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培育

2020-11-20王佥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中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伴随中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不再是追求分数的“经师”,而是将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的“人师”。在身份转变过程中,中学教师的内涵层次也发生了深刻改变。明确中学课程思政中教师新的角色定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引领性,并推动中学立德树人、理想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

关键词

中学教师  课程思政  教师角色

“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的精神为根本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的课程体系改革形式,挖掘不同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但是各种错误思潮和言论也随之暗流涌动,例如“马克思主义已过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经是资本社会主义”“中国强大之后对世界产生威胁”是否应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等思想和言论从未间断过,并且出现了一部分不明真相、不辨是非者。中学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是容易冲动的群体。怎样看待和回答这些问题,怎样坚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旗帜,是中学思政课面临的巨大考验,使中学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加艰巨。为加强中学意识形态的引领工作,明确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教育任务,中学需要发动全学科的教师来承担起思政育人的責任。

一、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关系辨析

思政教育课与“课程思政”具有在教育目标上的共同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方向上的契合性、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功能上的一致性、在开发思政资源内容和方法上的相似性,因此二者相辅相成。但是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课并不完全相同,二者又具有本质区别。思政课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成长规律、社会的价值需要,系统、循序渐进地安排思政内容,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课程思政则是以思政教育的方针、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为指导,基于各门课程基础之上,以课程为载体,采用随机和跳跃的形式发掘出思政资源,使思政资源回归生活实践,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激发了思政教育的活力。课程思政涉及更多的是学科伦理,针对性更强,也是从具体目标切入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的方法。而思政课的目标则更加明确与宏观。由于二者的目标有局部、宏观及先后之分,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二者的课程内容不尽相同。教师在各门课程中发掘出来的思政资源应是灵活、碎片化的形式,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思政课的知识要点则是系统化、按部就班推进的内容,创新力度稍有不足便会带给学生索然无味的感觉,这使课程思政能够克服以往思政课堂上的枯燥性。思政课通篇采用显性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感化,而课程思政是采用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方式来引领学生走向立德树人目标,并将思政原则、要求、内容、目标、教材、教学评价等统辖在整个课程体系之内,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育人渠道和范围,增强了育人效果。

2.课程思政与各科课程的关系辨析

课程思政的出发点是具体课程内容。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必须与前沿性和创新性接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及课程建设体系会随着教材的变动而改变,这使各门课程内容之中的思政资源无形中也具备了应激性、前沿性和先进性因素,因此课程思政能够使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产生科学融合,对学生而言更具有说服力和信服感。教师除了深化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还需要明确其他职责。

二、转变教学理念和提升基本素养

1.转变教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从而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政教育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守正创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往的中学各门课程教师,绝大多数将精力放在所属课程的技能提升和教学研究上,秉持为“教书”而“教书”的行为和理念。而在课程思政中,教师要具备全局观念、思政育人观念,改变以往为课程而课程的教学理念,为课程中主动融入思想感情和价值判断,在非思政课堂上挖掘思政资源进行德育,在展示“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展示给学生人生哲理,使教学任务由单一的“教书”转向“教书育人”双重化,也使各科课程从工具化转向情感化,为工具的发展带来价值的选择。此外,教师应认识到思政教育并不会占用各门课的时间与阵地,反而会为各门课的发展增添助力、促进课程的健康发展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向课程中注入人文精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各门课程教师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技能、学生学习兴趣等所具有的重要性时,才能将课程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激发出教学积极性,形成自我激励效应,提高教学效果。

2.不断超越和提升基本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做一名优秀的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所持有的价值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课程思政教师成为课程思政成功开展的关键。因此,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师,首先要经过常态化培训来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用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奠定思政育人的基础。同时,要掌握思政规律、特殊用语,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彰显出人文学科的活泼性,也透露出思政素材特有的严肃性。其次,作为经过培训合格的课程思政教师,应具有以下几种品格:(1)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保持足够清醒的政治判断力。提高政治站位、找准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支持党的大政、方针和路线,利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辨明是非;公正看待中西方文化,防止崇洋媚外、随波逐流,保证课程中的思政育人方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引领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2)厚植家国情怀,作学生的引路人。厚积历史知识,学习历史人物,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将奉献社会置于首位,在各门课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崇尚英烈,引领学生放宽胸怀与格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3)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坚持学、思、用贯通,以经典著作来夯实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中西方优秀人文知识,关注国内外新闻时事,扩大人文视野;引领学生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善于批判式继承、转化和创新,从“信古”走向“释古”,并以一国之见闻,开国际之生面。(4)人格端正、作风正派。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做到课上宣讲理论,课下执行理论;网上发表正确言论,网下一身正气;人前人后胸怀坦荡,言行一致。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自觉成为学高为师、身先示范的表率,能够慎独和约束自己,把有限的时间运用到教学、教研与社会奉献方面。在修身立德过程中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立功,超越自我,以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的敬重,引领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讲责任、讲正气,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带动学生来寻找人生中的真善美,塑造学生的正知、正见、正能量。

三、提高育人水平

提高育人水平,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来使课程思政的课堂多样化、多元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将课程思政从枯燥、乏味变为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以及学生深度参与的课程,把动脑筋、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既看作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看作是提高思政育人质量的一条途径。

