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
2020-11-18周丹
周丹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它指的是现实生活便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进行,因此,教育要以生活为素材。幼儿的经验、兴趣、问题、需要等都来自于幼儿本身的生活,幼儿园课程应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以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为例,启发教师以“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指导,从设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到进行课程评价都从“孩子的生活”中来,再回归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引导孩子更健全、活泼地生活。
【关键词】生活教育;班本课程;课程设计;幼儿教育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着幼儿园课程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如今,全国都在大力倡导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而这种教育理念意味着要把富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范畴,要求教师具备以课程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一日生活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许多幼儿园都在推行班本课程。班本课程来源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基于教师对本班幼儿的了解,也检测和促进着教师的课程素养。结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班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展开思考。
一、课程的设计应重视幼儿的生活情感体验
传统的课程目标大多重视幼儿认知与技能方面的发展,而忽略了幼儿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如今,我们倡导培养“完整儿童”,强调幼儿对生活的感受、体验、认知等的整合统一,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可是现在的孩子却有点远离“生活”——户外活动被电子产品代替,本应有的家庭时光被满满的兴趣班取代,传统的工艺逐渐被高科技淘汰……幼儿对本应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感受和理解。班本课程应该从幼儿的生活中挖掘幼儿的兴趣点,从而展开活动,层层推进。整个推进的过程要以幼儿为主体,不应该是教师牵着走的。如果教师不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需求,那么就没有真正做到眼中有儿童,班本课程的方向也会完全被教师牵着走。
例如,中班饲养角的母鸡妈妈下了几个蛋,幼儿都很稀奇,每天都去观察,期待鸡宝宝破壳而出,但小鸡一直没有从蛋壳出孵出来,后来蛋还变少了。幼儿很失望,有的说:“母鸡妈妈该多伤心啊,她的宝宝一直没孵出来。”有的说:“母鸡妈妈没有保护好她的蛋宝宝,蛋宝宝被其他人偷走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提供了不同的鸡蛋(受精的和没有受精的),让幼儿在对比试验中发现,原来有的鸡蛋可以孵出鸡宝宝,有的鸡蛋是不会的,并通过实验发现鸡蛋孵化鸡宝宝的条件等。不仅如此,班级还开展了一次“护蛋行动”,让每个幼儿做一次鸡妈妈,保护自己的蛋宝宝一整天。这既让幼儿在真实情景中体验了蛋宝宝易碎、易滚动的特性,也体验了一次做妈妈照顾宝宝的辛苦。
二、课程的内容源自幼儿的经验与需求
班本课程应该围绕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以幼儿为主体,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进行进一步探究,通过师幼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理解意义。班本课程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师幼在日常生活中互动而来的,是与儿童共同发展、共同构建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准确地观察幼儿,记录幼儿的兴趣与问题,及时开展讨论,根据幼儿的需求生發班本课程。当然,班本课程还应该符合幼儿的现有经验水平,不是所有幼儿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开展班本课程。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天性,处理好知识逻辑和幼儿心理逻辑的关系。
例如,小班幼儿就对踩影子游戏很有兴趣,他们好奇影子为什么一会出来,一会又躲起来,人为什么会有影子这些问题。但在小班开展影子的探究活动尚不符合幼儿的经验认知水平,不是亲自动手实践得来的知识就不是幼儿自己的知识。于是到了中班,在幼儿依然对此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深入开展了影子探秘的班本课程,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影子的成因、变换等的秘密。到了大班,结合认识时钟的活动,教师再次带领学生探究了古人利用影子计时的方法,使幼儿对影子的热情一直持续到了大班毕业。所以说,班本课程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只要符合幼儿的经验与兴趣,课程就可以一直开展下去,而不符合的话,课程就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三、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幼儿来说,生活包括他们的一日活动及日常互动,每日发生的一切都涵盖于生活定义之内。在倡导“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今天,教师越来越重视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经验的生发。那么,儿童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呢?正是儿童自己“做”出来的。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总要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所需求,自己去研究解决的办法,还要自己证实过、实验过,才会得到真正的知识。”
去年,幼儿园有一位教师要迎来60岁生日了,这激起了大三班幼儿极大的兴趣。正值幼儿园举行退休老教师活动,幼儿决定通过采访这些老教师来了解幼儿园过去的故事。可是第一次采访却以失败告终,小记者们根本来不及记下老教师回答的内容。回来后,幼儿通过集体讨论寻找办法,利用现有的经验,决定采用分工合作、轮流记录的办法。第二次,幼儿去采访了保健老师,可他们分工合作也来不及记,而且记录单上的内容多是人物、房子,根本没有记录下关键信息,很难看出保健老师回答的内容。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给幼儿回放了采访时录下的录音,请幼儿一起来听一听,帮助幼儿找到重点,并提醒他们采访时必须注意倾听,要学会抓住关键性词语。同时,怎样可以记得更快呢?幼儿开动起脑筋,纷纷比赛用更简单、明了的图示和符号来试着表征。为了进一步帮助幼儿,教师也在区角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游戏,如“听听猜猜”“你演我猜”“你说我画”“符号大比拼”等。多样化的游戏提高了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丰富了幼儿从语言转换为图示和符号的表征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备战”,幼儿又开始了第三次采访,这回小记者们将园长妈妈说的关键信息都记录下来了。可是小记者回来介绍时,却磕磕绊绊的。其他幼儿看着他们的采访单也说:“记得好乱啊,看不懂!”通过同伴互助、迁移经验,幼儿想到,可以像平时游戏时制订的计划书那样,用标序号或打格子的图表式方法来记录。
第四次采访,大家记得非常整洁,但回来分享时,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原因是不知道谁是记录者。看来,这样的记录单还是不够清楚,还需要补充。在大家的商讨下,幼儿设计了“小记者采访本”,封面上幼儿画了幼儿园的标志以及一个小记者。在内页里,他们设计了采访日期、采访者及被采访对象。模式化的图表记录让幼儿的表征更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这一次,她们去采访了保安叔叔,成功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采访单的一次次演变正说明了,幼儿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幼儿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是课程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要让幼儿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四、课程评价应以幼儿为主体
班本课程的评价应以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主,忌重知识技能轻情感体验,忌重结果轻过程,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把评价权交给幼儿,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教师在班本活动结束后,将活动内容和心得体会梳理成文,向全园展示和介绍。其实,教师可以换个思路,在活动后也请幼儿把自己的想法和问题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向自己的同伴和家人,甚至幼儿园其他班级的幼儿和教师讲述自己的活动历程,介绍自己的经验。幼儿才是课程的主人,教师应该看一看在幼儿的眼里,这一次活动他得到了什么收获以及还有什么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幼儿爱生活、会生活。
五、结语
教育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而进行,幼儿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生活的过程。教师应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班本课程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做有益于幼儿生活的真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叶圣陶教育名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黄璐.浅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7(37).
[3]朱春华.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生发与实施[J].华夏教师,2019(10).
[4]朱志坚.着眼师幼共同发展,助力班本课程建设——幼儿园班本课程管理的几个着力点[J].好家長,2018(45).
[5]杨丽.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思考[J].语文课内外,2019(03).
[6]陈炜明.基于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园本课程建设[J].福建陶研,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