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应然走向

2020-11-20赵力慧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乐学评价教师

摘   要

乐学教学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符合教育学、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要求。但也存在引导难、激发难、维持难和评估难等现实困境。因此,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与“导乐观”、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持续地挑战性学习、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是推动乐学教学进程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

乐学教学  现实困境  应然走向  愉快学习

当前,学生厌学、辍学、抑郁、殴打教师等校园问题层出不穷。其关键在于学生未能真正地意识到学习本身的价值所在,以及未能体验到学习的愉快感与幸福感。让学生乐学是诸多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困难重重。究竟是什么让“乐学”仅止步于华丽的号召,而未能深入学生之心、重塑学生之魂?樂学教学应何去何从?这将成为本文探究的重点。

一、乐学教学的价值重释

所谓乐学思想,是指从学生乐于学习的角度,研究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思想体系。它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认为教学活动本身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特别注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1]。由此,乐学教学的实质在于通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其具有深厚的教育学、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价值。

1.打破“重教轻学”的教学传统,符合教育的本质规律

乐学教学的理念是以“乐”促学,“乐”代表主体的愉悦性与意愿性,它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一方面,乐学教学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它的提出更新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促使教学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由知识中心向经验中心转变,由机械背诵向趣味理解转变。它注重从学生的主观感受出发,让全体学生能够自主感知学习趣味,合理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个人只有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主观认同的事情时,才会持之以恒、走向卓越。另一方面,乐学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兴奋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反之,压抑的学习氛围必然遏制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导致学生失掉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乐学教学立足于学生、适合于学生、发展于学生,能够让学生听得进去、想得进去、学得进去。

2.彰显个体的生命自由,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乐学教学蕴藏着无限的生命活力,只有当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活力充分自由地展现在教育活动中时,学生的培养与教师的成长才能顺利地实现,教育活动才能凸显真正的生命意义[2]。首先,乐学教学促进了“教自由”的实现。“教自由”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自主权的获得。一个人只有获得自己的自由,感觉自己就是工作的主人,而非工作的奴仆,他才能把工作转化为一片广阔的休闲娱乐的经验[3]。其次,乐学教学促进了“学自由”的突破。在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学生才会倍感轻松,享受交往的喜悦,勇于表达、乐于思考,将学习作为生活必需品。最后,乐学教学在“教自由”与“学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更好地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唯有在快乐之中感悟学习,才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自由地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找到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为之努力奋进。

3.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促成知与情的和谐共生

学生“以学为乐”,不只是一种表面的感官之乐,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自得之乐”。一是乐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存在感。学生体悟到成为主人翁的优越性,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收获的是积极的自我认同。二是乐学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学生在与知识“交朋友”的过程中,认识它、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层层推进,不断提高学习效能。三是乐学可以带给学生喜悦感。这种喜悦来自于学习前的满心期待、学习中的问题突破和学习后的美好收获。内心的充实与满足才是学生最大的喜悦。四是乐学可以带给学生归属感。学习是众多力量积聚的合力,群体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摆脱学习的孤独感,增强班级的依附感。正如心理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系统是由认知和情意两大系统构成的[4]。乐学是打开学生情感的天窗,是沟通学生认知与情感交流的中介与桥梁。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的互动中,有“爱的体验”,有“美的追求”,并在“创造的激励”中生成道德感和理性感,快乐学习就上升到以学为乐[5]。

4.有效开发人的潜能,发展学生智力与创造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深信智慧的巨大可能性,这是对学生实施有效影响的必要条件”。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拥有无限发展的力量。引导学生乐学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尤其是智慧潜力与创造能力。一方面,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右脑功能开发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乐学教学正是针对这一点有意识地从开发右脑入手,促进整个大脑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6]。愉快感可以有效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进而带动思考,发展智慧。另一方面,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7]。反之,学生们如果长时间处在压抑、沉闷、烦躁的环境下,他们的学习生活将更加枯燥,甚至会堕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怪圈,更难谈创造力。

二、乐学教学的现实困境

乐学教学有其独特的本真价值,但是将其付诸实践实属不易。其困境主要集中于如何让学生乐学,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具体表现在引导难、激发难、维持难和评估难四个方面。

1.辩证的苦乐观难以成功引导

引导难是指引导师生树立辩证的苦乐观较为困难。苦与乐的矛盾交织,让人难以分辨学习究竟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