1.增加多样化、多层次化授课方式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社会发展的价值需求,从而制定出科学化、专业化、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对症下药,确定出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次,精心设计课程导入,在每节课堂之初,进行新闻播报或分析热点问题,使之与授课内容产生关联。再次,各门课程可以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自媒体等教学新方法,或开设微信公众号,甚至在线备课等。在美术课堂上进行课程思政时,可以与绘画、雕塑、海报、幻灯片、拍摄微电影、动画等结合提升学生审美方式,增强艺术效果;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课程思政时,可以与视频、影像结合,与体育名家讲座结合,丰富教学形式,打磨学生的意志力、铸造为国争光的决心;在语数英科等课堂上,还可以采用暗示和心理诱导方式、问题链方式鼓励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印象。还可以请学生自己做教学设计,变听课为讲课,讲好与课程相关的伟大人物人格魅力、红色记忆和传统文化,推动课程中人文价值的回归,使各类课程变得有温度、有回味、真感动,增进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感情。通过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授课,使课程思政拥有全新的打开方式和进入方式。此外,还需要打破各种“空间”限制,将社会实践课与思政课结合、科学实验与人生讲解结合、网上与网下结合,建立校际互动、校友互动,突出课程思政的边界拓展性、多空间性和多主体性,增强课程思政的活力、质量和深度;加设道德讲堂、小品表演,选树校园德才兼备道德模范,定期开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论坛,家庭與学校互关互照,学校与社会互关互照,来构建全员、全过程育人的课程体系,立体推进中学课程思政建设工程。最后,教师要把课程思政看作是一个兼容的课程体系,不仅在课程中含有思政资源,在思政教育课堂上也应含有各门课程专业知识资源,使理想信念插上专业的翅膀,便于学生产生共鸣,有效防止教学过程中各类课程与思政资源产生割裂,出现两张皮现象,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性,以达到系统化建构上的新突破,切实贯彻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思政教学规律。

2.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科学设置思政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说明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目的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并不是随意发挥,需要教师集体备课确保思政资源运用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资源。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将各门课程中的思政资源融入到教学大纲和教案中,创新教学内容。

中学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核心作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发扬革命奋斗精神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生态观和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彰显各门课中的职业道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全面提升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水平。因此教师需要利用思政资源加强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把握主基调、唱响主旋律,引领学生坚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打破对西方理论的教条迷信,推动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的融会贯通;弘扬家国情怀、担当作风,秉承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拥护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跟党走。培养学生尊师重教、遵守各门课程里面的技能规则、从少年起甘愿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的优良作风,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劳动光荣精神,感召和带领学生不负青春、不负祖国。根据各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辉煌文明、把握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建设要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基本内涵,牢牢抓住并科学回答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课题,学习新中国建国以来涌现的典范人物和事件,尊崇劳模和道德楷模,丰富学生的头脑、放大学生的格局。教师要坚持强化学生的理论武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持续推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往深处走,往心里走,引领学生领悟党的初心和使命,铸造学生的政治品格,驳斥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论。还要根据各门课程中最新理论的发展需求,将我国各个方面的最新布局和发展态势,以及协调、绿色、开放、创新、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国梦等重大理论观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促使学生运用新时代理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式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清晰定位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发展趋势,认识到当前“一带一路”所带来的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认识到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引领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回答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理论问题,深刻揭示出社会未来发展规律,做好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心理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四、完善育人机制,强化保障体系

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不见政绩的育人工程,需要教育部、中学党委组织、管理组织等部门高度重视课程育人效果。应加大中学课程思政教师激励力度,把思政教师纳入高层次人才选拔项目,将课程中育人成效优异的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的后备人才,还要建立不合格“课程思政”教师惩罚措施,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专项”交流平台,打造有灵魂的思政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德育合作组”和“学习合作组”,提高思政效果;坚持课程思政的教研创新,鼓励教、研相长,大胆突破不合乎教研规律和“课程思政”规律的制度藩篱,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研创新精神和教学活力;设置教师培训、交流与学习深造的专项通道、专项时间,以保证“课程思政”持续性活力;对于课程思政教师育人水平的提升和评价,还可以通过点评式互助听课来进行。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使教师在备课中有所提高、在听课中有所领悟、在评课中有所改进。为加强和完善教师的管理与考评机制,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及教学质量评估中,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作用,促使各门课程教师实现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学校在管理制度上明确倡导和保证课程思政的组织建设和实施,推行职责明确、工作定位、考核参与的三项基本准则,将“课程思政”的测评指数纳入到教师教学业绩、奖金发放、评职必备中,也将其作为各类评优、评先进的条件要素。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突出者予以不同方式的奖励,对于“课程思政”所需的技术设备、经费等予以优先考虑。学科考察方式也需由以往单一化、纸质化、师主化逐渐趋向于多样化、新技术化和师德化。此外,还可经常开展教学展示活动,强化教学导向,打造精品示范课,引导教师潜心从教和热心从教,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为“育人”工程提供发展保障。中学课程思政的建设,需坚持久久为功,汇聚国务院、教育部等中央教育部门和地方教育部门、中学党政部门、媒体等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为中学各门类课程教师的思政教学与科研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与政策保障。

以教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是中学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和使命。只有涵养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过硬的中学教师,才会促进中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使其脱离分数优先的教育模式。综合素质过硬的各门课程教师能够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理念,回答出“为什么在充满怀疑的时代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一个中国等问题,引领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言论和行为,承担起时代任务,最终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佳然.新时代中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03).

[2] 万林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3] 孙杰.中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8(12).

[4]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5] 王光彦.充分发挥中学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

[6] 王习明.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建设成果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7] 谢伏瞻,蔡昉主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作者:王佥崇(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