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世界遗产标准vii运用表征及演化趋势研究
2020-11-20赵烨
赵 烨
许晓青*
1 世界遗产标准vii的演化
世界遗产标准vii(以下简称“标准vii”)是UNESCO用以评价遗产地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标准vii从标准iii演化而来。时至今日,标准vii一共经历了4次变化。1977年(当时为标准iii),审美的评价中包含着“独特、罕见、最高级别”或“杰出的自然美”“重要的生态系统等”,此外,“杰出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的要素也出现在审美标准中。在1993年,在大致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对标准vii的描述进行了简化。1994年,标准iii经历了较大的改革,将杰出的人与自然的融合从此标准中删除,更换成为“美学重要性”,同时对标准iii进行了简化,强调自然现象和自然美。之后,将标准iii更序为标准vii。
综上,标准vii的评价从文化与自然美的混合评价转向了聚焦于仅仅评价风景的自然美学特征,将审美中自然与人相互交互的部分逐渐剥离。既有研究梳理了标准vii变化的重要事件转折点及其日趋客观、主观建构和专家局限的特点[1],同时特别指出了中国在标准vii研究中应作出更多贡献和努力[2]。1994年前后版本《操作指南》中的标准vii认识日趋趋于客观,虽然审美的评价存在着很强的主客交融的特征,但从标准vii的演化角度一直存在着将自然和人文分离的趋势。较之于自然遗产的其余几条标准,标准vii较难进行客观定量化地识别,IUCN及相关机构近几十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议建立“全球类比法”来识别世界遗产的审美价值,并以一些世界遗产地为试点进行了应用[2]。虽然世界遗产在承认突出普世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OUV)的前提下,依然在寻求地方性和民族性。但从世界遗产的价值评价主体(国际专家)以及评价方法来看,世界遗产目前依然很难做到兼顾国家和种族身份及意识形态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因此,世界遗产标准vii的评价体系存在如下2个问题:其一,将审美价值完全放置于世界遗产标准的客观评价时,会忽略审美评价中的主观建构,减弱了审美过程中主体性特征;其二,IUCN专家评分的评价方法具有局限性而导致一些其余主体(原住民、不同种族)作用下的审美价值和特征被忽视。基于此,本文在综述标准vii运用总体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扎根理论、词汇聚类等方法,从事实角度认识标准vii的运用规律、特点,并进一步透过现象分析标准vii运用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图1 世界遗产标准vii使用频次
图2 亚太地区的标准vii运用表征树状图
2 世界遗产标准vii的运用表征及趋势
2.1 世界遗产标准vii在全球的运用
1978—2017年间单独使用标准vii或组合使用标准vii被列入世界遗产清单的全球遗产地共计145项:其中亚太地区45项、欧洲地区30项、非洲地区27项、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25项、北美地区15项、阿拉伯地区3项;其中自然遗产119项、混合遗产26项(图1)。地区层面,亚太运用标准vii频率最高(31%)、其次是欧洲(21%)和非洲(19%);且亚洲运用标准vii的混合遗产数量最高。
2.2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的世界遗产标准vii运用表征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145项世界遗产地中的标准vii陈述进行文本分析[3]。在Nvivo软件中依据质性分析的方法[4-5],对145个样本进行开放式编码,包括“概念化-范畴化”2个步骤①。编码制定的依据为世界遗产标准vii的基本陈述,包括“绝妙的自然现象”“之最”的特点,代表美的形容词、名词;代表观看美景的视角与景点、游览方式及游览体验等。通过比较归纳,将相似相近地美学阐述的词句进行归并,进一步概括为12个范畴(表1)。按照12个范畴编码145个样本中关于标准vii的陈述内容,在Nvivo软件中进行词频分析,梳理了各范畴的运用。经过扎根理论的分析,形成了对各个区域的区域性特征总结,总结包括范畴、形容词的运用状况、具体案例运用状况等。
2.2.1 亚太地区标准vii运用表征
在亚太运用标准vii列入的45处遗产地中,对12个范畴进行了编码,并制作树状图(图2)。经分析可知,亚太地区使用“美学形容词”占绝大多数(范畴2),其次是“以之最”特征的词(范畴1)。此外,表示并列(范畴3)、对比的词(范畴4)较多地被使用。能够明显地看出,除了运用世界遗产的突出普世标准外,“比较”与“并列”的美学特征已成为亚洲地区标准vii运用得较多的陈述指标(图2)。其中,组合运用较多的词汇有结合(combines)、耦合(coupled with)、并置(juxtaposition)等。而这种组合与对比,往往体现出丰富、多样的美学特征。
