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思考

2020-11-19

长江丛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效性纲要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一、前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具有素质教育的功能,本质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一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和现实与学生息息相关,让学生对“四个选择”具有认同感也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当学生对近现代历史知识有所了解,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有了深刻认识,将自己与这段历史联系在一起,从内心维护“四个选择”时,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时效性才得以高度彰显。

二、“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内涵

“四个选择”是指中国近代以来社会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正是这四个选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具有历史课和政治课的双重属性,但其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历史知识的梳理让学生认识国情,认同四个选择,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四个选择所成就的当今社会与其所追求的自身发展具有“共同性、同一性”。在认同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对四个选择的情感依附和维护、践行的行为。四个选择认同教育包括历史知识的认知,历史逻辑的认知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概言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就是“四个选择”认同的过程。

三、“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问题

(一)忽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核心目标

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核心目标。首先,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讲解历史知识,忽略了“四个选择”的核心任务,只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没有重视历史逻辑的训练。其次,课程的整体性被教师忽略。教师只刻板的讲授教材上的,没有全面讲解四个选择。

(二)没有准确把握“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本质

教师往往选取灌输、强迫记忆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实践活动。但是认同教育的本质在于要将学生追求自我的发展同“四个选择”的传承统一起来。死板的教育方式很难将学生的知识转换成行动力,也就无法体现出出“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时效性。

(三)不能准确把握“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规律

“四个选择”认同教育都要经过历史知识认知教育到历史逻辑理解教育,再到历史意识生成的一般过程。部分教师缺乏对认同教育规律整体把握的意识,认为只要学生知道“四个选择”的历史进程就实现了教育认同的目标。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对历史逻辑的理解就不可能生成历史意识,认同教育也就不可能实现。

(四)对“四个选择”认同教育影响因素把握不全

认同教育需要通过不同的具体环节落实到实际教育中,每一个环节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最终效果。例如学生是整个环节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意义的揭示致使学生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课存在的意义,学生没有兴趣,甚至有反感的情绪。再比如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缺乏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等都将影响认同教育的效果。

(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时效性评价存在问题

其一问题在于教学时效性评价方式单一,多采用书面笔试的方法。这就难免出现思维定式,限制住学生的思路,生搬硬套的问题。这样的考试只能片面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看出其认同效果。其二问题在于考查不够全面,受卷面内容的限制,考查题目有限,知识的覆盖面难免会造成顾此失彼的问题,导致“四个选择”不能全面考核从而无法准确评估“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落实情况。

四、“四个选择”认同教育改革措施

(一)充分把握“四个选择”认同教育

教师在授课时应重点把握“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核心和本质,遵循认同教育的规律。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图景,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接触到历史存在并完善知识体系。“四个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四个选择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教育活动可以塑造学生的个体意识,通过对四个选择的认同可以达到塑造学生历史意识的目的。认同教育的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缺一不可,最终实现学生对四个选择产生情感皈依,自觉维护四个选择的目标。

(二)关注“四个选择”影响因素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在教学活动中增添奖惩机制,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风格,在讲课时详略得当,关注学生的需求。从教师的角度看,要规范教师的引入标准,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完善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规范教师行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积极性的问题,还应逐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收入水平。

(三)改变时效性具体评价方式

首先依据“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规律,改变卷面的分值分配方式。将分配重点侧向考查逻辑理解和认同意识,

减少历史知识的分值比重。其次,选取合理有价值的考点,应多考查历史大事件和历史意义,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梳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逻辑认识。另外,有师资条件的院校可增加面试环节,面试与笔试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四个选择的掌握程度和认同程度。最后,学生的认同意识会外化为行为活动,学习生活中的行动都得以体现出来,采用教师评价或者学生间互评的方式可对这种行为倾向打分。

五、结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认同教育的范畴下,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该教材从内容体系和规定的教学目标来看,其主要内容和核心目标都是“四个选择”,遵循认同教育的规律才能实现该核心目标。“四个选择”的存在与学生追求自由,全面发展之间存在同一性,这要求学生应意识两点,其一是现实社会的美好与发展得益于历史上“四个选择”的必然结果,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其二是“四个选择”使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起来,也只有国家发展,国人才能受益。大学生追求自己的发展是以国家作为依托和推动力量的,这是个人与国家的联系。学生实现“四个选择”的认同目标,需遵循历史教育的规律。教师应尊重客观历史现实,使用恰当的话语引导学生追求历史意识。教师和学生都是“四个选择”认同教育的影响因素,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之一是学生的满意度,关注学生主体性地位才能尽量避免只重视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效性评价表现了教学结果是否实现了教育认同和实现的程度,其包括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逻辑和认同意识的共同考查,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效性纲要
中国陆地观测卫星应急成像时效性分析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