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蕴含的地理学思想及其教学应对
2020-11-20黄妍崔哲洙
黄妍 崔哲洙
摘 要
地理学思想是观察和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观点,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习惯。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学思想主要包括空间思想、尺度思想、区域思想和人地关系思想。以“一带一路”为基本载体,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学思想及地理学科知识,可以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地理教学 “一带一路” 地理学思想 教学方法
目前,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议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地理教学应该发挥其学科优势,把握时代契机,承担学科育人的使命。地理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内涵,掌握“一带一路”蕴含的地理学思想和地理学科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对“一带一路”的综合分析,可以将其中蕴含的地理学思想分为空间思想、尺度思想、区域思想和人地关系思想。
一、空间思想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方空域的科学[1]。空间思想在地理学中一直处于核心而又独特的地位,是一个既传统又永恒的主题[2]。通过地理教学向学生渗透空间思想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途径。“一带一路”战略中蕴含的空间思想主要包括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
1.空间位置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认识人和地方的地理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与全球相互依赖关系的前提[2]。在分析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的时候,通常把位置的因素放在首位,位置决定了光、热、水分、气候等一系列自然地理条件,从而决定了要素所处的外部空间环境。从方位和距离来看,空间位置决定了自身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体现了要素自身的作用和重要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空间位置,掌握空间定位的一般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来看空间位置,重点要看区域地理位置所具备的地缘战略优势。有些区域处于地缘板块的核心位置或衔接处,决定了国际关系秩序及其演化态势,起到了重要节点的作用。这些“节点”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及演进过程中发挥着空间上的承启、连接和辐射功能,对战略思想的成效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亚、巴基斯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地缘优势。
空间位置思想,除了培养学生准确描述地理位置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分析该地理位置引起的区域地理特征;其次,分析地理位置在区域范围内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最后,分析其地理位置与其他要素或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除此之外,要让学生能够对地理位置进行评价,通过对地理位置的优劣认识,进一步了解地理位置对区域或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空间分布
从空间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而“空间分布”是其基本方法的核心组成。空间分布指地理事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散布形式和空间排列状态,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空间分布的分析,可以了解地理要素呈现的外部形态特征,掌握该要素发展的因果关系,从而把握地理事物的整体特征。通常,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方法可循。基于“一带一路”的路线分布,可以从分布原因、分布方式和形态、分布带来的效应三个方面来分析。
(1)分布原因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可以为中国与全球进行经济贸易和资源供给提供基础,同时,沿线国家与中国在产业发展上高度互补。其次,“一带一路”沿线是中国与外部世界安全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防御海权入侵的防护地带。最后,亚欧大陆是我国经贸的核心发展区,其周边的海域分布着中国海上运输的生命线。中国几乎90%的货物要依靠海上运输来完成,由于海陆分布的位置、形态和特点,使其运输路线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巴士海峡、巽他海峡、苏伊士运河等。
(2)分布方式和形态
分布路线受其分布原因的影响,决定了现有的分布方式。“一带一路”从其简化名称可以看出,“陆上丝绸之路”呈带状分布,而“海上丝绸之路”呈线状分布。这里所说的“带状”和“线状”是指其分布形态。“带状”意指其分布路线并不封闭,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由此线路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线状”受其海上路线的制约,既要连通相关大陆和国家,又要遵循海上运输的科学航线,由此形成了当前的“线状”分布。
(3)分布带来的效应
从路线分布来看,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发展,将会使其沿线地区逐渐形成相关产业群,通过产业聚集和辐射效应,带动各个行业的综合发展,形成综合型国际走廊。其战略思想将重组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推动人类文明向新的辉煌迈进。
引导学生分析空间分布时,既要关注其具体知识,更要渗透给学生分析的一般方法。通常,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方式和形态是分析的主要目的,形态的描述,可以通过地理事物与特殊参照物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也可以通过地理事物分布呈现的特殊形状来表述。形态与原因之间相辅相成,可以通过原因来总结分布形态,也可以通过分布形态来找寻原因。分布的影响属于分布知识的深化和外延。
二、尺度思想
尺度思想是通过尺度的透镜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地理学思想,分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个维度[3]。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空间尺度的运用占尺度思想的主要方面。下面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位置为具体对象,运用尺度思想进行分析。
1.从全球尺度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位置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从全球尺度来看,其“经济带”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从政治经济角度来看,亚欧大陆这片最广茂的土地拥有世界人口的75%,财富总量的60%,化石能源的75%,是最具孕育伟大文明潜力的政治经济舞台中心。英國地理学家麦金德(Mackinder)曾经说过:“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4]。占据全球最大且最具政治经济实力的陆地,是发展和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格局的重要前提[3]。
2.从大陆尺度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位置
