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使用效益研究
2020-11-20马晓玲吴馨楠
马晓玲 吴馨楠
摘 要
为准确了解宁夏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使用效益,对宁夏中小学校采用目的性随机抽样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师信息技术投入、应用及成效方面,城市、城镇和农村间地区差异显著;以竞赛促应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但创新应用能力不够;国家和宁夏教育云平台占应用主体,其他平台呈现多元化建设和应用态势。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做好系统规划,合理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提升资源应用水平;开展创新性教学实践,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关键词
信息化基础设施 使用效益 信息素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要求筹好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切实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1]。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效果显著,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和管理系统初步建成,教育信息化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然而,一些学校在使用上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支出轻绩效”及“不常用、不好用、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如何提升信息化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益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本研究立足宁夏地区的实际,构建一套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使用效益评价体系,据此调查、分析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提升使用效益的对策和建议。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使用效益评價体系
研究梳理了2006年以来有关设备使用效益的文献,并基于前人建构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指标的收集,详见表1。
可以看出,设备使用效益涉及七个维度—教师、学生、学校、创新性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成果、设备使用与管理、资金再投入,我们将其作为一级指标。另外,设备的使用效益还与学校信息化环境、硬件、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平台等密切相关。结合宁夏的实际应用情况,对七个维度解读如下:
一是教师。教师是关键因素,其信息化应用能力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提升和深度融合。因此,从国家教育政策方针出发,基于对宁夏实际情况调查,提出教师的二级评价指标包括: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名师工作坊、教师用机配备情况、数字化资源、“一师一优课”、教师资源共享和上传情况。
二是学生。学生是评定使用效益的关键指标。该一级指标又细分出三个二级指标,包括: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明专利情况和参赛及获奖情况。
三是学校。学校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其发展也是使用效益的集中体现,如建成信息化示范校、书香校园等。另外,信息化设备也将产生一定的服务收入,包括校内收入和校外收入。
四是创新性教育。指以数字化技术和网络环境为基础,基于智能技术等开展的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在文献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二级指标,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包括VR、AR、MR)、数字化阅读、机器人教育、3D打印教育应用、创客教育、STEAM教育。
五是教学科研创新成果。教学科研创新成果是评价高校大型实验设备的重要指标。在中小学校,也可以将其作为评价指标,具体可通过中小学科技创新项目、发明专利的数量、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厅局级奖、地市(含校级)等指标来体现。
六是设备使用与管理。包括设备投入占学校总投入比、设备使用率、实验设备管理(效率)、设备年维修率。
七是资金再投入。资金再投入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以国家对资金的投入、社会对实验设备的捐赠/资助、各级管理部门等经费再投入情况、学校创收经费再投入为主要评价指标。
综上所述,构建了一套宁夏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等7个一级指标,若干个二级指标,见表2。
表2 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使用效益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
依据表2设计调查问卷。对初稿选择了5所学校进行预测,根据预测情况删除无效试题,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2.调查对象选择
根据宁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信息化建设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宁夏5个地级市,即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及所辖区域,分城市、城镇、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经过筛选,共获得105所学校的有效问卷。其中城市小学23所,中学25所,共计48所;城镇小学15所,中学18所,共计33所;农村小学14所,中学10所,共计24所。具体信息如表3所示。
3.调查和分析程序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形式,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调查。之后收集、统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在教师信息技术投入、应用及成效方面,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间差异显著
首先,在教师用机配置方面,农村学校为教师配备台式计算机占比为74%,而城镇、城市学校分别占84%、89%,配备笔记本电脑城市、城镇和农村的比例分别为43%、39%、17%。可以看出,城市中小学计算机配备情况相对于城镇、农村较好。
其次,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城市、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占比分别为92%、87%、75%。经访谈得知,城市中小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校级信息技术全员提升培训,此外还有县级培训(20人左右),市级培训和自治区及培训(5人次左右),每学年能修满8学时;但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较少。
再次,在信息技术应用及成效方面,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城镇中小学所占比较高,分别是97%和88%,农村较低,仅为38%;城市、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基本都开展了“一师一优课”,学校每年鼓励并推荐一部分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且取得较好成果;在教师参与在线课程学习方面,城市、城镇分别达到了74.65%、66.43%,而农村学校这方面较弱,只有41%;名师工作坊建设城市占比为50%,城镇占比为21%,农村占比仅为7%;在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方面,城市、城镇和农村占比分别为74%、57%和39%。显然,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方面,有些农村中小学做得不够好,未引起学校领导重视,缺乏系统组织和规划。
2.学生以竞赛促应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但创新应用能力不足
首先,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竞赛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各类竞赛统计中,城市中小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和地市(含校级)奖励的比例较高,分别占22.91%、31.88%、28.5%、17.8%,城镇次之。农村中小学生的获奖情况集中于县区级和省市级比赛。对于国家级奖励,城镇和农村几乎没有。其次,学生发明专利情况总体不好,城市占18.75%,城镇和农村次之,分别为7.6%和1.05%,因此,各地区应加强对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3.信息化平台方面,国家和宁夏教育云平台占应用主体,其他平台呈多元化建设和应用态势
有效建设和应用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宁夏各学校主要使用宁夏教育云平台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分别占90.9%和85.42%。也有很大一部分学校使用自建和购买的平台,是国家及宁夏教育云平台的有益补充。其次,在开展信息技术相关课外兴趣小组方面,城市中小学的比例最高,达到78.5%,城镇次之,占50%,农村仅占18%。因此,城镇尤其农村中小学需要多开展信息技术相关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4.创新性教育呈现出蓬勃生机,因对设备和环境依赖较高,投入和应用力度还需加大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建设目标之一是信息技术应用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6]。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教育形态。师生为了适应智能环境下教与学的方式,开展一些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势在必行。城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数字化阅读、机器人教育、3D打印教育、创客教育等活动较丰富,而城镇、农村中小学的智慧教育类型偏少,城镇中小学偏向于数字化阅读活动。从整体上看,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但因对信息化设施和环境依赖较高,投入和应用还需进一步加大。
