如“杨发程,……诸生。少能诗,持躬谨笃。同治初修学宫、建书院诸大端多所赞助”[11]。也有人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负责的工程费少工坚,如“杨名立,……附贡生。……后建六邑考棚、文庙大成殿、凤鸣书院皆费省工坚,名立有力焉”[11]。有人不辞幸苦,任劳任怨,竟因处理公务错过除夕夜与家人团聚,如“程子箴,……廪贡生。……当道重之。以故省城善举公务如……怀宁学宫、凤鸣书院、保卫局皆属清理董率之。凡所肩承不避劳怨,三十年如一日。尝除夕稽考各处琐务,归时已旭日曈曈矣”[11]。还有人通过修理学宫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认同,拥有一定威信,能够为人排忧解难。如“查禹导,国学生。气和性直,曾董理学宫,士重其品,遇乡里纷争辄正言决其曲直”[11]。唐力行曾总结道:“士绅承担起地方事务的责任,也使他们获取了地方事务的发言权,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士绅的文化权力。”[12]国学生查禹导的行为正可看作士绅文化权力的体现。
二、士绅阶层是清代怀宁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在中华帝国,教学被认为是绅士荣耀的职业。然而,教学虽然受人尊重,但比起绅士从事的大多数其他事务,其收入较低。尽管如此,很多绅士都是塾师。众多绅士的处世态度是得中功名后就应踏上仕途。如果未能在官府中任职,他们就应该从事教学。当了塾师的绅士会指出,孔夫子自己已树立了榜样。地方志的人物传清楚地表明,从事教育工作的绅士占绅士总数的很大部分。很多官员的传记表明,那些直到中老年时才被任命为官员的人们原来都是塾师。据记载,有些绅士在不做官后从事教学。”[2]276清代怀宁士绅阶层作为掌握文化知识的特殊社会集团,不管是自主选择还是为生活所迫,大量士绅加入了教师队伍,很多人成为了私塾或学馆先生,以教授生徒为生。民国《怀宁县志》中的人物志清楚表明,那些在地方上教授生徒的塾师几乎都拥有绅士身份,他们撑起了怀宁基层教育的大厦。
(一)怀宁士绅从教目的及动机
“在封建农耕社会,绅士阶层是唯一享有教育和文化特权的社会集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价值观,决定了唯有‘文化占有者’的绅士才拥有卫护传统社会纲常伦纪的职责。”[1]69清代怀宁一些士绅在教书育人时,自觉将儒家纲常名教之维护视为自己责任所在,他们把教授生徒看作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士绅在教学时以先贤的嘉言懿行勉励学生,“杨达,字学乾,岁贡生。……生平刻苦好学,教子弟必以先贤嘉言懿行相勖勉”[13]。还有人在教学时以身作则,影响了众多学生,“陈凤鸣,字用仪,乾隆丙辰举人。力学,以程朱为宗。每讲四子书,虽盛暑,必衣冠,一堂二十余人皆盛服”[11]。
教学是大量士绅在穷困现实面前除科举入仕外一种比较理想的职业选择。清代怀宁很多士绅除从教外很难有其他理想谋生手段,而社会对塾师的大量需求又可以满足士绅的从教需要。清代小说对此这样描述:“夜晚寻思千条路,惟有开垦几亩砚田,以笔为犁,以舌作耒自耕自凿的过度,雨少不怕干旱,雨多不怕水溢,不特饱了八口之家,自己且还要心宽体胖,手舞足蹈的快活。……这便是秀才治生之本。”[14]482清代怀宁士绅为了自给或养亲,大量加入教师队伍。如“鲁世喆,字少卿,优附生,……家贫,以舌耕自给”[11]。“杨銮坡,字瑞甫,光绪……登贤书,……家贫,课徒自给。”[13]“汪鸣歧,字采其,道光壬午举人。……家贫,课徒自给。”[11]“孙鹏,字既长,诸生。专意教授,所得馆谷分润弟侄,孤嫠赖之全活。”[11]“丁黻,……诸生。……所得馆谷悉无所私。”[11]“王枟,……府学生员。以母老绝意进取,家居授徒供甘旨。”[11]教授生徒有时被称为“舌耕”,教学所获收入被称为“馆谷”,由此可以看到教学收入对于士绅家庭维持生计的重大意义。甚至高中进士者也以在家乡教授生徒为生,“徐世锦,……乾隆壬辰进士。绩学工文,以母老不仕,释褐后仍授徒自给为塾师。”[13]很多人从教数十年,以教学为终生职业,直到老年仍教学不倦。“赵有容,字振翰。……补诸生。以贫授徒,馆于广村杨氏者数十载。”[13]“张锡纯,……廪贡生。刻苦自励,授徒乡里,……年七十余犹乐育不倦。”[11]“吴容,……岁贡生。……六旬后双目失明尚能课授生徒,讲解无误焉。”[11]
(二)怀宁士绅教学原则和方法
