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化对情绪劳动和心理资本的新要求
2020-11-19胡馨元王新波
胡馨元 王新波
摘 要:在政、学、研、企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迅速。人工智能使得知识的获取途径更加丰富,也使精准化教育进一步得到实现,同时也对教师的“人师”功能有了新的要求。要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教师具备情绪劳动策略和高心理资本。开展岗前培训、组织心理干预和团体辅导、开设情绪劳动课程、管理者强化自身情绪管控、民主开放的组织氛围和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都有助于教师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化;情绪劳动;心理资本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7B-0018-05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体系;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高等教育领域推动落实人工智能发展;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2019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2019年底,全国已有66所高校建设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研究所;2019年12月24日,中国电子商会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旨在助推中国智能教育与应用行业更好发展。
政府、学校、研究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多方发力、多方合作,共同驱动了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相关数据表明,全球大约有2.65亿儿童不能上学,还有约6亿儿童的小学数学、写作、阅读等都不熟练,所以,人工智能教育前景广阔,未来大有可为。
一、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关系
近年来,人工智能教育已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教育不断渗透学前教育领域;智能排课、智能安防、智能教学、智慧校园、职业教育和校园安防则渗透于教育场景。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迅速,智慧课堂、智慧学校等产品项目的大量推出,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关系。
(一)知识来源更加广泛,教师的权威性进一步被瓦解
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帮助教师在远程教育中实现师生互动,有效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和应用,使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的地位进一步被瓦解。一是在专业知识的延伸空间上,学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学习,获取比教师教授更加丰富的知识;二是在专业知识的完整性上,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庞大的信息来源,可以聆听百家之言、了解最新进展,规避了一家之言在专业知识上存在的知识结构的封闭与单一、被动与僵化、实践性知识不足、信息技术知识匮乏等问题。
(二)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教育的精准化进一步得到实现
人工智能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从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可以显著减少教师备课的重复性工作,使教学效率平均提升30%,减少学生40%的无效学习时间。
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和应用,使教育更加精准地服务个体的需求。一是人工智能教育能够满足更多的受教育的愿望。只要一个个体具备主动学习的意愿,通过移动终端,他就可访问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借助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学习,就可以完成专项知识的习得。二是人工智能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适应真实生活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普适计算技术,实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创设教育场景,实现“学习发生在真实世界”的要求,帮助学生实践来源于真实社会的各种项目,使学生“就地学习、就地成才、就地应用”。三是人工智能教育更加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式更加精准。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教育发生的空间,学校在变小,教室在消失,北京、成都等地的小微学校正在兴起,一个教师每堂课只关注2~3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结构掌握得更加细致,使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得以实践,教育人一直追求的“因材施教,有教無类”因为人工智能教育而近在咫尺。
二、人工智能教育让教师更加无可替代
(一)人工智能教育是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服务师生
人工智能教育是教师培养学生的有力工具。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编制的《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2018)中,指出了人工智能落地教育的五个典型应用场景:智能教育环境、智能学习过程支持、智能教育评价、智能教师助理、教育智能管理与服务。通过为学生提供可以全面感知的学习场所、灵活创新的学校布局、深度交互的网络学习空间,使学习环境从“教育工厂”变为“学习村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无边界学习的学习方式,以实现在做中学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的助理,人工智能将教师从重复的、单调的、规则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辅助教师处理复杂事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服务,提升教学的效率,使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二)教育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更需要教师促进学生成长
据报道,人工智能机器人拳击袋能够学习职业拳手的风格,对练习者进行陪练,强化练习者的技能。这使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人们在使用人工智能学习或者训练时,会出现遇强则强的马太效应。然而,社会所需要的教育从来不是注射器,也不是仅仅单向甚至一维发展的个体,而是能够解决问题、适应未来。
在教育的过程中,如前文所说,人工智能更多承担的是学习场景智能化支持、替代重复劳动、反馈学生身心状态、反馈教学效果、促进教育公平等功能。而教师是学生在人工智能教育时代进行学习时的“破壁机”。不仅能够借助人工智能发展学生天赋,更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认知壁垒、社交瓶颈和发展困惑。帮助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接触全面的信息,实现多角度地自我成长,向着“全人”发展。
(三)教师以学生为本,人工智能教育使教师回归教师本质
以学生为本是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彭红琴认为,在这一阶段要经历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学习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培养为本三個阶段。
人工智能教育凭借自身的网络连接与搜索、大数据算法、智能学习等迅速而有力地冲击着原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假若将人工智能教育比作一位教师,那么它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实现的是“经师”的功能。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发展仍需要教师辅助才能够完成。也就是说,涉及“人师”的功能,仍然需要教师付出不可替代的、比以往更加辛勤的劳动。而实现“人师”功能,更加凸显了教师的个人特质和教育价值,使教师更加回归教师的本质。
三、人工智能教育更需要教师的情绪劳动和心理资本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心理、精神和幸福;关注个体获得个性化、多样化和适应性的学习。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更高的心理资本储备和情绪劳动技能,要影响学生、温暖学生,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幸福健康,得到适宜发展。
(一)教师具备高心理资本,有助于实现自身角色转变和专业成长