5.教师教学科研创新成果颇丰,但还需出台激励机制,进一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比赛
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及获奖不仅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就,也是教师综合专业素养的体现。省部级及以上、厅局级、地市或校级和其他奖励中,城市中小学教师获省部级以上及厅局级奖励较多,分别占39.58%、33.33%;地市级或校级奖励、其他奖励中,城镇中小学教师的奖励相对较多,分别为51.52%、45.83%。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获奖情况集中于地市级和校级。整体来看,教师教学科研创新成果颇丰,但总量尚不足。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出台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比赛,通過比赛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和交流。
6.资金投入以财政拨款为主,学校筹集专项经费为辅,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长效、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是确保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费投入方面,城市学校由于地域差异及发展水平等原因,各项资金投入较多,信息化发展程度也相对较快、较好,城镇和农村资金投入相对较弱。另外,资金投入以财政拨款为主,学校筹集专项经费为辅;对于其他资金投入形式,如接受社会捐赠,城市、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接受得都较少。所以说,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四、提升对策及建议
1.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一是当前信息化基础设施在购置时存在盲目和保守现象。学校对设施的购置,缺乏统筹规划和充分论证,购置不符合学校需求的设施设备,造成设备闲置、无用现象严重。二是信息化设备技术含量低且运行维护经费明显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也在迅速增加,然而一些学校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另外,新购置的现代化设施有时因维护经费不足而被闲置、老化,使用率下降,使用效益低下。因此建议中小学校做好系统规划,立足于学校实际,购置实用、先进、符合学校需求及发展愿景的设施设备,做好“建”和“配”的基础性工作。基于此,强化对基础实施设备的管理,突出“管”和“用”;加强应用督导评估,将“建”和“配”与“管、用、督”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设备的使用绩效。
2.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提升资源应用水平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教育资源是抓手,应用是关键。因此应加强优质、适切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第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方协同”的方式实现资源众创共享。探索资源共享机制,扩大优质资源应用率,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能力。可在校内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区域、学校之间组建教学和教研共同体,通过“专递课堂”、“名师工作室”、“集体备课”等形式实现智力资源和数字资源共享。第二,加强优质、适切、特色教育资源建设。坚持“应用驱动、需求导向”的原则,开发具有区域性、地方性、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及资源库建设;注重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库。第三,通过督导、绩效考核等,促进数字资源常态化应用。各级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建立督导机制,定期督查学校设备的使用情况及实效,督促常用、用好设备。
3.多举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教师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教师的应用水平及整体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着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成效。教师可通过参加培训、开展教研及课题研究等提升信息素养。第一,根据教师需求,提供适切的培训。改变培训方式和培训活动设计,在部分预设的基础上,根据教师需求和实际问题,动态生成培训内容、活动和资源,使培训真正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第二,通过教研尤其网络研修,共享教学智慧。依托名师工作室、名校网络课堂等,整合专家、教研员、名师等智力资源,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组织网络研修活动,促进教师成长[7]。第三,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应用水平。各市(区)针对所辖地区及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中的难题,聚焦变革课堂结构,凝练研究选题,开展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4.开展创新性教学实践,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信息技术应用要从课堂入手,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因此,应继续加大对创新性教学及其模式的探究。第一,围绕核心素养教育,开展创新性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和创新素养培养目标,尝试运用项目学习、STEAM教育等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第二,利用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探索教师智力共享教学模式。利用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构建区域、省(区)内外学习共同体,探索区内外优质资源共享及其“本土化”的教学策略。第三,运用MOOCS、微课等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微课等资源,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先学,课上集中讨论、解决问题,将线上学习与面授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利用智能化设备和环境,开展智慧教学和精准化教学。借助智能化设备和环境,进行深度学情诊断和教学评价,记录个性化学习路径,动态、实时形成学生学习报告。
5.多方协同,促进信息化保障机制建设
学校信息化应用离不开组织、制度、经费及技术保障。相关管理部门应多方协同,完善保障机制建设。第一,建立由学校一把手负责的信息化管理团队,提供组织保障。第二,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加强制度保障。信息化管理团队制定包括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激励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第三,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经费难题。建立财政拨款为主,学校筹集专项经费为辅,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学校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第四,创新技术保障机制,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学校可设立首席信息官(CIO),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强化教师信息技术意识,通过加强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国办发〔2018〕82号[A/OL].(2018-08-17)[2019-08-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8/27/conte
nt_5316874.htm.
[2] 郑旭.高校资源共享平台中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方法的探讨[J].中國现代教育装备,2010(13).
[3] 李红耀.河南城建学院大型设备使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4] 何宇锋.西南科技大学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4.
[5] 时晓丽.上海市高等院校大型设备使用效益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
[6]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A/OL].(2018-04-18)〔2019-8-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7] 郭炯,杨丽勤.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系统性变革路径研究——基于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案例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9(05).
[作者:马晓玲(1980-),女,宁夏同心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吴馨楠(1994-),女,甘肃景泰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武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