例如,澳大利亚大堡礁国家公园中全景海景是由多样的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礁、岛和珊瑚礁构成②,这些并列的特征往往体现着遗产丰富性的美。再如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峰林地貌、其余地形、阔叶林密度与自然美景耦合③在一起,高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壮观的本土喀斯特过程的组合,也体现出了这种多样的美。再如三清山,是由植被、气象环境的并置④,体现了多样性。再如热带昆士兰地区,独特的海岸风光将热带雨林和白色沙滩与边缘的近海珊瑚礁融为一体⑤。
此外,亚太地区在美学特征的一些细节陈述方面则反映出强烈的自然和文化关联性、动态变化和组合关系。少数几处世界遗产地还提到了审美欣赏的体验、欣赏的视角以及审美的动态变化。
另外,生物的聚集也是亚太地区审美其中一个小特点,从编码中(范畴12)可知,一般美学描述会涉及动物聚集、数量、规模、动物的行为等景观要素,又因聚集数量、规模及多样性往往显示出最高级别的美学特征,反映出“之最”的特点。比如Ningaloo Coast国家公园,大量珊瑚产卵和季节性养分上升,从而导致产卵的高峰。导致大约300~500头鲸鲨聚集, 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记录的聚集⑥。
2.2.2 非洲地区标准vii运用表征
在非洲运用标准vii列入的27处遗产地中,通过制作范畴树状图可知(图3),形容词类占了绝大多数(范畴2),指示性名词为其次(范畴6),可见描述美学的名词在非洲具有典型性,特别是提及颜色的名词。通过对表示颜色的名词词频统计可知,绿色(4次)、蓝色(4次)、红色(3次)、棕色(2次)。例如在自然遗产地乌尼昂加湖泊群(非洲乍得),标准vii的陈述中运用了色彩斑斓的、红蓝绿等来表达撒哈拉沙漠中壮美的湖泊群,并提到了彩色的湖泊与裸露的岩石和棕色沙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色⑦。再如自然遗产地马埃谷地自然保护区(非洲塞舌尔),标准vii再次运用了红色、绿色和棕色来形容阳光照射下的棕榈林⑧。
图3 非洲地区的标准vii运用表征树状图
图4 欧洲和北美地区的标准vii运用表征树状图
此外,非洲地区对于标准vii的运用特别强调了动物迁徙的自然现象(范畴12)。例如世界自然遗产地伊西曼格利索湿地公园(非洲南非),通过描述海滩上大量筑巢的海龟、众多的海豚以及鲸鱼和鲸鲨离岸迁徙的景象被认为是壮观的美学特点。这是世界遗产标准vii在运用过程中尝试从生物行为、生物生境的角度解译非洲壮观的自然美现象的重要例证。
2.2.3 欧洲和北美地区标准vii运用表征
在欧洲和北美运用标准vii列入的45遗产地中,对范畴树状图分析可知(图4),形容词类占了绝大多数(范畴2),指示性名词为其次(范畴6)。世界遗产标准vii的官方文件定义为“杰出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⑨,在欧洲和北美的相关文本中非常直观地执行了这一定义,文本描述中经常出现“该世界遗产地代表了一种最高级的自然现象/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的范式。在形容词节点部分,欧洲和北美也严格遵循了UNESCO对于标准vii的定义,节点通常将“superlative natural phenomena(绝妙的自然现象)”或者“unique spectacular landscape(独特的美景)”(最高级的自然现象/独特而壮观的自然景观)中所涉及的词汇连起来使用。例如,世界混合遗产拉普兰(欧洲瑞典),标准vii描述中说“拉普兰地区展示了多种杰出壮观的自然现象”⑩,进一步用壮观、壮美、巨大和广阔来描绘萨雷克和苏利达尔布玛壮观的雪山、壮美的冰川地貌、巨大的高山湖泊和广阔的拉帕谷。
在指示性名词(范畴6)的58处节点中,注重运用风景特质(landscape character/features)来解释自然美现象,其中18个节点运用了features(特征)并通常与scenic(美丽的)、natural(自然的)这些词连用。风景特质的使用作为一种从单纯的美学感官到的科学风景特质的过度,通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的地形、植物、土壤等要素组合而形成的独特的景观。例如世界自然遗产地留尼旺岛(法国),标准vii文本描述了留尼旺岛不同要素组成的独特的风景特质,其风景特质的组合包括了不同地质年代和特征的陡峭岩壁,以及所谓的“圆形”岩石,该岩石被描述为壮观和垂直的大型天然圆形剧场”⑪。
2.2.4 拉美加勒比地区标准vii运用表征
在拉美加勒比地区的相关25项遗产地中,通过范畴树状图分析(图5),依然是形容词最多(范畴2),“之最”特征次之(范畴1),再次是并列的词(范畴3)、表示角度(范畴11)、表示体验的词(范畴5)等。拉美加勒比地区的审美价值陈述还有一处很明显的特征是:强调了人们的体验,特别是潜水的体验。比如Los Alerces国家公园,几处不同的洋流在这处地质特殊性的场地的汇合,不同的海底山脉和景观,以及杰出的保护状况使得这个区域成为一个海洋的绿洲——为潜水员提供令人振奋的潜水体验。拉美加勒比的遗产还增加了声音的多重感官体验,比如Archipiélago de Revillagigedo国家公园,多达2 000只汉普巴克鲸到访这个岛屿,这些鲸所发出的声音能够在冬天持续数月,并且这些声音在人们潜水的时候都能听到,为潜水者增添了另一重感官的维度。
表1 运用扎根理论对145个样本的范畴化
图5 拉美加勒比地区的标准vii运用表征树状图
2.3 世界遗产标准vii的词频运用
