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及格局的历史演进和经验启示

2020-11-18贺新元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历史演进经验启示

[摘 要]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都把解决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当作历史责任与使命,并在各历史阶段形成了相应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及格局,其历史演进分别是:在“三线建设”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内向型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在“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外向型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指导下形成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在“经济带”跨区域协作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深入总结其经验启示,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思想与格局的成熟和定型,有助于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关键词]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历史演进;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0)04-0038-10

[收稿日期]2020-04-18

[作者简介]贺新元(1970—),男,江西永新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智库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与重大意义研究”(立项批准号:2018XZD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地壳运动造就幅员辽阔的中国呈现西高、东低、中间多平原的三大台地式的地带地形,且同一地带的不同省市区内部也存在明显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上的差异。在历史因素和地理原因综合作用下,国家的东中西部、同一省区的不同地域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以及人文环境上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在总体发展水平上,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但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生态环境方面,却是西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东部。这种历史原因形成的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所带来的贫富差距不是短期内能消除的,但又必须尽快解决,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发展中大国,其中55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不发达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和陆地边境地区,30余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与16个国家接壤,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自然条件和地理差异、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禀赋差距如此巨大的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做好一篇大文章——不断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一个愈益趋好的区域发展格局来保证中国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保证中国发展的公平公正,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而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及形成的相应格局,关系到国家统一、稳定与安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可行度与成熟度影响着中国道路。

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及格局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意识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根据不断深刻变化的党情、国情、世情,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提出过五种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并形成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当然,它们之间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而是前后相继与发展完善的关系。经过五个历史阶段的不断拾遗补阙、相互映衬,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及格局基本形成并不断走向成熟定型。

(一)在“三线建设”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内向型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思维弥漫全球,时代主题依旧是革命与战争。刚成立的新中国在毛泽东领导下以大战略思维成功突破西方联合势力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以美国为首的16个西方国家根据1950年7月7日联合国第84号决议组成联合国军,参加中国北方邻国朝鲜内部战争。1955年,美国又在中国南部邻国越南挑起战爭。这两场局部热战南北相向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中国被迫出兵援助,并打出中国的军威和国威,沉重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联合势力,一定程度上在资本主义世界为中国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

但是,西南边境最大邻国印度在苏联暗中支持下也在不断蚕食中国领土,为保卫国家领土安全,1962年中国被迫发起自卫反击。这场战争使得本已紧张的中苏关系越来越恶化,整个国际形势严峻起来。1964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

“三线”是毛泽东亲自划分的,他按战略地位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三类地区,分别简称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线地区位于中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较理想的战略后方。。为防御战争而作出“三线建设”决策,似乎成为当时多数人的一致看法。但是,事实果真是如此简单吗?“三线建设”作为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决策,其战略性如果仅仅单方面理解为是对付当时国际局势的应景之策的话确实片面些,更是低估了毛泽东深邃的战略思想。他多次强调过“三线建设”要作好两手准备,一是战备,二是长期建设。周恩来也表达过类似思想,他说:“我们第三线是空白架子,非要去建设不可”,“以后就是要逐步走平衡”“要备战和长期结合”[2]。其实,因历史文化原因致使的中国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极不平衡现象,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上极其落后,毛泽东对此早有认识。在探索“走自己的路”过程中,1956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处理好“十大关系”,其中把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作为第二大关系来论述。他明确指出,必须充分利用沿海已有的工业基地,“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以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3]P246-247。“三线建设”政策的另一深层次战略意义在于改变东中西部发展格局,特别是工业生产力的布局,使区域发展尽量尽快协调且平衡起来。

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调动全国之力在三线地区进行以国防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工业、交通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因当时对国际形势下战争的估计存在严重偏差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三线建设”中的不少具体的决策和措施出现失误,许多项目因缺乏科学论证甚至忽视经济发展规律而仓促上马,结果导致出现诸多严重负面影响。但“三线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尤其是对整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改变也不可否认。到1980年底,历经15年,国家在西北、西南三线地区建立起了约2000个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如攀枝花、六盘水等钢铁、煤炭基地,酒泉、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湘黔、襄渝、青藏(西格段)等重要铁路干线,十堰的中国第二汽车厂、贵州和陕西飞机制造和电子工业基地、葛洲坝和刘家峡水利枢纽,等等。[4]

“三线建设”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次战略性大转移,初步改变了中国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在国防科技工业方面,建立了雄厚的生产基础和一大批尖端科研试验基地;在交通运输方面,先后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在基础工业方面,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5]这一切不仅使长期不发达的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成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而且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这一切不仅大大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不合理的工业布局,缩小了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各种差距,改善了中国区域发展整体布局,为中西部地区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工业基础,而且还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文化进步和人才的培养,为后来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调整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成就当时很难看出,但从经济发展的后续来看,落后地区的开发一旦进入收获期,原来的投入将会在或长或短的时期里得到补偿。[6]P3实践证明就是如此。

