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东北地区产业承接转移问题研究
——基于经济地理格局重塑视角

2020-11-19荣,刘

关键词:东北地区贸易

张 荣,刘 畅

(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哈尔滨 150028)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逐渐升高,北极冰层融化进程加快,这为北极航道的商业性通航创造了条件。俄罗斯北极物流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经北极东北航道航行的船舶共297艘,共运输货物726.6万吨,同比增长35%。预计2021年底,北极东北航道国际货物运输总量将超3 000万吨,占亚欧国际贸易货运总量的1/4。在此背景下,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访俄期间同俄罗斯梅德韦杰夫总理签署了《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正式宣布两国将深入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1]。2018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北极政策》白皮书,正式将“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从理念上升到行动阶段。相比传统航线,北极商业性航线开通之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货物可直达欧洲西部、波罗地海等港口,平均航程比传统经由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航道缩短3 000海里,海运时间也较传统航线缩短30%。如果沿该航道继续前行至北美东岸,则比传统巴拿马运河航线缩短近2 000英里,国际货物运输成本节省30%以上。“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标志着我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构,是我国产业重心与贸易重心的一次北向转移过程。这为我国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一次历史机遇,也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契机。因此,基于“冰上丝绸之路”重塑我国经济地理格局的进程,研究我国东北地区如何对接“冰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转移,进而确定东北地区承接的主导优势产业,对实现东北地区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冰上丝绸之路”:东北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升级的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相对经济地位迅速下降。“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和建设,为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首先,“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利于我国实现全面开放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既有内生性因素驱动,又受外部因素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依托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开展与欧洲和美洲的经贸合作。然而,“冰上丝绸之路”依托北极航道开发,为我国深入开展与欧洲、美洲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可能。事实上,我国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具备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拥有较强的产业转移和承接能力。因此,随着“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和推进,东北地区将成为我国与欧洲和美洲贸易的重要战略支撑和经济腹地,这将使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真正进入全方位、全角度开放的新型区域协调发展时代,最终形成“南北联开,东进西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将全部成为国际合作前沿,这将是我国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东北地区增长动能转换提供了新空间。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粗放发展模式以及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已经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势能。“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北极航运商业化运营,为东部沿海地区贸易重心和产业重心的北向转移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我国东北地区承接“冰上丝绸之路”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实质是我国产业布局的“北向转移”过程,这种经济地理格局的转变,既有利于东北地区以更加开放的国际化视角参与世界经济体系分工,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从根本上赋予了东北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体系的区位新优势,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经济地理格局演进与东北地区产业承接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我国贸易重心和产业重心北向转移的过程。东北地区要实现产业优化与升级,必须嵌入到此轮产业转移过程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与世界产业分工体系的深化调整。从经济格局重塑的势能来看,“冰上丝绸之路”主要将我国和欧洲、美洲链接起来并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和贸易通道。因此,研究“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下我国东北地区的产业承接与转型升级,就必须要在准确把握东北地区自身产业禀赋基础上,深刻分析当前我国与欧洲、美洲贸易格局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下的演变趋势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才能最终确定东北地区承接产业的重点选择。

(一)中国与欧美贸易格局分析

1.中欧贸易发展现状

自2013年以来,中欧贸易频繁,欧洲已经超越美洲及其他国家(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如图1所示,中国对欧洲贸易总额年均在6 000亿美元以上,且在2014年实现贸易高峰7 749亿美元。虽然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贸易总额呈现起伏变化,但中欧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依然处于17%以上。2013—2016年中国对欧洲贸易总额保持平稳,2017年由于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欧贸易总额有所下降,但相对与其他国家(地区)的优势地位依然存在。

图1 2013—2018年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及占比趋势图(单位:亿美元)