通过比较各个地区标准vii评价高频词统计(图6),共同高频使用形容词有:spectacular、beautiful和impressive。其次,使用次数较多的形容词有:exceptional、outstanding、superlative等。总结起来,标准vii在各地区的词频使用具有显著差异。总体来讲,从节点分析词频看,各个地区都是“形容词”使用的频率最高;除欧洲之外,其余几个区域代表“之最”特点的词汇运用,成为仅次于形容词的高频词,一般涉及的之最特点的词,使用频率由高到低的形容词为:largest、superlative、longest、tallest、longest、lowest、deepest。欧洲和北美地区,除了形容词是高频词外,有很多名词成仅次于形容词的高频词。尤其是表示“特征”(features)类的词。此外,在各个区域表示美学要素并列关系的词使用也较为广泛,说明世界遗产审美价值评价中2种要素并列组合所体现出的美在全球基本形成共识。此外,表示“对比”所产生的美也在全球得以识别,在各个区域都是较为明显的特征。此外,在亚太和非洲,生物行为所形成的自然美景观或自然现象成为仅次于前几项的又一突出特点。
此外,观看的视角和游赏体验也成了各个区域审美评价中的考量部分。1)观看视角:呈现出全景式的(extraordinary panoramic view),主导的(predominate),以及鸟瞰(bird's-eyeview)的特征。从视角的选择上看,基本是在一个视点进行观看,全景式的观看方式占据了主导。2)游赏体验:如欧洲保加利亚世界遗产⑫,关注了游赏体验的可进入性;如亚洲越南遗产地(Trang An Landscape Complex)强调了人们多重感官的体验⑬;在非洲的审美体验与动物的迁徙与活动有关,如在Serengeti国家公园提供了多元的观看视角⑭。
3 世界遗产标准vii运用趋势与美学思想演变的内在联系
通过上述扎根分析可知,标准vii的运用以西方(欧洲)审美价值观为主导,从18世纪至今的美学思想成为UNESCO制定标准vii的主要价值导向。从标准vii目前的运用趋势来看:首先,标准vii文本中最常用的“优美”“壮美”“如绘”的词汇(表2)受到了18—19世纪美学、哲学、人文、艺术的复合影响;其次,标准vii的文本表述经历了从感知的美学向科学的、定量的转化趋势,这受到了20世纪至今美学思想的自然文化性和科学量化的影响;再者,标准vii在各地区的运用总体上执行了UNESCO的标准,但又因不同文化和地域多样性的影响而产生了些许差异。
3.1 18—19世纪的美学思想:奠定了标准vii中美的认识
在18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后,美学思想融入了哲学思辨,以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提出了审美具有主观性,强调了人在美景中的主体性。并提出了“崇高”“壮美”的美学范畴[6]。到18世纪中叶的欧洲,对自然美的研究开始兴盛,随着哲学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优美的风景(beautiful landscapes),壮美的风景(sublime landscapes),如绘的风景(picturesque landscapes)3种对“美”的认识[7]。从这个时期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看,我们至今回避不了这3个词的影响:其中表达优美所指的事物一般是较小、光滑、多样、微妙、多彩;表达壮美的词一般是指有能量、大、强,甚至有点可怕、无法掌控;表达如绘的词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表达复杂、多样、丰富、充满能量和活力。
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黑格尔哲学理论提出艺术超越了自然而具有更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如绘式风景标志着哲学美学思想从自然向人文过渡,文学评论家吉尔平(William Gilpin)和普莱斯(Uvedale Price)提出了如绘式(picturescape)的风景概念,他们所传播的如绘式观念对风景画家和作家有深远的影响[8]。如绘式在19—20世纪持续发展,并影响了欧洲和美国的景观评价与管护方法(如德国Elbe山谷,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40年都是基于如绘式的风景质量评估)。至今,如绘式风景依然在审美评价中占据着主要位置,并且成了旅游游憩开发时人们选择场所设置游憩活动的依据[6]。19世纪末,欧洲人对风景画的兴趣逐渐减弱,而同时期美国的如绘式风景理念刚刚兴起,并竭尽全力地去发现荒野。美国的自然主义者约翰·缪尔,开始将自然环境特别是荒野的自然环境看作是美的,并且找到人工干预的丑陋之处。这种观念为美国国家公园的荒野保护作出了贡献。
表2 表达优美、壮美、如绘3个美学范畴的常用词汇
3.2 从感知美学到科学定量的美学思想:促生了标准vii中风景特质的补充
