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创业史》中梁生宝人生价值的实现

2020-11-19

长江丛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互助组互助合作创业史

/广西师范大学

一、时代潮流的鼓动

与其他“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相类似的一点:《创业史》表达了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阶级斗争观念。《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物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及各阶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新排列、新组合,完整地展示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风貌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巨变,特别是他们对待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私有制所持的立场和感情的飞跃。如何将分散的、孤立的个人组织为集体,在共同劳动中获得作为生活主人的尊严?小说鲜明地指出: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一心只想着自己发家致富盖房子的梁三老汉终其一生也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以至于在“地多的人和能干的人面前有一种难以克制的自卑感”,他与梁生宝之所以有不同的创业史,不同的命运,是因为不同的时代历史境遇,即没有遇上好时代。新中国成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有与之对应的新的进步的生产力、生产关系。50年代初期,党领导农民推翻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国家鼓励农业合作化,中央出台了诸多具体的农业优惠政策。顺应这一时代历史潮流和国家政策,梁生宝果断地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也因为有国家政策和党的支持,生宝每次在遇到困难或者思想上有不通的地方,党的干部总是能够及时出现并给予帮助。梁生宝到区工所向区委王书记汇报工作,遇到了县委副书记杨书记,在讨论工作方法时,杨书记拿出一本书念道:“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大有一种国家创造条件,个人在国家和党的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思想不通、遇到困难的时候,党就是你坚强的后盾的感觉。

二、个人的努力与信念

作为小说着力塑造的一个正面、积极的人物,梁生宝在开展工作时不忘党的教诲:“啥啥都得按党的政策办事!你忘了王书记给咱说的啥?咱的互助组不是私人合伙做啥哩。咱就代表社会主义……”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与忠诚。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和接班人形象的代表,梁生宝与梁三老汉等老一辈的农民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拥有推翻农民旧政权的勇气,不畏艰险、敢为人先。他决定成立互助合作小组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他和互助合作道路,生宝的父亲——梁三老汉也不认可他走互助合作这条道路,甚至对他入党这件事也满腹牢骚:“哎,宝娃,咱入它那个做啥? 咱种庄稼的人,入它那个做啥?咱又不谋着吃官饭?拿开会当营生哩?有空把自家的牲口饲弄肥壮,把农具拾掇齐备,才是正事啊。赶紧退党去吧,傻瓜!”“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 啊?”但是生宝还是毅然决然地建立生产小组,因为在党的教育下,他认识到私有制的罪恶,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业道路,而这条创业道路就是党的道路,他坚信只有党的道路才是正确的、光明的道路。

梁生宝的坚决和智慧体现了革命干劲,他经常把“有党领导,我慌啥?”挂在嘴边,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党成为梁生宝战胜重重困难的精神支柱。怀着对互助合作的热忱,他一个人跑到郭县买稻种,在组内搞稻麦两熟,带领大伙进终南山割竹,成立灯塔社。为了互助组,他忙到没有时间顾及私人感情问题。进山的前几天,改霞找他谈话,他心里却想着互助组的事,以至于没有进一步思考改霞话语的深层内涵,最终与改霞擦肩而过。从终南山回来后,任老四、郭锁、冯有义开始动摇,互助组出现了散伙危机,但是生宝没有放弃,就算互助组只有他一个人,他也要坚持下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宝的勤劳、朴实、能干与坚忍不拔。“嘿,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什么时候毁了自己,什么时候拉倒!一切都豁出来了。拼到底;失败了,给旁的同志做吸取教训的材料!中国革命牺牲了多少性命哩?”这种“革命事业大于天”、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这种对党的赤诚之心、坚定信念,是梁生宝最终实现创业的重要因素。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深层需求

创业只是梁生宝人生价值的显现外化,更深层次的是他自我人生价值的内在实现。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依次递增的五个层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生宝人生价值的实现显然是自我需求的实现。生宝的理想是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业道路,在实现这条道路的过程中,虽然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他都凭借毅力坚持了下去;思想上也遇到不通的地方,在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以及他人的指点之后最终也想通了。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只有这两个需要被满足后,人才会产生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把这个道理用在梁生宝身上,显然不通。新中国成立,使无数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土地改革运动,使得农民获得了土地,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宽松。虽说不必过于为吃穿发愁,但对生宝来

说,吃还是一件令人困扰的事。原因在于,那时的他,忙于互助合作的事,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小说中写梁生宝到郭县买稻种,他到了郭县之后,夜晚降临,而且天空中飘着雨,他宁愿睡在麻袋上,也不肯花两角钱住旅馆。他吃的是他妈给他烙的馍,穿的是一身“麻袋”:“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肩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挟着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这时的生宝,生理需要显然没有得到满足,但是他却能超越生理需要,心里想的都是蛤蟆滩里的乡亲,“他站在这异乡的街上,他的心却回到家乡去了”。乡亲们对他的感激,领导对他的信赖,自己身世的苦难,万千思绪涌上生宝的心头。他这时想的更多是互助组的事,而不是个人利益的得失。

由此看来,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超越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可以让位于更高的需要,人生价值的实现并不囿于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之后。与此相类似的,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

少平家境贫寒,中学时期,他连最低等的饭菜都买不起。除了物质的匮乏,他还要忍受物质的匮乏造成的精神的困顿。他渴望在女同学面前穿一件体面的衣裳,希望和别的同学一样排在买饭的队伍里,领一份体面的饭菜。高中毕业的孙少平,不安于单调的农村生活,想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自身的现状。他不想像哥哥孙少安一样当个好农民,不愿像乡亲们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甘心在双水村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他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抱负,他想要闯荡。他不顾家人的劝告,毅然而然地踏上征程,即使他也不知道这条路有没有未来,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哪怕碰得头破血流。凭着一腔孤勇来到黄原城的孙少平,最初是众多揽工汉中普通的一员,做最苦最累的力气活。后来他成为铜城矿务大牙湾煤矿的一名工人,尽管进入了编制,但是这是一份拿生命在冒险的工作,煤矿的工作条件极其艰苦,而且随时都可能发生生命危险。但是再艰难困苦的环境对孙少平来说都是小事。他很快适应煤矿的工作环境,以辛勤的劳作换来金钱,以智慧和力量建立权威,后来还当上了煤矿采煤二班班长。

从农民到揽工汉,再到煤矿工人,多重身份的转换,虽说没有摆脱中下层阶级的命运,但是至少这些身份的转换是孙少平靠个人努力奋斗挣来的,他每一刻都在挑战着人生的不平凡。

四、结语

人生价值的实现,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内因。为顺应主流意识形态,《创业史》和《平凡的世界》显然都有夸大正面人物的一面,但是梁生宝和孙少平身上所体现的对实现人生价值、自我需要的执着,尤其是梁生宝身上所体现对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赤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倡导的。

猜你喜欢

互助组互助合作创业史
柳青的创业史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祖孙“互助组”创业温暖人生路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
热爱合作?快乐习作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学习
柳青女儿为父亲写下38万字传记
幼儿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