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作用与实践

2020-11-19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育人

湛 佳/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因而,我国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也随之而发生一系列的变革。特别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后,在原本追求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也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和教育规范。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的具体落实,需要通过高职院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学生管理、学生创业指导、就业指导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教职工进行岗位本职工作的考核标准。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教职工是否在其本职工作上能够有效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教学宗旨,以及是否为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服务、岗位实习体验、校企实践合作、就业指导推荐等方面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二、“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无论是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还是在生活方面,都日益呈复杂化趋势发展,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极具多元化特点,还兼具不稳定性的显著特点。因而,“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能够有效促使高职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为学生传道、授业,还能为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科学“解惑”,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提升。

(二)有利于整合高职院校优秀的师资力量

“三全育人”理念能够有效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内分散的专业教学工作、德育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发挥好高职院校的教育合力。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合理安排学生的管理与学习,进而形成专司其职的团队,诸如教科研、学工、管理干部、工勤等师资队伍,促进教师队伍间的沟通与融合,从而有效发挥高职院校师资团队的教育合力。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全育人”理念注重的是整体功能,要求高职院校内的各个教学部门和工作岗位都必须要协调一致,共同育人,因而,势必要去除不同部门间的形式化,从而注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用化。而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和贯彻下,不断激活其潜在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使得任课教师不仅要搞好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引导,促进了高职教师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正是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使得高职学生能够与教师有更多的接触与沟通,并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关爱中健康成长、快速成才。这从长远角度来看,实施“三全育人”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的成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强制贯彻“三全育人”,教师队伍“一刀切”现象严重

部分高职院校在贯彻“三全育人”时,采取强硬态度,对全部教师实行“一刀切”模式,认为与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和经济绩效相比,那些专司授课的教师拥有更多的非教学时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使得“三全育人”模式进一步挤占了教师的非教学时间,从而使得专职教师原本系统化的授课,不得不对接较为琐碎的育人工作。这与其他队伍不同,管理干部、学工和工勤人员的工作职责与“三全育人”工作的性质和工作时间极为相近,因而,可以说“三全育人”对那些专职授课的教师而言要更为苛刻。

(二)“三全育人”下的考核指标使得教师功利性加剧

一些高职教师认为,“三全育人”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指标分配难以均衡,使得教师的工作任务不能科学的量化。因而,在落实“三全育人”指标时,会出现疲于应付之嫌。譬如,在高职院校担任班主任和学业导师的教职工,可以据此具体岗位职责作为工作指标进而衡量其“三全育人”工作落实的具体情况,他们在完成相应指标的同时,还有一应的津贴可领。

(三)“三全育人”对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职称晋升不显著

一些教职工认为“三全育人”的具体工作,与专职思政课业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管理服务职能,很难有效地融合。加之,这项工作的实质多是极为零散的学生管理工作,因而,对不同岗位的教师发展定然是有很大不同的。诸如,课业教师的晋升离不开教学质量、学术著作和科研课题,因而,一味地专注于“三全育人”工作,更易挤占思政课教师的本职工作。而这在现行教师职称晋升体制和评价体系中,将更加限制专任教师的发展空间,而“三全育人”的很多工作指标原本就是工勤人员的本职工作。因而,相对课业教师而言,其他教职工在“三全育人”工作中更易出成绩。

四、“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探索

(一)“三全育人”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务职能间相互通融、殊途同归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思政课教师团队,还是工勤管理团队,他们的岗位职责与“三全育人”模式的指向十分贴切。一些教师对这一模式的抵触情绪,源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职工的工作量。因而,要正确认识和看待“三全育人”,这项工作的指标是可以完成的,即使是教育工作者个体间的差异,使得完成度有所不同,但是也还是比较有弹性空间的,有付出就能看到效果。其次,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所在,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的职责。再次,在这一模式下,虽然使得教师的育人工作变得相对繁琐,但是有压力也是动力,能够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更深的认知和实践经验,从而使得各个层面的工作都能深入人心。最后,“三全育人”模式还关涉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生源明显减少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更要注重育人质量的提升,这与学校命运息息相关。

(二)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全新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价体系

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制,使得专任教师疲于应付各项教学工作,进而轻视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引导,并将“育人”工作一味地归咎于思政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使得二者严重脱节。相对大多数的工勤团队和学生管理团队,他们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上级部门和领导的肯定,而非育人的能力。基于这一层面而言,他们虽然是离高职生接触最多,距离最近的群体,但其本职工作与学生的沟通并不多。故而,构建全新的“三全育人”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价体制,已是迫在眉睫之举,进而不断丰富高职院校的育人指标,方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措施。

(三)“三全育人”模式下的工作指标应“因才分配”,使得各教职工的“术业”都能有“专攻”

对思政课教师,应主要发挥其课业引导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能够有效解决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诸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学生自习空档,扮演辅导老师的角色,为学生进行学业和生活上的解惑。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的形式,藉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生视野和社会阅历,以一个社会人的属性,帮助高职生明确社会发展走向,进而使其能够明确其自身努力的方向。通过科学设计“三全育人”的工作指标,使得高职院校所有教师都能“术业有专攻”,有效实现“教学相长”。还可以构建相应的奖惩体制,明确不同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从而打造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三全育人”品牌效应,提高育人质量和社会口碑。

总之,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切合思想政治大纲和育人需求,进而整合教学内容,使其能够符合高职生的思想观念和个性发展,有效保障高职生思想与素质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