从贸易商品种类上来看,根据HS统计标准,中欧进出口商品贸易中,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比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机械制造类、运输设备制造类、纺织类、金属以及杂项制品类(见表1)。其中,机械制造类商品主要有核反应堆、机器零件及电气,在2018年中欧进出口同类商品贸易额所占比重分别为49.86%、45.63%;车辆及附件类商品在中欧运输类商品进出口贸易占比在90%以上;纺织类商品共包括14小类,其中2018年仅编织服装类产品在中欧进出口贸易中占比就达33.63%,非编织产品约占37.25%;金属类商品中,钢铁制品占贱金属制品比重最高,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34.46%和35.32%;杂项商品进出口贸易中家居用品占比最高,为64.14%。通过上述数据统计可以看到,中欧贸易中,出口比重最大的相关产品具备的发展潜力较强,经过对所有类别产品贸易比重比较分析,最具中欧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的产业包括机械电子产业、新能源产业、汽车产业、纺织业、钢铁产业、家居用品产业以及照明器材业。

2.中美贸易发展现状

从贸易总额核算上来看,美国一直是除欧盟之外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自2007年以来中美两国贸易一直呈现平稳上涨趋势,但增长趋势逐年放缓,进出口总额一直稳定在6 000亿美元左右。虽然自2015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引起了中美贸易总额的宽幅震动,但自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总额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与美国近年来进出口总额的趋势见图2:

图2 2013—2018年中国与美国贸易总额及占比趋势图(单位:亿美元)

使用H.S.商品归类方法对中国与美国进出口贸易商品进行归类与统计,进出口占比最大的商品前五名为:机器制造类、杂项制品类、贱金属加工类、塑料及其制品类、纺织品类(见表2)。

从具体商品贸易品类来看,近年来机械制造类商品出口在中国对美国贸易出口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机械器具类商品主要包括机械器具、零件以及电气设备,其在2018年占比分别为46.02%、53.97%;杂项制品的进出口近年占比稳定,其中家居用品的占比最高,达到60.24%;此外,儿童玩具、运动用品的比重也达到32.53%;2016—2018年贱金属加工类对美出口变化幅度不大,2018年金属制品出口额为247.82亿美元,在贱金属加工品中钢铁制品占比最高,占此类商品比重为45.49%;2018年塑料制品出口额为219亿美元,其中塑料及其制品占比达到80.32%;纺织类商品中,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在2018年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占比达到38.19%,非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占比达到33.95%,两种商品的占比较高。综合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中美贸易中,最具外贸发展潜力的相关产业主要包括:机械电子产业、新能源产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玩具产业、纺织业、钢铁产业、家居用品产业以及照明器材业。

表1 中国与欧盟商品贸易进出口前五名商品占比表(单位:亿美元)

表2 中国与美国商品贸易进出口前五名商品占比表(单位:亿美元)

(二)基于变异系数法的东北地区承接产业基础分析

随着“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欧以及中美贸易较大规模产业重心存在北向转移势能,这是“冰上丝绸之路”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形式表征。然而,中美欧贸易产业重心能否顺利实现北向转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东北地区产业承接基础和发展潜力。因此,本文进一步运用变异系数法对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进行分析,进而准确厘定东北地区对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产业承接选择。

1.承接产业选择指标体系构建基准

东北地区承接产业的选择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借鉴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选择的相关经验,进而选取出因地适宜的地区承接产业。既往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了较多研究,但产业选择及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波特(1985)认为市场需求、生产条件、产业关联性、企业自身战略、产业结构战略以及产业发展机遇等六个因素对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有重要决定作用,同时六要素之间也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2]。赫希曼(1991)提出了“赫希曼认为基准”,他认为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是产业的关联效应,主导产业往往通过关联效应较强的产业来进行确定[3]。国内学者则结合中国产业发展实践,也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其中,郭克莎(2003)认为增长潜力、就业功能、带动效应以及生产上升率、技术密集度、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4]。姚晓芳(2006)对此持有相同观点,在对产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标进行比较后,将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市场需求、产业竞争力纳入优势产业评价内容[5]。而曾德高(2011)等学者从现有优势产业和潜在优势产业两个角度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6],并认为在遴选优势产业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并同时参考两类指标体系。综合以上学者研究,本文选取五个基准对东北地区承接产业选择进行测度。五项基准包括:关联强度基准、发展潜力基准、技术进步基准、动态比较优势基准以及产业结构基准。区域承接产业选择的因素很多,如何对其进行高度抽象和概括并从中抓住最本质的东西,这是设计区域承载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关键(王健、张卓,2014[7];朱卫平、陈林,2011[8];黄群慧,2016[9])。因此,本文将上述承接产业选择基准构成区域承接产业评价一级指标,并将反映各基准的指标构成二级指标。由此,本文进一步构建东北地区承接产业选择指标体系(见表3)。

