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道德内化中的个体主体性发挥

2020-11-19

长江丛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道德品质内化

/郑州市第一中学

一、前言

道德内化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格和道德信仰的过程。道德内化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社会转型期的时代境遇下,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着道德认同感弱化、道德信仰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许多挑战。为此,应当从道德内化视角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的现实困境,探索促进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方法路径。

二、青少年道德内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指通过教育、灌输、引导等方式将外在道德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过程。青少年道德内化是青少年道德品质生成的重要条件,内蕴了个体道德品质的本质性规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道德内化是激励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它能够将外在的、异己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内心法则和自主追求。同时,道德内化也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只有当青少年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才能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从道德内化理论看,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要经历定向、认知、评价、顺从、认同、良心化等阶段,在这种由浅入深的道德内化中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当青少年拥有充分的道德选择、道德理性,并愿意接受外在道德规范,才能够有效实现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德育目标。可见,个体主体性是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内在因素,也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化效果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需要、道德兴趣、道德能力等,才能更好地实现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德育目标。[1]

三、个体主体性发挥是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关键因素

(一)个体主体性发挥是青少年道德内化的重要前提

在道德内化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青少年的道德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将外在的道德准则转化为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道德自觉、道德品质等。首先,自由、自主等是实现道德内化的重要前提。在道德教育活动中,青少年认同和接受外在的道德规范往往要经历道德认知、道德体验、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只有在经历了这一系列道德心理活动后,才有可能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自觉、道德人格、道德信仰等。也就是说,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道德自主性、道德自由选择等,才能实现道德内化的目标。其次,个体的道德需要是道德内化的重要前提。道德是人的社会和精神需要,是人的内在需要的本质规定。人类创造道德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协作、规范个体行为等,还为了探索、确证、完善和超越自我。也就是说,道德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力量、创造精神、自我实现等需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道德青少年的道德需要,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想等,才能更好地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信仰。

(二)个体主体性发挥决定着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效果

在道德内化过程中,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体验、道德判断、道德实践等须臾离不开人的道德主体性,其中,道德情感是道德内化的催化剂,道德选择是道德内化的关键因素,道德实践是深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在青少年道德内化中,只有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愿望、道德动机和道德兴趣,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道德内化的发展目标。此外,道德领域是个体自由自觉活动的领域,道德规律是在个体的自由自主选择中实现的,如果没有道德选择就没有道德内化。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只有当青少年拥有自主性、能动性时,才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做出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最后,道德实践也决定着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效果。社会实践是青少年道德主体性生成的重要途径,也是青少年道德内化的重要方式。人的道德实践与其他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拥有道德实践意义。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道德实践能够深化青少年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识,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信仰等,提高青少年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促使青少年朝着更高的道德目标前进。[2]

四、以个体主体性发挥培育青少年道德内化的路径

(一)确立青少年在道德内化中的主体性地位

个体的道德主体性是影响道德内化的关键因素,它决定着道德内化的实现程度。然而,传统德育理论忽视了个体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关键作用,将青少年德育引入了发展困境。所以,应当明确道德主体性在青少年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为青少年道德内化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应当消解臣民意识、权威思想、奴性思维等不良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强化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再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当摒弃理论说教、道德灌输、强制管理等传统道德理念,充分尊重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给予青少年更多的道德选择、道德思考和道德实践的空间,强化青少年的道德实践价值主体地位和道德实践主体地位。

(二)以个体道德能力培养促进青少年道德内化

首先,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应当开展道德规范和道德理论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社会道德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使青少年能够正确看待和准确把握道德规范的内涵、意义、功能、实践方式等,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从而为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提供道德规则和行为规范。其次,培养青少年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认知只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基本前提,因为个体的道德行为不仅会受到道德认知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道德环境、特定道德情境、个人道德需要等因素影响。所以,应当结合具体道德情境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将道德规范与道德情境、道德目标等结合起来,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选择能力。此外,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能力。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人的道德生活涉及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内容,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片面重视道德认知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必然会弱化道德内化的效果。所以,应当将道德情感能力培养作为青少年道德内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道德榜样示范、道德环境熏陶、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丰富青少年的情感体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情感能力,激发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情感需要。[3]

(三)以道德实践塑造青少年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道德实践是培养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基本途径,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将道德原则落实到行动中,化解道德活动中的知行脱节、执行相悖等问题,实现道德原则的深度内化。所以,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实践,在道德实践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丰富青少年的道德体验、锻炼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理性自觉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应当引导青少年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固化自己的道德意志、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比如,学校在开展道德理论教育时,还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青少年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向贫困地区捐款等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还可以开展情景式德育活动,让青少年在德育情境中扮演社会角色,引导青少年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形成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

个体主体性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化的重要因素,对于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当通过培养青少年道德主体意识、提高青少年道德能力、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以更好地实现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德育目标。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道德品质内化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好奇”的代价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