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数学阅读材料的使用研究

2020-11-19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小学高琳琳

小学时代 2020年22期
关键词:公因数数学知识教材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小学 高琳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上的阅读材料也越来越丰富。如《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2013年版)》教材中就有“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板块。与此同时,许多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将数学阅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这些角度看数学阅读材料的设置似乎颇为合理。但是,对于这些数学阅读材料的目标该如何定位?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使用这些阅读材料?通过使用阅读材料想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阅读材料的使用原则

1.拓展类知识整合用,完善数学认知。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一部分是对数学课堂上内容的补充,与教材内容一起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除此以外,数学阅读材料中还蕴含着很多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九章算术》中的圆田术蕴含着极限的数学思想。综合整合这些知识类和思想类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学到的数学内容更加完整。

2.历史类知识追寻用,感悟数学价值。数学史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的盲点。没有数学史的数学一定是不完整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内容很重要。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数学史材料,如:哥德巴赫猜想、简介方程的历史、古今正负数的使用、圆周率的简介等内容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追寻数学发展的足迹,才能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运算技巧,它也是有温度的,和语文等文字学科一样有历史和情怀。

3.现象类知识探究用,发展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探究也是获得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有一些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材料,比如恩格尔系数简介、天平中找次品、黄金比等知识,这些“阅读材料”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课后调查和研究。因此,教师可以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设计成一些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还能不断获得自我发展,提高综合素养。

二、阅读材料的使用方式

1.情境联系——增强知识趣味性。数学课本中有很多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很多好玩的好看的现象中都蕴含着数学知识,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丰富,用情境或者游戏的形式将看似无关的知识与现象联系起来,增加数学的生活性与趣味性。比如,在教学《解简易方程复习课》的时候,笔者在引入环节使用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72页的猜数游戏,如教材图,具体的引入可以这样:

师: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教学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数字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数字魔盒,只要你的心中想一个数,通过我的数字魔盒以后,我能根据结果猜出你写的数。

(学生输入数字,教师根据输出答案猜测原始数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生1:是根据方程的原理猜出来的。

生2:我们可以倒推。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融入方程的知识,学生很愿意参与这样的数学游戏,更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数学知识,这样一节枯燥无味的方程复习课就会变得趣味十足。

2.课内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课内延伸是对拓展类知识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例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中的“你知道吗”这一板块,一共有7个数学阅读材料,包括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在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时候书本介绍了两种列举法,而在这节课后面的“你知道吗”板块中介绍了短除法。笔者将这两个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用,具体如下:

①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列举法找到了24和26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组数(课件出示:84和96的最大公因数是?),可以用列举法找128和96的最大公因数吗,你有什么困难?

生1:用列举法找128和96的最大公因数,要先分别找出128和96的因数,而他们的因数很多,容易出现遗漏。

师: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以用短除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以24和36 为例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②小组交流,学习短除法

阅读材料,并想一想:

每次用什么做除数去除?除到什么时候为止?怎样求出最大公因数?

③归纳方法

师:你能用概括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步骤吗?请同学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教学就能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在理解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掌握简便的计算技巧。这样的阅读材料就可以作为课堂拓展内容进行学习。

3.历史追寻——丰富教学内涵。数学教育应该是融合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的一种教学,而数学教材中“你知道吗”部分就有很多与数学史相关的材料。例如,六年级上册“你知道吗”——圆周率的历史,其实除了自行阅读,可以让学生事先查找好资料,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概念的产生背景、数学知识点发展历史等内容融入到课堂中,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文化味。

4.课外调查——实现生活价值。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能力除了在运用数学知识做题时培养,还能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发展,数学教材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素材。比如,六年级上册“你知道吗”——恩格尔系数,除了简单的读一读,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百分数的含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数据(如家庭收入和每月支出情况等等),然后课堂进行交流。可以设计如下的调查表:

?

三、阅读材料的使用评价方式

现有的评价考核都是针对课本知识,缺乏对“阅读材料”的评价,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阅读材料”的使用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1.采用编写习题的方法进行定量评价。阅读材料不考,所以没有受到重视,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可以采用编写习题的方法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掌握情况。比如,下面哪个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这种方式能够定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会引起相关老师的重视。

2.采用数学“长作业”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对于阅读材料的使用情况考核,教师可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设置相应的作业形式。比如,数学应用类的阅读材料——平面轮廓是圆形的原因,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长作业”的形式展开调查,制作成学习小报等作品,活动结束之后,优秀的作品可以进行展览。

数学阅读材料虽然在教材中只占了小小的一个区域,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数学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应用数学阅读材料进行教学所需要思考的问题不仅仅只有这些,只有不懈探索和研究,才能使得阅读材料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才能更好地为数学学科服务,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服务。

猜你喜欢

公因数数学知识教材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巧求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案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的一点做法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