2.指标解释与计算方法

(1)产业影响力。产业影响力反映的是某一特定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其最终产品对相关产业的需求强度。产业影响力系数越大,则表明该产业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越强,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也越大。产业影响力可以通过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测算。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Aij为里昂惕夫矩阵的系数值。

(2)产业感应度。产业感应度反映的是特定产业部门对产业链条的后向关联程度。产业感应度是指当国民经济最终产品每增加1单位时,某特定产业因此形成的需求增加程度;或者说当国民经济最终产品增加1单位时,该特定产业的供给需求增加幅度。产业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越强。本文同样使用投入产出表来测度产业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2)

(3)产业成长度。产业成长度反映的是特定产业成长速度及水平。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采用产业同比增长速度来反映产业的成长水平,计算公式为:

(3)

其中Pi,j反映的是第i个产业在j年的全年产值,Pi,j-1反映的是第i个产业在前一年的全年产值。

(4)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产业需求收入弹性反映的是特定产业增长速度相对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弹性。特定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越大,表明该产业成长空间越大,产业发展潜力越大,计算公式如下:

(4)

其中IDPij反映的是第j区域中的第i产业的产业需求弹性。

(5)区位商。区位商反映的是特定产业的产值在其区域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与该产业产值在全国国民收入占比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5)

其中,Lij反映的是第i区域中第j产业的产值总额,LQij核算的是第i区域中j产业的区位商。如果LQ数值大于1则意味着该特定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特定产业的区位商越大,表明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具有较好的产业集聚能力和比较优势。

(6)技术效益。技术效益反映的是特定产业内生成长性,技术效益越大说明该产业成长能力和发展潜力越大。本文采用特定产业研发投入经费与产业总产值占比来反映该产业的技术效益。计算公式为:

Ti=Ri/Pi

(6)

(7)产业人员比重。本文用特定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在该区域就业总人数比重来测算特定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产业人员比重反映特定产业对于地区就业水平的拉动能力。计算公式为:

(7)

(8)产业增加值比重。产业增加值比重反映的是特定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产业增加值比重越大,意味着该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本文用特定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来测算产业增加值比重,计算公式为:

(8)

由于变异系数法能够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信息,通过计算得到各项指标的相应权重,因此在综合指标测算中被广泛应用。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同样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公式为: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数)*100%。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深入研究东北地区承接“冰上丝绸之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同样强调东北地区各省域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并对各省域的重点承接产业选择进行分列研究。因此,本文研究中不同省域间的各指标权重并不相同,各省域的指标权重测算结果如表4表示:

表5 辽宁省承接产业选择指标值

3.东北地区承接产业的评价与筛选

正确评价东北地区各省份产业优势,明确东北地区承接产业的地位,这对我国东北地区顺利对接“冰上丝绸之路”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测算东北三省承接产业选择,所依据的分类方法是标准分类法,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所采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分类标准对东北三省进行承接产业选择。对以上各指标的计算,其数据分别来源于《辽宁省统计年鉴2016—2017》《吉林省统计年鉴2016—2017》《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6—2017》《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6—2017》。

(1)辽宁省主导产业选择。根据上述各指标核算公式并结合《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检》相关数据,本文测算辽宁省2016—2017年度各指标数值,具体指标见表5。