从亚欧大陆区域尺度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亚欧大陆东部,经过中亚、西亚,横贯亚欧大陆中心地带深入欧洲地区。东西走向的“经济带”占据亚欧大陆上近乎所有重要的战略枢纽区,并连接了东亚和西欧两大经济板块,为沟通各个国家建立经济腹地、塑造中国占据世界更加有力的经济态势奠定了基础,再次体现其位置的优越性。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带”的划定并不仅限于“带状”本身,是以线带面,共同发展。
3.从“经济带”自身来看沿线地区的位置
从“经济带”的沿途来看,有些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表现出凸显的政治、经济作用,甚至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成果起到决定性影响。例如,我国新疆地区,由于其与八国接壤,拥有众多口岸,具有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的地缘优势,相当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其无论是与邻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外交、贸易往来,都对“一带一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尺度思想来分析和认识地理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尺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多层次的认识。尺度不同,分析的详略程度不同,地理事物表现出的特征也就不同。通常,大尺度范围内看待地理事物,要从全局着眼,分析其在大背景条件下的地位、价值及凸显的差异性特征,得出的结论相对较为宏观,概括性和普适性较强。而在小尺度范围内分析地理事物时,更加注重描述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自身凸显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不同尺度下分析地理事物的意义不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尺度转换的重要方法。
三、区域思想
区域思想包括区域综合思想和区域差异思想。“一带一路”战略蕴含的区域思想着重体现为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和产业互补,故以区域差异为主。从资源禀赋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与我国的自然资源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一般认为,区域差异形成区域互补,区域互补又构成了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致使区域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得以交换和流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区域差异的意义及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把握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差异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分析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与供需关系。通常,当某一区域能够进行资源供给,而另一区域对其资源恰有需求时,便构成资源互补。资源互补是区域相互作用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实现区域相互作用呢?区域相互作用得以实现必须满足运输可达性的条件。比如,俄罗斯的天然气通过输气管道运往中国,实现了运输可达性。公路网、铁路网、传真、电话、卫星通讯等都是实现运输可达性的工具和媒介。最后,还要考虑是否存在引起货物运输替换的可能,即中介机会。例如,当货物在A地和B地之间运输时,两地之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这便产生了所谓的中介机会。这时,如果机会被C地取代,即使A、B两地存在互补性,也无法实现区域相互作用[5]。
四、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贯穿地理教学始终的主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掌握看待“人地关系”的基本方法,是使学生了解地理、热爱地理、学好地理的前提条件。遵循分析“人地关系”的一般方法,将“一带一路”中蕴含的“人地关系”知识分为“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协调发展”三个方面。
1.地对人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灾害等一系列自然地理条件是制约“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各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也对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海上丝绸之路”路线的划定,不是人类随意的选择,而是由海陆分布特点所决定的。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但非决定性条件。在某些特定场合,外界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2.人对地的影响
人类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及灾害问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必须对地理环境采取科学的行为活动来加以利用和改造。干预自然环境意味着干预人类自身,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不能改造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地理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人类应该“因地制宜”,对不同特征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利用和改造,遵循“人对地的影响”的基本规律。
3.人地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倡导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合作。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践行绿色发展,倡导环保、循环、低碳、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支持和普遍认可,符合“人地协调”基本规律。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区域经济结构要与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相适应;在对地理环境进行利用和改造时,既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又要符合社会经济规律[6]。
参考文献
[1] 牛文元.理论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冯以浤,译.地理学报,1993(04).
[3] 张家辉,袁孝亭.地理教育中的尺度思想:基本内容与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6(06).
[4] 麦金德.民主的理想与现实[M].武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5] 黄妍.高中生地理空间视角培养现状与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6] 詹秀娣.高中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路线图”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黄妍(1983-),女,吉林通化人,吉林師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博士;崔哲洙(1962-),男,辽宁开原人,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