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0-11-18刘璇燕
刘璇燕
【摘 要】国家推进的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和“3+1+2”的新高考模式,对高中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正是关注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的学习对每个学生来说难度差异很大,因此将走班制分层教学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分层走班;教学模式;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的学习对每个学生来说,难度差异很大。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来要求和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会忽视个体差异,使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要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为了更好地推进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更快地适应“3+1+2”的新高考模式,学校开展了“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实验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主要根据学生多次数学考试成绩,再结合个体的数学兴趣和知识能力水平,将所有学生分为A、B、C三层,组成新的数学教学班。这样,同一层次的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小,而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也可以有效地发展“学优生”的数学素养,降低“学困生”的数学学习难度。
一、分层走班教学实践模式概述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条件等实际情况,经过班级组织和教学形态的变化,创造“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教学环境,尽可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后都能达到相应教学目标。在分层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两方面分析:①学生高中以来的多次数学考试成绩;②学生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差异、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了解到的学生实际情况。基于以上分析,我校把高一12个班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不理想;B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一般,成绩中等,有一定的上进心;C学习自觉,方法正确,基础扎实,应用能力较强,成绩优异。分层结果有:3个A班,每个A班人数约为30人;6个B班,每个B班人数约为40人;3个C班,每个C班人数45人。在分层时,要征得学生同意,并且可以在期中考后进行适当的调整,目的是让不同水平学生有动力,有竞争,有希望,有目标。
“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上数学课的时候,学生按各自的层次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这样,就能减小同一层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这种模式的分层“走班”是承认学生学科能力存在差异而实施的教学班,和按成绩分的快慢班有本质不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发展创造条件。每个数学教师教一个B班和一个C班或者是教一个B班和一个A班,备课组每周都一起集体备课,在备课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和训练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优等生学有所成,后进生学有所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都能提到相应发展。
二、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过程
(一)分层之前,认真了解、分析各层次学生的情况
为了使走班教学更好地开展,在分层之前,教师对各层次学生都做了调查和分析,尤其是对A层学生要进行单个的观察和分析。如果教师多关注他们的数学学习,这些学生就可以有更大的进步。前期调查分析可以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哪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哪些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哪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意志力薄弱,哪些学生在什么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等。
(二)教学分层,提高备课质量,优化教学设计
1.目标分层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根据各层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对C班的学生,要注意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数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B班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对A班的学生,要立足课本知识,要求识记和领会基础知识。
2.课堂分层
不管哪个层次的班级,课堂前20分钟,都用来学习基础知识,进行基本能力训练,指导基本的学习方法,解决共性问题。课堂后20分钟,教师在不同层次的班级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A班学生来说,他们在这段时间内接受知识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可以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基础型的巩固练习。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巡视,及时了解这个层次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将个别指导和集体讲解相结合,对A班学生要不断鼓励,及时肯定,促使他们基本达到学习要求。而B班学生基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掌握中档例题知识,但在新知的应用上存在困难。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设置的练习,还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对C班学生,教师应把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更好地发展潜能。教师还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作业分层
为了在教学中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教师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三类课后作业:基础题、选做题、思考题。一般来讲,A班学生的作业以基础练习为主,要求独立完成;B班学生作业要求是快速解决基础题部分,还要加上一两道选做题;C班学生作业以选做题为主,再加一两道思考题。三类作业的难度设定有一定的梯度性,各层次的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这样循序渐进的作业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上有一定收获。
4.检测分层
笔者所在学校每周二下午进行数学测试,采用统一命题,分层检测计分的方式。试题采用“150”(90+30+30)分,其中基础题90分,中等题30分,难题30分,还有两道附加题,有附加分30分。A班学生做对基础题就能得120分,若是做对中等题就能拿满分;B班学生基础题和中等题按实际分计算,若能做对难题的一半即记为满分;C班学生则按卷面分计算,鼓励做附加题拿附加分。这样的检测方式力求让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完成相应部分,又有努力提升的空间。
(三)创建和谐、积极的走班氛围
学生有了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数学的激情。分层走班教学特别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注意对学生情绪的引导。对A班学生要多鼓励他们努力尝试,对B班学生要激发他们的动力,对C班学生要缓解他们的压力。分层走班教学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例如,学生在不同层次数学班上上完课后回到行政班,不便于任课教师的集中辅导和數学班班级氛围的培养。我校的做法是:数学教学班由数学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管理,负责安排教学班学生的座位,实时了解和把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政班班主任保持及时交流。数学教学班的班干部安排,设一名班长,一名卫生委员、一名学习委员,负责数学教学班的日常管理。其中,学习委员负责管理科代表。教学班里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学生,每个行政班的学生中会有一名科代表。行政班的科代表的职责是,收发来自同个行政班的同学的作业,同时还是教学班和行政班的联络员,要把同学在数学教学班的表现及时向行政班班主任汇报,保证行政班班主任能及时了解和跟进学生的情况。
笔者认为,分析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总结同层次学生的共性问题,是开展分层走班教学的前提;营造数学教学班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数学教学班的管理,保持和行政班班主任的沟通交流,是分层走班顺利开展的保证。教学目标分层,引领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创设不同的分层课堂,完成对应的分层作业,这样的走班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既认同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又创造了减小差异的健康机制,同时也是给学生建构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操作,在承认差异的情况下又体现教学公平,让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胡萍.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基于深圳市两所高中数学教学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李大琼.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体会[J].考试周刊,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