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意识培育
2020-11-20王超
摘 要
信息意识虽然需要学生的自觉涵养,但它不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更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學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为此,我们要正确区分信息、信息意识以及信息素养,并寻找信息意识培育的着力点。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意识
自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词。随后公布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要培育“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而信息意识虽然需要学生的自觉涵养,但它不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更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可见,信息意识的培育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至关重要。
一、信息、信息意识以及信息素养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其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学生信息意识等素养的培育与提高,既具有势在必行的历史使命,又具有切实可行的独特优势。
信息的本义是指音讯、消息。在现代社会,“信息是主体感知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变化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这一抽象的概念,是令许多教师十分头痛的问题。其实,信息是有意义的数据,教师必须重视信息技术课所传播的知识的教学意义。只有蕴含新知识的数据才是有意义的,才属于真正的信息。那种上课“炒现饭”的无用数据的传输,是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这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信息传播的起码要求。其实,从学科课程教学的角度来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是“为学科而教”,更不是“为技术而教”,而是要“为素养而教”。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是仅仅使学生获得信息学科知识、技能与能力(即教学的表层的显性意义),而是要同时指向学生的情感世界与精神领域,要引导学生的情感陶冶、价值观生成以及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养成(即教学的深层的隐性意义)。
对信息意识,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有人从哲学的角度,借鉴社会意识形态的定义,认为“信息意识是指信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信息现象的能动反映,即人作为信息主体对信息交流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对信息意识的界定是:“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这是通过描述信息意识的外部特征与表现形式来界定信息意识概念,并没有揭示信息意识的内涵或结构体系。
信息意识既然属于意识的范畴,其外显形态应当是“思想”“认识”“观念”“理念”,而信息技能、信息能力及信息情感虽然与信息意识的形成密切相关,但它们都不属于信息意识的范围之列,而是信息意识支配下的内在素养和外显表现。信息意识与一般意识一样具有主观能动性,首先需要信息主体的自觉、主动、积极的自我涵养;同时,学生的信息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启发引导、耐心培育,将学习信息技术的新愿景带给学生。
那么,何谓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与信息意识又是何种关系呢?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能意识到信息需要,并有效获取、评价、传播和应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及道德规范的总和,主要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信息素养的重要动力,而不能与信息素养划等号。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而不是其全部,我们不可以偏概全,陷入形而上学的片面性的泥淖。
二、信息意识培育的着力点
信息意识的培育是“务虚”,也许为一些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技术派们所小视、忽视乃至无视。然而,我们不仅要“务虚”,更要“求实”。众所周知,信息活动主要有信息获取、信息评价(判断与分析)、信息传播(交流与共享)、信息应用等。学生的信息意识不仅寓于这些活动之中,而且必须通过这些活动来表现。这也是我们致力于建构活动型课程与教学,以培育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基础与前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育学生信息意识的着力点包括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培育信息需求意识
所谓信息需求意识,就是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期盼与需求,具有寻求信息的兴趣与愿望,以及传播、处理与利用信息的自觉与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求就是最大的市场,就是最好的创新方向,就是最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地获取、传播、处理与应用信息。例如,高一学生学习FLASH制作技术时,一位教师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和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听讲和机械模仿的教学方式,采取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明确要求学生运用FLASH技术制作一个宣传垃圾分类的环保动画。这项任务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个个摩拳擦掌。有的学生登录校园网下载了学校环保社的活动照片做主题图,有的学生拍摄了校园内的垃圾分类箱做场景图。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PS制作片头、片尾的标题文字,并使用了遮罩技术来展现文字;设计制作不同的分场景动画,既有宣传“垃圾分类好处多”的宣传标语(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又有演示垃圾分类的补间动画(物体的曲线运动)演示。这样,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作品诞生之后,再引导学生交流、分享,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了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内化信息伦理、涵养生态文明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学习动机,存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分。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主要强调的是成绩、表扬、奖励、考试等外在动机的驱使,而现代有意义的自主建构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者个人兴趣、好奇心、快乐体验等内在动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个体固有的需求和内在动机决定的。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个性差异,强化不同學生在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特色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内在动机,如情绪安全感、趣味性、快乐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请看一名学生学习后的小结:“本周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太有趣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通过VB程序来制作各种小游戏,然后在电脑上展示。随着学习的深入,编程的技术愈来愈复杂,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也愈来愈多,制作的游戏自然也随之不断‘升级。编程过程中的成功喜悦、游戏玩耍时的快乐尽兴,无不激励我们用心学习,且总是处于一种亢奋状态。通过一段时间的编程学习,我不仅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且感到思维比以前更缜密了。感谢信息技术课给我带来的学习快乐!”可见,学生喜欢的是充满趣味性,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能够使学习者获得体验感与喜悦感的信息技术课。这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更重视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学以致用,培育信息价值意识
