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期耳前瘘管术中炎性皮肤保留的探索
2020-11-20蒋远伟蔡志福谢冠峰傅婷婷胡娉婷
蒋远伟 蔡志福 谢冠峰 傅婷婷 胡娉婷
1.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福建莆田 351100;2.福建省莆田涵江医院耳鼻咽喉科,福建莆田 351111;3.莆田学院临床医学院,福建莆田 351100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临床中很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外耳疾病,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一、二腮弓的6 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腮沟封闭不全所致的遗迹。本病半数以上患者有家庭史,属多基因相关病[1-2]。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开口很小,多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在耳廓之三角窝或耳甲腔部,常发生感染,感染时局部红肿、疼痛、溢脓液,严重者周围组织可发生肿胀,形成脓肿。手术摘除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唯一有效的手段,但存在病灶难以彻底清除、术后复发率高等缺点[3-4]。目前,常规的治疗方式是先行局部抗炎症治疗,然后切开脓肿引流并局部进行换药等,待炎症完全消除后再行瘘管切除术[5-6]。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一治疗方案存在切口不易愈合、手术不彻底等不足。其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7-8]。因此,应对传统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技巧进行改进,重新选择手术时机。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感染期耳前瘘管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和莆田涵江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50 例先天性耳前瘘管脓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 例。试验组男12 例,女13 例;年龄6~55 岁,平均(29.01±3.47)岁;第1 次感染者5 例,第2 次感染者9 例,3 次及以上感染者11 例。对照组男11 例,女14 例;年龄6~57岁,平均(29.37±3.81)岁;第1 次感染者6 例,第2 次感染者8 例,3 次及以上感染者1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田勇泉[1]主编的《耳鼻喉头颈外科学》教材。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瘘管及感染灶均在耳前;③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肝、肾系统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②合并严重精神系统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 ③不愿意参与本研究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先给予3~5 d 的抗感染治疗,对于局部水肿明显者,要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204)10 mg,只有局部水肿消失后,且脓肿缩小,皮肤颜色由红色转为暗红色时,才能够进行手术治疗。在麻醉过程中,儿童需给予全身麻醉而成人则给予局部麻醉。
试验组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小梭形切口,同时切口要向下延长1~2 cm,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切口的脓肿侧有2 cm 左右的正常皮肤,保留炎性皮肤的目的是便于缝合;摘除瘘管,同时清理脓腔中的坏死组织以及肉芽组织,但不能过度清理皮下的肉芽组织,以免皮肤坏死、缝合时或术后裂开等问题发生,影响愈合。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酌情应用激素。术后7~10 d 拆线。
对照组采用大梭形或双梭形切口,包括瘘口、瘢痕组织及炎性皮肤在内,块状切除至正常组织。但因切除组织较多,缝合张力大,缝合时或术后切口容易裂开,局部留下大瘢痕等并发症,从而影响耳部美观。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酌情应用激素。术后7~10 d 拆线。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后随访观察1 个月~1年,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局部瘢痕大小及复发率。疗效判定标准[9-10]: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不适症状,无感染、瘢痕为痊愈;切口愈合欠佳,存在轻度感染或瘢痕形成为有效;切口未愈合且感染持续存在,患者体温升高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耳廓软骨膜炎、术后裂开。局部瘢痕大小采用直尺对瘢痕的长度进行测量。复发标准为经治愈后再次出现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2.3 两组局部瘢痕长度的比较
试验组的局部瘢痕长度为(8.16±1.28)mm,短于对照组的(18.08±1.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43,P<0.05)。
2.4 两组复发情况的比较
试验组复发2 例 (8.00%),对照组复发1 例(4.00%)。两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5,P>0.05)。
3 讨论
当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生感染时,应该尽早采用手术的方式摘除瘘管,但由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缺陷[11-13],即瘘管的存在使得脓肿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愈合,部分数周后才能愈合,甚至数月后才愈合,而部分患者愈合后不到2 周即再度复发,且很难再有机会手术[14-16]。此外,脓肿愈合后局部必然会形成瘢痕,而且周围组织与瘘管粘连严重,使得手术分离存在很大困难,会有残留存在[17-18]。因此,选择手术时机、改进手术技巧很有必要。
本研究手术时机选择为化脓感染期,不行切开排脓,直接行根治性手术。单纯就手术而言,技术难度不大,最主要是要减少复发率,减少术后局部留下大瘢痕。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感染期耳前瘘管术中炎性皮肤保留能够取得与传统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且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试验组的局部瘢痕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感染期耳前瘘管术中炎性皮肤保留能够改善瘢痕。两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感染期耳前瘘管术中炎性皮肤保留并不明显增加复发率。
综上所述,对于先天性耳前瘘管脓肿期患者,适当控制炎症后采用小梭形切口进行手术,同时辅以术中炎性皮肤保留等手术技巧可以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瘢痕,且不增加复发率。但是本研究存在不足,如纳入病例数较少、观察时间较短,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