20世纪末开始,随着审美价值的被认知,审美价值也逐渐成为人们所要保护的对象之一,也使得国际组织对审美的认知逐渐从纯粹的感官和情感向美的文化性方面和更加理性的层面转化,进一步推动了追求审美背后的科学成因和美的特征,平衡感知与认识、情感与认知逐步成为审美体验的核心。这样的认知也导致了世界遗产标准vii的再次修订,相关文本中出现了许多关于风景特质的描述(特别是欧洲和美国遗产地)。从感知美学到科学定量的美学思想认知,促生了相应的对于美学特征的评估与分析。而世界遗产的评价,此时也将“人与自然”从以前的标准iii中分离,因而在评价时再难纳入人与自然的视角。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认知自然这部分,欧洲及美国希望通过风景特质加以细化。随着景观概念历经变革而形成了当今复杂的语义,它具备美学、历史、地理、设计、遗产等多重含义,为了实践管理人与自然演进而形成的风景,提出了风景特质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体系[9]。风景特质被认为是用以描述“心理、生态和文化特征的词,让一处土地作为被识别的类型”[10]。
基于风景特质这一条,全球不同的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进行了各种尝试(表3),美国将风景特质分解成为风景资源和成分(如地形、植被覆盖、认为要素),继而将景观的特质理解为图示要素(形式、线条、色彩、质地);英国则是既包括描述也包括美学特点绘图的完整系统,在风景特质认识的基础上识别附加的图示化特征(主导程度、尺度、连续性、多样性、巧妙、相邻性、稀缺性等)。因此,运用风景特质的组合形式来进行标准vii的描述,体现了美学思想产生了从感知到科学定量的转向。
图6 各地区运用标准vii的词频使用
3.3 美学思想的多样性:标准vii的运用出现了地区差异
时至今日,对于标准vii的研究依然在探索中。标准vii在各地区的运用总体上执行了UNESCO的标准,各地区运用“之最”来形容美学的特征显著,这反映了对UNESCO类比法的执行。而由于美学思想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标准vii的运用最终难以形成唯一的全球标准,必然会呈现出地区差异。
表3 各国风景特质分类标准
亚洲的美学思想从来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标准vii的运用反映出强烈的自然和文化关联性、动态变化和组合关系;非洲由于美学思想具有直观性和活泼性,标准vii的运用以表达色彩对比为主要特征;欧洲和北美则由于如绘式和科学定量的美学思想的共同影响,出现了风景特质的运用;南美和加勒比地区由于美学思想的动态性,标准vii的运用凸显了体验。因此,对于标准vii的探索各国的脚步依旧不会停止,代表各国、各地区的价值也终将被阐释,并成为世界遗产标准vii的补充。
4 结论与讨论
扎根理论的分析结果从事实角度反映了标准vii的全球普世性与地方民族性之间的相互适应。一方面,从IUCN角度讲,标准vii历经4次变化而制定了相对客观评价、可操性强的准则,却也忽略了审美评价中的主观建构,减弱了审美过程中主体性特征;另一方面,全球的不同审美价值导向影响了标准vii的制定,并且各地区在长期执行标准vii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显著的地区差异,形成了科学和艺术共存的评价准则。本研究对于标准vii的全球运用实践进行深度剖析,并进一步提出了标准vii的全球普世价值和中国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要点。
其一,从标准vii的全球普世价值意义上,尽管标准vii在145项世界遗产地的运用实践中形成了地区审美倾向、词频选取、评价要点的差异,但是在IUCN和ICOMOS的共同努力下,2个组织的密切合作架构了自然和文化关联的平台,标准vii的描述措辞和内涵上正在逐步深化。“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区域”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审美”而是以自然文化性融合为特征的“审美体系”。这一审美体系,在IUCN全球类比的操作方法下,仍然是指导不同世界遗产申报的价值导向,值得在不同地域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标准vii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其二,在标准vii的全球视野影响下,我国有12项世界遗产以标准vii列入⑮。强烈的自然和文化关联性、动态变化和组合关系是亚太包括中国自然遗产中体现出的共性。而我国的审美价值具有“传统山水审美中主体性显著、融情于景的主客体关系、‘游观’的审美欣赏方式、虚实相生的审美结果”的4个特点[11]。我国在今后的标准vii文本描述中,应从本土审美价值的角度、以自然文化性的整体观开展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因此,对于中国再运用标准vii进行评价时,一方面要准确适度地运用标准vii,另一方面又要发挥自身的特点。比如在主观建构方面,尝试在评价时将中国的传统山水审美视角与方法融入。除了对视觉物象进行评价外,还应评价其余感官以及所带来的情感与精神。在欣赏视角的选择上,除了优美、如绘、壮美的评价外,还应加入“游观”的审美特点,以及在“游观性”哲学思想引导下对游赏序列展开评价。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① 基于扎根理论的开放编码原则,本研究在数据对比测试的背景下,借由事物所唤起的意义或意象,授予能反映该意义或意象的名字,即“概念化”过程,该过程提取的是标准vii描述内容中最具代表性的短语或句子。其次,对于已经提取的概念化短语或句子,进一步归类描述为同一属性,称为“范畴”。