首先,梅花香自苦寒来,乐学本自苦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十分困难。“乐学”的“乐”不是“外乐”,即一时一事的表面喜悦,更不是感官之乐,而是“著于心”的“内乐”或“本心之乐”。“乐学”的“学”是基于“知之”“好之”上的“己有”之物、“自得之学”[8]。因此,乐学与刻苦学习是相伴随而存在的,两者并不矛盾。学习本身便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即便欣喜,也注定艰辛。如何让学生正视愉快学习中的不愉快则成为一个难题。

其次,教师的苦乐观尚未健全,更难说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比如,有些教师自身对“学习”都持一种恐惧态度,认为学习注定是个苦差事,不可能做到让学生乐于、善于和勤于学习。学生只要乖乖听话,愿意付出辛苦,取得优异的成绩即可,至于学生的学习情绪如何便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忽略了学习情绪与策略的指导,很多学生都处于盲目刻苦的学习状态,呈现出一种“学习的假象”。因而,教师的乐学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如何端正教师的乐学观也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2.乐学的心向难以有效激发

激发难主要是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愿意学习、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并非易事。

从教学内容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和内容都能通过愉快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并成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某些抽象的刻板知识,学生对此方面的经验甚少,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消化并吸收,这必定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因而,这就涉及某些冷门的、抽象化的、难理解的知识教学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情调的问题。

从教学对象来看,小班化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又较为突出,而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全体学生的乐学欲望,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学生的兴趣点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差异,教师本身和学生之间就存在代沟,因此,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如指掌,合理激发个别学生的乐学心向。

从教学方法来看,大多数教师仍然教授为主,虽能够保证教学进度,但却不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虽然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价值,但也存在学生学习自由化的忧虑,担心学生思考漫无边际,影响教学的进度和质量。因此,教师会刻意把握分寸,避免学生学习思维过于活跃,从而间接抑制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主动学习也变成了“默学”。

3.乐学的状态难以合理维持

维持难主要是指让学生持久地保持乐于学习的状态实属不易。学习是一段悠长的人生旅程,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可以做到让旅途中的某个片段是愉快的,但是让这种快乐贯穿全程,则十分困难。

首先,影响学生乐学的因素众多,存在不可控性。一方面,学生的情绪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环境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切换、教师的言语、同伴的某个动作等,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积极的情绪走向消极的情绪相当迅速,而从消极的情绪转到积极的情绪,则需要很长的调整时间,甚至难以回到最初的积极状态。另一方面,学生的专注力难以长期维持,可能会出现分散情况。学生注若意力集中,跟随教师引导层层深入,则会学得进去;反之,注意力分散,未能及时理解教师所教内容,则会有心无力,陷入学习困境,由乐于学习向苦于学习转变。

其次,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化的过程,并不是短暂性的行为活动。让学生由乐于、勤于学习向善于、终生学习转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学习是有条件的,学生必须能够坚持。很多学生也喜欢学习,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现学习成绩尚未提高,便开始抵触和厌恶学习。同时,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经验的增长,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4.乐学的过程与成效难以积极评估

评价是衡量学生发展状况的一把“尺子”[9]。学生对于评价的关心甚至高于学习本身。同时,评价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到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用不当,可能会对学生学习与发展带来致命的伤害。因而,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乐学教学实践效果,但建立一套完整的乐学教学评价体系是相当困难的。

首先,“乐”由“心”生,“心”难测。让学生以学为乐侧重的是学生的心理感受,是一种本心自乐,所以很难将乐学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指标,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乐学状态进行监督。学生快乐与否,只有学生自己能够体会。能够评价乐学的主人公也只有学生自己。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但情感却又最难制定一套标准来加以评估。

其次,学习的外显成效與内在感受并不统一,即学习的“情”与“行”并非一致。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众多,而乐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直接挂钩,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乐学和乐学成效如何的依据。那么,如何用外显的行为标准来检测学生乐学成效则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引用新的评价机制来为乐学教学实践引领方向、保驾护航。

三、乐学教学的应然走向

乐学教学的实施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难并不代表无解。教师是推进学生乐学的主力军,让学生乐学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无论是学习的观念,还是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评价都应突出乐学的理念。

1.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与“导乐观”

首先,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苦乐观”的培养问题。一方面,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学习没有捷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多样的手段,让学习变得有趣和美好;学习必须要付出努力,但并不是“死读书”,让自己深陷牢笼之中,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学习变得游刃有余。另一方面,教师应把握时机,帮助学生健全学习理念,懂得学习是乐在苦中、苦乐交织。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旦发现学生陷入学习瓶颈,立刻加以积极正向的鼓励与支持,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并适时引导学生正视学习问题,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心态。

