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古诗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2020-11-18田秀娥

关键词:古诗教学语文素养

田秀娥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个教师关注的焦点热点。古诗词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哲理、情感。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和育人功能。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加强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的魅力,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也能够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可以依托古诗魅力,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体悟古诗的哲思,补充古诗的空白,唤醒古诗的体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教学;语文素养;赏意境;悟哲思;补空白;唤体验

我国的古诗文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且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是对中华民族最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反映,带着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积极的思想价值情感,所以能够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素材。在小学语文的教材编排中,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也是相对较多的,但是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背诵与机械性的识记,导致学生没有真正领略到诗歌的艺术文化内涵和价值情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如何依托古诗的魅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重点的论述。

一、赏意境,丰想象羽翼

欣赏意境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欣赏古诗的意境也是培养想象能力的“优佳土壤”。培养想象能力是小学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短小精悍、韵律鲜明的古诗词是培养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很好的材料。在古诗教学中,在熟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欣赏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丰富学生想象的羽翼,提高学生联想的能力,进而促进其艺术修养的提升。

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读了‘接天连叶无穷碧这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碧绿碧绿的荷叶;看到了满池的荷叶,圆圆的,像一把把绿伞,一眼望不到边;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荷塘里,荷叶与蓝天相接了起来。”教师接着引导提问:“这满池的叶,满眼的绿,又蔓延到哪里?”话音刚落,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在诗情画意的断桥边。”“在一碧千里的水田边。”“在水波荡漾的湖面上。”……这“无穷碧”在不断地扩张着、弥漫着,学生已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意境:“这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那艳丽的荷花与其交相辉映,又是如何的一番美景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美景。”想象的天空没有止境,心灵的放飞没有休止。沉思片刻,学生又是一番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再一次走进诗中的情境中进行欣赏,这样的画面很快沁入学生的心扉,嵌入学生的大脑,学生想象的羽翼也变得更加丰满。

二、悟哲思,荡情感涟漪

在小学教材的古诗词教学内容中,诗词结构都比较严谨,诗词语言也是言简意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折射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大多要求背诵,要求学生能够对古诗词进行理解,发掘其现代教学意义,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包涵的哲学智慧、人文情感、处事态度、思想道德等进行深入的发掘,并尽可能地将古诗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连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古诗词的文化价值与魅力,从中收获知识、经验与情感,达成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

如在教学《示儿》这首诗时,如何让学生感悟诗中所包涵的哲思,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品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后,再进行遐想推敲“但悲不见九洲同”的“悲”字的含义,一遍两遍……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深切体会到诗人的“悲”从何来,从而体会到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又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通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名句,让学生充分感知亲情、友情,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遍插茱萸少一人”将兄弟情深跃然纸上,进而培养学生珍惜亲人、善待亲人的积极情感。“情动而辞发”。至此,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刻领悟,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情感涟漪被激活,体悟了古诗包涵的哲思,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人文素养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三、补空白,促语言提升

古诗词构思精巧,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字数不多。正因如此,多留有艺术上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要在短短的几句诗中读出精髓,就要挖掘诗中的艺术空白,启发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补充诗中的空白,领悟诗句的无限魅力,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如《池上》这首诗,语言相当精练,小娃在撑着小艇时、偷采白莲时,一定有一系列的动作,诗中只字未提。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熟读并知晓古诗大意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小娃如何撐的小艇?他是怎样采莲的?你能用上表示动作的词来描述吗?他偷采白莲时他的心情如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起小手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又让学生上台进行了表演,学生用生动有趣的动作把小娃偷采白莲的场景再现了出来,学生对全诗的内容意思更加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升。

四、“唤”体验,促个性发展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学生内心的品质,不能靠教师的讲解来提升,只有靠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进行内化达成。如果能将学生的体验唤醒内化,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个体的经历、情感积淀的差异决定了体验的丰富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更要唤醒学生的体验,才能更好的放飞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锄禾》这首诗,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但是现在的小学生衣食无忧,生活中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为了唤醒学生的体验,播放了这样一则视频:烈日炎炎之下,农民伯伯在地里辛苦劳作着。脸上的汗珠一滴一滴落进田里……最后画面停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文字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经历?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内心的体验被唤醒,自然而然就了解除了诗人的本意,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粮食的珍贵,以及诗人对农民的深深同情,激发起他们对劳动者的同情和热爱。由此可见,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古诗教学课堂上,只有激发他们的情感,唤醒他们的个性化体验,才能放飞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由此可见,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古诗教学课堂上,只有激发他们的情感,唤醒他们的个性化体验,才能放飞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精髓,也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依托。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体悟古诗的哲思,补充古诗的空白,唤醒古诗的体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的魅力,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玉莲. 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学[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8):1-1.

[2]陈宏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古诗文素养[J]. 小学科学:教师,2011(3):1-1.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语文素养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