② From the air, the vast mosaic (鸟瞰视角) patterns of reefs, islands and coral cays produce an unparalleled aerial panorama of seascapes comprising diverse shapes and sizes.
③ These, coupled with other land forms (natural bridges, ravines, waterfalls, streams, pools and caves) and dense broadleaf forest, present an aesthetically beautiful landscape enhanced by the mists and clouds which frequently shroud the site.
④ The natural beauty of Mount Sanqingshan also derives from the juxtaposition of its granite features with the mountain's vegetation enhanced by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which create an ever-changing and arresting landscape.
⑤ Where exceptional coastal scenery combines tropical rainforest and white sandy beaches with fringing offshore coral reefs.
⑥ The aggregations in Ningaloo following the mass coral spawning and seasonal nutrient upwelling cause a peak in productivity that leads approximately 300-500 whale sharks to gather,making this the largest documented aggregation in the world.
⑦ The aesthetic beauty of the site results from a landscape mosaic which includes the varied coloured lakes with their blue, green and /or reddish waters.
⑧ The natural formations of the palm forests are of aesthetic appeal with dappled sunlight and a spectrum of green, red and brown palm fronds.
⑨ Definition of criteria vii (1995)-"contain superlative natural phenomena or areas of exceptional natural beauty and aesthetic importance".
⑩ The property exhibits a great variety of natural phenomena of outstanding beauty.
⑪ Other major landscape features include"Remparts"-steep rock walls of varying geological age and character, and so-called "cirques",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massive natural amphitheatres with an imposing height and verticality.
⑫ The ability to experience remoteness and naturalness is an important attribute of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the property.
⑬ These features all contribute to a multisensory visitor experience that is heightened by contrasting and ever-changing colours-the deep green tropical rainforests.
⑭ The Park also host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diverse large predator-prey interactions worldwide, providing a particularly impressive aesthetic experience.
⑮ 泰山、黄山、黄龙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武夷山、三江源保护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中国丹霞、新疆天山、青海可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