表6 吉林省承接产业选择指标值

结合本文计算出的各指标权重,经计算,辽宁省综合指标排名前七名的产业包括金属矿采选产业(3.462)、农林牧渔产业(1.868)、批发和零售业(1.237)、建筑业(0.797)、煤炭采选业(0.795)、木材加工制品(0.665)、服装鞋帽皮革(0.466)。计算结果表明,辽宁省在纺织产业、钢铁产业以及家具建材相关产业具有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基础较为雄厚,有能力承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所带来的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

表7 黑龙江省承接产业选择指标值

(2)吉林省承接产业选择。运用上述指标核算方法并结合相关统计年鉴数据,本文测算吉林省2016—2017年度承接产业选择的各指标数值如表6所示。综合上述指标计算结果,吉林省在农业(3.312)、金属矿采选业(1.516)、交通运输制造业(0.877)、纺织服装制品业(0.636)以及天然气开采业(0.585)中综合计算得分较高,说明这些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产业比较优势,是潜在的承接产业。

(3)黑龙江省承接产业选择。运用上述指标核算方法并结合相关统计年鉴数据,本文测算黑龙江省2016—2017年度承接产业选择的各指标数值如表7所示。结合黑龙江省各指标权重,计算出备选各产业的综合指标得分。模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在电子设备制造(0.607)、油气开采(0.412)、木材加工(0.376)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0.324)等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比较优势,具有较好的产业转移承接基础和产业承接潜力。

三、“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下的东北地区产业分工与布局优化

“冰上丝绸之路”对我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使得我国东北地区具备了较强的区位发展势能。这种区位势能真正转变成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仍需东北地区内部建立有效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科学合理的地区间产业布局,进而能够顺利对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并实现我国全面开放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0]。

综合各省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东北三省同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其经济结构和产业基础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整体而言,东北三省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金属矿产、汽车制造、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纺织业、木材加工业,这些产业适宜作为高度承接产业的备选产业。然而从中欧、中美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在中欧贸易中,机械电子、新能源、汽车产业、纺织业、钢铁产业、家居用品以及照明器材业是中欧贸易格局中具有发展潜力和转移势能的产业。在中美贸易中,机械电子产品、新能源产品、橡胶和塑料制品、玩具、纺织品以及家居建材品占据中美进出口贸易的75%以上,具有较强的产业转移势能。综上分析,东北地区承接产业的层次可如图3所示:

图3 东北地区产业承接层次图

从图3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家具及木材加工业、新能源产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业、钢铁产业、金属矿采选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等12个产业,既是中欧、中美贸易格局转变中的重要北向转移产业,同时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具备较为雄厚产业承接能力和产业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东北地区新一轮的产业布局应以上述12个产业为重点转移和承接产业。

在对接“冰上丝绸之路”产业转移中东北地区也应充分注重分工协作,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东北地区产业布局。从各省模型对比结果来看,辽宁省各产业综合评价得分最高,说明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水平均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同时,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在新一轮的东北地区产业布局中应居于中心地位,主要承接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吉林省位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地区中心地带,应当起到连接辽宁省、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发展优势明显,适宜作为承接产业。而黑龙江省作为东北地区融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和节点。在承接产业选择方面,应当选择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农林牧渔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金属冶炼加工业作为其新一轮产业布局中的主导产业。概括而言,东北三省承接产业选择虽互有重叠但产业地域分工特征明显。辽宁省主要以金属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以资源和能源导向型产业为核心;吉林省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时辅以化学工业以及木材加工制造业;黑龙江省作为重要的农业和能源大省,其农林牧渔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开采业发展比较优势明显。这种产业布局体系不仅能够有利于东北地区有效承接“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产业转移,同时又有利于东北地区内部的产业分工体系建设,进而实现东北地区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东北地区胡桃楸种质资源收集及果实类型研究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中美贸易磋商再起波澜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简讯·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