其次,教师应在立足“苦乐观”的基础上端正“导乐观”。因此,学习的苦与乐并不是由学习本身决定的,而是在于学习是否满足当下学习者的主观需要。卢家楣指出,学生乐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应为我们所倡导,但能否乐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其实质是设法使学生之所学满足其所需[10]。教师应提高引导学生乐学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多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合理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最终达成以乐促学、以乐优教的良好效果。

2.了解学生、创新方法,增强教学凝聚力

首先,想要激发学生的乐学兴趣,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坚守学生立场、尊重学生。教师在何等程度上尊重每一个儿童的思考与感情,就能够在何等程度上引发每一个儿童潜在的可能性[11]。虽然教师难以做到让教学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挖掘学生学习的共同特征,进而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向师性。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代表了学生与学习的距离,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乐学。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本身就有敌对或抵触心态,那么也很难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愉悦感。

其次,教师应拥有一颗富于挑战的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乐学的前提是教学一定要足够有趣,而教师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保持不变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那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愿望,更难说让学生产生持续的乐学状态。学生千差万别,教学也要多姿多彩。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推陈出新,美化教学设计,设置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巧妙带动学生乐学情绪。

最后,乐学心向的激发有赖于团体的通力合作,形成教学凝聚力。进入了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12]。因而,借助学生群体的力量可以更好的调整学生个体的学习波动。一个学生不愿意学习,但是其他同伴都认真投入在学习的世界里,那么他也会受到影响,自觉融入群体氛围之中。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班级,势必会形成巨大的学习向心力。

3.提高学习内驱力,实现持续的挑战性学习

让学生保持乐学的热情与动力,最根本的是将学习的外驱动力转变成内驱动力。“情智交融”的学习不同于纯粹外在的、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内驱的、全面的、快乐的、有深度的学习,使学习契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9]。学生只有自发地喜欢学习,才会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付出多少辛苦都坚持到底。这就需要的教师的持续引导,让学生体会学习的真正价值所在,获得美妙的成功体验,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学习。因为喜欢学习,才能乐于学习,才会挑战学习,才可以持续学习,最终享受学习。

然而,要让学生获得美好的成功体验,教师也需要为学生创设持续地挑战性学习条件。学习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登上顶峰,必须从山脚开始,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而学习的快乐就在于获取知识的旅程中,有困难、有焦虑,但更有克服困境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布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力,每节课的知识都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加深一层,学生就可以保持源源不断的学习斗志和学习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成功感策略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更重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4]。

4.重视学生表现性评价,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乐学教学的确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乐学情况,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某些外显的评价方式来观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乐学状况。

一方面,应该积极发挥表现性评价的作用。表现性评价强调对儿童学习全貌的关注,记录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从不同视角对儿童学习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进行描述和评价,贯穿于儿童学习和发展过程的始终[13]。乐学教学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乐学,必须要摆脱传统标准化考试制度的束缚,将焦点转移到学生本身,而不是学生所取得的学业成绩。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点滴进步,适时鼓励与表扬,进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应该合理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多样化的评价形式。评价机制的单一性严重束缚了乐学教学的发展进程,使得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给予学生过重的精神负担,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评价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给学生贴标签、划分等级。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忽视评价的初衷,渐行渐远。因此,建立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才能真正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撑起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个性化的评价形式,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有利于让学生获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李如密.关于乐学思想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89(11).

[2] 李金云.課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04).

[3] 博比特.课程[M].刘幸,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4] 李如密.现代教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 钱阳辉,张明霞,乔炜.“乐学”教学体系的实践建构[J].江苏教育,2017(65).

[6] 杨广柱.试论愉快教育的科学依据[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

[7]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8] 郭戈.我国的乐学思想传统[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5).

[9] 钱阳辉.为了培养完整的儿童——“乐学”教学体系的实践[J].人民教育,2017(23).

[10] 卢家楣.学习的苦乐观新论[J].教育研究,2000(10).

[11] 佐藤学.教师的挑战[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2] 勒庞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3] 霍力岩,黄爽.表现性评价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03).

[作者:赵力慧(1995-),女,河北唐山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生。]

【责任编辑  武磊磊】

猜你喜欢

乐学评价教师
最美教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我教师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