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历史教学中的“补白”

2020-11-18代宁华

关键词:历史事实补白白话文

代宁华

摘要:历史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白”,可以还原历史的原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具体而言,可以“补白”历史事实,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补白”历史解释,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根源;“补白”历史观点,帮助学生开阔历史视野。

关键字:历史教学 补白 历史事实 历史解释 历史观点

“补白”,就是补充空白,指报刊上填补版面空白的短文,引申为补充说明之意。历史教材受篇幅所限,不可能呈现历史的全貌。因此,历史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白”,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补白”展开探讨。

一、“补白”历史事实——重回历史现场

历史事实是指已经发生的客观历史进程,它包括历史上的各种人物和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穿插,“补白”历史事实,构建完整的历史情境,让学生重回历史现场。

例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本课的重点。但教材只介绍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这些“一笔带过”的内容,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改革开放决策出台的背景,学生也就难以理解为何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伟大的历史转折。此时,就需要“补白”相关内容。

(一)国内形势:基于困境的思索

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国内形势,笔者“补白”了以下材料:

在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主编的《新中国经济50年》中提到: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仅没有增加,还少了49元。

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万里:改革开放的大功臣》中回忆:1977年,万里到农村视察,发现不少农民吃不饱、穿不暖,家徒四壁,好多人家甚至连个门都没有。他感叹道:“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

上述两则历史事实,前者是客观数据统计,后者是当时人物的言行记录。两者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1957—1976年中国的经济状况。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陷入困境,我们的路在何方?这时,中国不得不思考探索新的道路。

(二)国际大势:面对差距的决策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帮助学生从国际的视角,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关于当时的国际大势,笔者进行了如下“补白”:

1978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领考察团参观了西欧五国。考察团发现——瑞士伯尔尼公司的一个水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职工12人;江西江口水电站装机2.6万千瓦,却用了298人。法国马赛的索尔梅尔钢铁厂年产钢铁350万吨,有7000职工;武汉钢铁公司年产钢铁230万吨,有6.7万名职工。

这是洪向华编的《关键抉择: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25个历史节点》中提到的一段史实。考察团参观后发现这些国家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应用。对比当时西方繁荣的经济、高效的生产、先进的科技,学生深刻感觉到,改革开放不是贸然之举,是中国面对与世界各国巨大差距时提出的明智决策。

在综合“补白”国内、国际的历史事实之后,学生感受到:1978年,站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十字路口,中国面临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残酷的国际竞争压力。实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补白”历史事实的材料来源必须权威、可靠,不能道听途说、不加考证,否则可能扭曲历史事实,反而弄巧成拙。

二、“补白”历史解释——探究历史根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教师有针对性地“补白”历史解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证能力,帮助学生探究历史的根源。

例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中,导言部分提出了“洋务运动为什么没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呢?”这个探究性问题。教材给出的解释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显然,教材的解释概念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补白”历史解释,帮助学生探究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实现自强、求富的原因。

(一)京师同文馆遭遇招生窘境

作为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启了近代化历程。从对它的遭遇的历史解释中,我们可以窥见洋务运动所遭遇的掣肘。

京师同文馆突破传统教育束缚,开始培养翻译人才,且学员待遇优厚。齐如山在回忆录中提到:京师同文馆的伙食非常好,夏天有荷叶粥、水果,冬天有火锅、羊肉片、鱼片等,花样繁多,不够吃还可以再添。这么好的条件,人们应该踊跃报名才对。可实际情况却是,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在当时学习外语,被当成投降外国。究其根源是保守的传统观念束缚中国的思想进步。

不难发现,京师同文馆待遇极好,人们却顽固地认为,“学习外语,就是投降外国”。这最能解释保守的观念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学生据此就能理解:洋务运动不能突破“中学为体”思想的束縛,不能使中国实现自强、求富,其根源是没有改变保守顽固的思想。

(二)中国第一条铁路成为“马车铁路”

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面临着各种困境。选用“马车铁路”的案例解释洋务企业陷于困境的原因,利于学生探索洋务运动不能实现“自强”“求富”目标的根源。

为了解决开平煤矿运煤问题,李鸿章上奏请求修建铁路。然而,不少官员认为:“铁路这样的西洋玩意儿只是些‘夷狄之道,几千年来留存的习惯和气质才是最宝贵的。”于是,慈禧太后下令李鸿章停止修筑铁路。被逼无奈的李鸿章只得提出一个变通办法,向清廷保证:胥各庄至唐山的铁路建成后用骡马拉车。慈禧太后这才下旨批准。唐胥铁路开中国近代交通先河,却被世人戏称为“马车铁路”。可见,顽固的守旧势力也是阻碍洋务运动前进脚步的重要原因。

可见,洋务运动没能实现自强、求富,其原因绝不止于教材的叙述。“补白”历史解释,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教师“补白”历史解释,目的不在于寻求标准答案,而是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切忌先入为主,故意回避一些史实。

三、“补白”历史观点——开拓历史思维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教师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适度“补白”历史观点,能够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

例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提到“文言文比较难懂,阅读与书写成了少数读书人的专利”“新文化运动时,在胡适、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这样的表述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中的“文白之争”,只是呈现了胡适等人较为激进的观点。教学中可以适当“补白”以下历史观点:

(一)白话文运动兴起的背景

赵炎秋在《近现代文白之争及其反思》一文中的观点是,在近代救亡探索中,先进中国人也逐渐形成了共识:必须唤醒大多数的民众,来共同担负救国的责任。他们深知要唤醒民众,不能依靠文言文,必须发起白话文运动。

程巍在《谁领导了1916—1920年的中国文学革命?》一文中指出,“独尊白话”是中央政府处心积虑的“国家设计”,中央政府动用其所能掌控的资源,策划、动员、组织、领导和实施白话文运动,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真正的统一。胡适与北大只是这场由政府领导的全国运动的局部。

以上历史观点从社会转型、时势发展的视角来审视白话文运动,这显然比教材仅从文学革命的角度关注白话文运动,要更深刻和全面,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对白话文运动的不同评价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不能因此否定文言文的作用。例如:

谢轶群在《激进时代的不公:林纾“反对白话文”的背后》一文中观点鲜明。新派人物全面否定文言文只是一种策略:矫枉必须过正……激进派的观点和态度,推动了白话文兴起的时代大潮。可是,对传统文学的评价,“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这样的言论何尝公允?

王珏在《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文言文蕴藏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当下要弘扬传统文化必须要借助文言文……文言文还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

通过“补白”历史观点,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白话文运动,深入探讨在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中,也要警惕踏入“补白”的误区。有的“补白”脱离课标,一味贪多,喧宾夺主,这样反而误导学生,导致其迷失学习方向。所以,“补白”必须根植于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好适度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炳林.历史事实与历史评价[J].百年潮,2015(4).

[2] 潘向明.唐胥铁路史实考辨[J].江海學刊,2009(4).

[3] 赵炎秋.近现代文白之争及其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

[4] 程巍.谁领导了1916—1920年的中国文学革命?[J].中国图书评论,2010(3).

[5] 谢轶群.民国多少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6] 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语文教学之友,2001(6).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补白白话文
黄侃:外国书是硌脚的皮鞋
论历史事实与文学表达的关联性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多元“补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关于增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若干思考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