心理资本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资源,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行为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增强个人的竞争优势。
人工智能教育使教师的角色更加侧重于教育教学的设计者、信息搜集的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理治疗者。高心理资本的教师,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时,有更强的韧性,能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并解决困难,愿意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并专注于工作中,能够更快适应人工智能教育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完成角色转换。
教师具备高心理资本时,可以降低消极思维的影响,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适应情绪和工作要求的不一致,拥有更多的信心和能力去实现目标,有更高的工作投入水平,能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教育创新活动,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二)教师具备高超情绪劳动策略,有助于降低职业倦怠、提升专业素养
在GLomb和Mueller(2004)的情绪劳动需求职业排行榜中,教师位列第二。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教师付出繁重的情绪劳动。对教师而言,掌握情绪劳动策略,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职业倦怠,有利于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服务学生。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长期高强度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学生工作,容易导致教师情绪上的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这样,一方面,影响个人情绪,进而影响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继而影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若工作中经常出现疲倦状态,就会对工作产生负面情绪,降低工作热情,降低师生沟通质量和教学水平,影响个人职业的发展。因此,掌握一定的情绪劳动策略,有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免受损伤。谢予的研究表明,情绪劳动中个体越倾向于深层扮演,其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的水平就要低于平均值,工作倦怠程度就能得到缓解。
有人曾说,快乐是教师的美德。教师进行教育活动,是教师发挥教育机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能展示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能够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如果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带着不恰当的情绪与学生互动,他的认知、逻辑、表达都会受到影响,会出现小题大做、过于严厉、迁怒等不符合教师角色期望的言行,破坏师生关系、降低教学效果,有损教师形象。掌握情绪劳动策略,不仅能够使教师有更高的情绪掌控能力,从容地应对突发状况,还能够通过深层调控,使教师的情绪、情感与职业要求保持一致,展现出更高的专业素养和师德风范。
(三)教师高心理资本和高超情绪劳动策略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家于漪说过,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当然首先要自己心中有太阳。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作为学生的示范者和引路人,对学生的影响大而深远。教师的高心理资本可以为学生树立积极的示范和参照模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学生情绪劳动策略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提升教师的心理资本和情绪劳动策略意义深远。
四、关于提高教师心理资本和情绪劳动策略的建议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情绪劳动已经从对师德的软要求提升为专业技能的硬条件,教师的心理资本也比以往更受关注,已经逐渐从学科知识的背后走到了台前。心理资本和情绪劳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视心理资本、提高情绪劳动策略,即提高教师的心理资本和情绪劳动,是实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目标的关键。
(一)提供岗前培训服务,提升职业认同感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感是教师情绪劳动的来源,没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对教师职业的真正热爱,教师的情绪劳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难以为继。教育机构应在教师入职前提供培训服务,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观,使其充分意识到教育工作对学生和社会的贡献。高艳云等的研究证实,积极认知会促进积极心理资源向积极情感、积极行为转化。
(二)开展心理干预与团体辅导,提升教师心理资本
开展教师心理团体活动、心理督导、心理访谈等多种活动,运用专业技巧,通过设计目标、实现目标,消除影响目标实现的障碍,培养教师的乐观、自我效能感等积极心理品质,提升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
(三)开设情绪劳动课程,掌握情绪劳动策略
情绪劳动策略可以通过后天的有意学习获得,通过情绪劳动课程,教师能更好地掌握情绪劳动技巧和情绪劳动策略,在提升自身情绪劳动能力的同时,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一工作。
(四)学校管理者强化自身情绪管控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自我情绪管控能力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響与下属沟通的效果。情绪自控力好的上级,能够减少职场情绪勒索,减少教师的负面情绪。在管理者与教师关系更加融洽的教育机构中,教师的情绪劳动水平也高。
(五)民主开放的组织氛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情绪劳动水平
研究证实,教师在开放性的组织气氛中,使用情绪劳动的水平明显高于投入型、疏离型、封闭型等其他组织气氛;组织中采取沟通、促进、引导、信任等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可以使教师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自主空间,能促进教师的情绪劳动效果。
(六)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增强教师的积极体验
在知识更新迭代较快的今天,教师会时刻感受到来自知识储备不充分和学生知识需求旺盛的双重压力,而学校提供的培训资源又难以与教师人数、个体需求相匹配;绩效考核不仅重视教学,更重视科研,很多教师难以两全;教师自身承担着较多的社会角色,角色期望和人际压力较大……这些对教师的身心资源是巨大的消耗。但是,当教师能够及时地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的有效支持和帮助时,就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以,社会各界应重视支持系统的建设。
作者简介:
胡馨元,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学生处心理教师,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主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王新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应用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学与教的心理学。
参考文献:
[1]张典兵,马衍.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引论[M].北京:光明日版出版社,2013.
[2]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2018,(8).
[3]彭红琴.从“课本”到“生本”——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J].中国教师,2012,(9).
[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王梦斐,李文俊,王怀勇.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动机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情绪劳动策略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9,(3).
[6]谢予.情绪劳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