所谓信息价值意识,学习个体对信息技术的价值、功能、作用或意义的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自觉涵养信息价值意识。只有引导学生自觉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定位课程与学科,认识课程与学科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的真正动力,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培育学生信息价值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展示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让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深刻体验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英国穆尔菲尔德眼科医院研究的“仿生眼”移植手术可帮助失明患者恢复视力,并能辨认简单物体;美国科学家成功地研制出一种使用微小磁铁进行控制的“舌头驾驶系统”可帮助残障人士独立生活;此外,霍金的轮椅装置、电子耳、可穿戴电子设备、形形色色的“记忆”商品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其次,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相关应用技术工具与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是培育学生信息价值意识最主要的方法与策略。请看一名同学的学习感受:“关于VB编程的学习真是太神奇了,不仅有趣,也很有用。各种窗口切换,随机画图、进度条的使用,循环语句、if语句的应用,等等,就可以创作出自己所想要的小游戏。以前,我总是玩别人开发的游戏,想不到自己也可以设计、开发出小游戏,或制作各种简易工具,我妈妈听说我正在学VB编程时,还特地叮嘱我:‘儿子啊!千万要好好学习,学会了编程,假期好给我开发一个小软件,我支付高额的开发费。”学以致用、用而促学、边学边用,也许是信息技术课得天独厚的特点与优势。
3.引而不发,培育信息主体意识
所谓信息主体意识,就是学习个体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获取、分析、传播、处理、评价、应用信息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深化素质教育与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决不能总是“手里握着一张旧船票”,死守课堂教学的“一言堂”,而必须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应重组课堂,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与空间。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及教学的现实状况,教师必须立足于课堂,经营好自己的“责任田”,将课堂讲解、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有机融合,既要在课堂上学习新的知识,又要在课堂上进行技术的实践操作,努力使所有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完成。例如,在教学FLASH动画制作时,一位教师改变以往先一一讲解窗口、菜单、时间面板及工具箱的方法,而是简介界面之后就直奔主题,讲述动画制作技巧,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制作动画来熟悉窗口、界面、菜单和工具箱等操作要领。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通过自己的模索体验到各种技术的功能与方法,而且看到自己所制作的动画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其实,信息技术绝对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离开学生的亲自操作、真切体验,反复试错,不断改进,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发源地。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敏锐捕捉信息、准确判断信息、果断筛选信息、自主传播信息、科学处理信息及创造应用信息;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学生学习的基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尽快投入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灵感,引导学生共享思路,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积极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与生活质量,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引领学生大胆进行创新思维,既关注师生的动态生成,又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学会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例如,学习用FLASH制作一个环保动画——垃圾分类,看似十分复杂,但只要教师巧妙引导,就可使学生掌握遮罩技术的使用和运动补间动画的制作技术,构建完整的动画结构场景,制作出富有动感的环保动画作品,在创作动画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环保意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在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是新课程改革后的一门全新的课程,已由原来单一的技能训练转向全面的信息素养培育,我们的教学必须实现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与转型。其实,信息意识及其培育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以上所述只是“重中之重”。此外,信息安全意识(如保护个人信息隐私,维护信息安全)、信息规则意识(如遵守信息传播规则,遵守公共规范,履行社会责任)、信息道德意识(如信守信息道德与伦理准则,加强行为自律)、信息法治意识(如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维护自身与他人合法权益)及其培育,都属于信息意识之列,且都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与关注,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杜公民,胡发权.试论信息意识[J].情报杂志,1997(01).
[2] 张素芳.信息意识定义分析[J].情报学报,1999(S1).
[3] 何兰.高中信息技术课重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4] 魏忠,何立友.大数据:开启面向未来的教育革命[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
[作者:王超(1970-),男,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中小学高级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