清代怀宁士绅教育学生时特别重视对学生品行的考察和培养,讲究文品并重或以品为先。如“蒋飞鸾,……邑庠生。授徒文行并重,成就者多”[11]。“朱琳,……诸生。受业于门者,先察其制行无亏,然后与言文艺。”[11]还有士绅教授生徒时注重因材施教,如“刘通,……岁贡生。……筑馆于宅后湖畔,教生徒不专尚文艺。仿苏湖经义、治事二斋,条例随材质高下者而作成之”[11]。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士绅坚持以礼法约束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如“昝嗣麟,……诸生。……教生徒必以礼法”[11]。又如“黄镜清,……附贡生。隐居授徒,严而有法”[11]。有些士绅将谨言慎行与做学问联系起来,教导学生凡事细心,持之以恒,学问必有长进。“丁芬桂,……岁贡生。……芬桂教生徒,每谓古圣贤小心为本,人但逐处细心,自能寡过,学问不患不成。”[11]还有士绅的爱生之心通过对学生的严厉督责表现出来,终于深深感动和启发了学生。“江雨时,……入邑庠,补增生。……于弟子爱之甚而督之严,有时或不能受,然卒未尝不悔悟。”[11]
(三)怀宁士绅教育成就
清代这些居乡教授的怀宁士绅为地方培养了大批科举人才和品学兼优之士,成就斐然。“宁敬尊,……恩贡生。黜华崇实,见重士林。一时出其门下者多列胶庠。”[11]“徐旭,字晴岚,廪贡生。性诚笃,家贫,课徒自给,门弟子起科甲者甚众。”[11]“潘道森,……岁贡生。敦孝友,岸然有道气,一时敦品积学之士半出其门。”[11]其中不少人步入仕途,所取成就超越乃师。“方达,……乾隆甲午举人。……达通贯经义,但以资生徒讲授,不自著书。……其弟子多掇科第,仕至大官云。”[13]“丁志伟,……诸生。……归里后老而贫,仍训徒自给。其弟子多宦达,寓书通问,未尝一语及其私。”[11]
除培养人才外,还有士绅因为教育得法致其乡土权威大增。或对地方的违法犯罪行为产生了震慑。如“查昕,廪贡生。……教授生徒有法,族众万人敬而惮之,罕有犯不韪者。”[11]或教化地方,变革风俗,如“丁植模,……诸生。……教人首以端品行慎,……其族众万数千人咸感其德化而乡俗为一变”[11]。
三、积极提拔后进
清代怀宁士绅为地方人才培养事业所作贡献之一,就是笃于桑梓之情,关心后学之士,积极提拔后进。主要体现在对贫寒之士进行经济资助、悉心指导其学业以及其他方面。
(一)物质支持和学业指导
“马忠辉,字蕴斋,贡生。……极意振拔单微,滋培寒畯。”[11]“查永锌,字雍甫,贡生,道光元年举孝廉方正。……喜奖掖后进。”[11]这是怀宁士绅培振后进的总体表现。具体来说,士绅主要通过物质支持和学业指导两种方式来提拔后进,而这两种方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如“陈衍中,……既入邑庠,举优行,有文名。……从学者既众,弟子贫不能供束修者,辄饭食而教诲之”[11]。又如“杨全基,字肇封,增贡生。……凡人有美质而力不赡者,给以廪饩,亲加训诲,成就者甚众”[11]。更有甚者,有士绅为解决某读书人的后顾之忧,竟赈其全家,使其专心读书并亲加训导。如“马祖德,……嘉庆戊辰乡闱……以额满见遗,……尤喜培振寒素,邑人张曾传嗜读书,贫乏不能自给,祖德出粟布济其家,亲为讲授”[11]。
(二)其他方式
这里要谈到清后期怀宁著名士绅,也是著名藏书家的陈世镕。“陈世镕,字大冶,一字雪楼,……道光乙未成进士。……镕好蓄书,巡抚陶澍爱其才,取置门下,尝厚给资,纵其置书,以故所得独精。”[15]陈世镕藏书丰富,慧眼识才,曾热心邀请他所看重的后学来他家博览群书以增进学问,通过藏书丰富的独特优势来提拔后学。如“郑承梅,号渭川,廪贡生。少见重于同里陈世镕。世镕治汉学,藏书甚富。尝延至其家,使纵观之。由是累年寝馈,凡经史子集之属,不但心通其义,并能口熟其词,博洽遂为一邑冠”[13]。另外,陈世镕颇具赏鉴之才,对同乡小辈所作诗文能给予高度赞赏,这种激励对后学者的进步也极有意义。如“郝同篪,号仲赓,……幼有神童之目。十二岁咏永水庵,……同邑陈世镕见而叹曰:‘此词翰才也’。因益自刻励,博稽群书,……年甫冠,列成均”[13]。
四、结语
从横向来看,怀宁士绅阶层因为怀宁作为清代安徽政治中心的地位,参与教育事务时,相较同时期安徽其他地区受到了更多官方势力的影响和制约。从纵向来看,有清一代怀宁士绅阶层在地方教育事务中的参与度是越来越深的,同治、光绪年间达到了顶峰,这和官权式微,地方绅权越来越强势的历史趋势是一致的。当然,不论什么时期,绅权是强是弱,清代怀宁士绅阶层总是会尽其所能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这和士绅这一特殊社会阶层自身属性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