(二)在“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外向型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冷战依然继续,但时代主题已由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随着“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束,邓小平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时代主题,把国家重心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这就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对区域发展战略格局进行调整。1979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开始由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逐步平衡的内向型区域发展向积极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以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外向型区域发展转变。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决定了发展基础与条件较中西部有优势的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与国际社会联系的重要地带。受西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影响,中国有学者根据中国东低西高的地理条件和东优西劣的发展条件提出梯度理论:即沿海地区应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先发展起来,以最大限度和最快速度地从中获利

获利方式有:一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二是向世界市场出口加工制成品以赚取外汇,三是吸引外资和获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推进中国波段式发展而带动中西部发展起来。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邓小平当然也捕捉到了这种信息,他设计的改革开放本身就包含着沿海率先发展战略思想。1978年,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对于西北、西南地区,国家再从各方面给以帮助,使整个国家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7]P152接下来,中国新的区域发展据此而展开,按照梯度理论,按东、中、西三大地带有次序有重点地进行战略布局。1980年,国务院在珠海、汕头、深圳与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在加快东部发展的同时,为了使中西部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发展,1983年,中央财经小组和国务院作出了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的战略决策;1984年,国务院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起,国务院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岛被确定为第五个经济区;1988年起,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实践的发展推动思想的进步。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過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8]P277-278。至于到什么时候,由“第一个大局”转入“第二个大局”。邓小平也提出了大致时间表,他说,“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8]P374。

在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沿海率先发展带动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外向型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定型。这种外向型的发展战略格局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离不开“三线建设”时期奠定的基础。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1992年3月以后,中国进一步开放13个边境口岸城镇,随后国务院又进一步对外开放5个长江沿岸城市,4个边境、沿海地区省会(首府)城市,以及11个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发展格局。至此,沿海率先发展带动中西部发展的外向型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形成。这个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标志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邓小平的“第一个大局”战略思想在沿海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综合国力迅速上升,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到20世纪末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这为实施“第二个大局”战略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如预想中那样有效促进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波浪式梯度发展,而是形成“孔雀东南飞”现象,不仅近90%外资几乎都“飞向”东南沿海,而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资源和大量人才也“飞向”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陷入严重的发展滞后状况,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人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区域性矛盾凸显。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与格局在巩固的基础上又进入到需要作出调整与提高的阶段,邓小平“第二个大局”思想实施时机成熟。

根据邓小平为“第二个大局”设定的大致时间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早早就开始着手布局。1992年党的十四大制定了区域间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長、优势互补、共同发展”[9]P23的原则。1995年国民经济“九五”计划首次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构想,为后面启动西部大开发以实施“第二个大局”作了理论准备。

为了更好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防止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可能引发的“两极化”态势,党中央、国务院从“九五”计划开始积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第一,“九五”计划把全国划分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即长江经济带)、环渤海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西部地区等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并提出要重点建设;为了更好地以后对接欧亚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求加快发展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经济带。第二,1997年提出要“积极实施东西合作战略。东中西部地区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的原则,加强联合与合作,走出以东带西、以西促东、携手共进的发展道路,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10]P2393-2394第三,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设立重庆直辖市,提出要把重庆打造成西部中心城市,以发挥中心城市对西部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第四,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11]P341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并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12]P1380。同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正式启动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综合考虑了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等因素,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新任务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为,西部大开发对象包括12省、自治区、直辖市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标志着中国区域发展由沿海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发展走向东中西部区域全面互动协调发展新阶段。

(四)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指导下形成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

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启了新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十五”计划在区域协调发展上提出要重点“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提高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在“十五”计划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总结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分析由此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先后提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式演进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十一五”规划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同时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第一,面对曾经为共和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反而陷入前所未有的发展转型之困局,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和方针,提出符合实际的任务,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改革开放以来被拉开的发展差距逐年缩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东北三省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3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第二,2004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部崛起

“中部”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概念。2005年,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2006年2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讨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2008年初,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列入了国务院的工作日程表。2009年9月23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总体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逐步提高;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简称“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区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经过不懈努力,中部地区已经步入了加快发展、全面崛起的新阶段。为了巩固发展成果和推进中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全面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2012年8月27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第三,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从2000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同期增速,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绿化环保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西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拓展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增强了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韧劲。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来重点考虑规划,专门就其在2010—2020年新的十年里如何深入实施和推进作出了重要部署。第四,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13]P19。

为了更好更科学地全面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央提出和颁布实施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主体功能区概念。2007年国务院颁布《關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把全国国土空间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既提供了基本依据,又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意义,故中央把区域发展总体与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并列的两大战略予以实施。这说明中国区域发展发生质的变化,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初步形成。有学者把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简约为“4+4+4”战略。他认为,第一个“4”指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地域板块,战略重点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第二个“4”指“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四类国家重点援助的区域;第三个“4”指“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四类国家主体功能区。[14]

在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下,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全国经济增长重心区从南到北、由东向西不断拓展,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中西部一些重点地区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格局逐步得到扭转,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2008年开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空间布局更趋协调、更加科学。二是对特殊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显著加大。中央把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研究出台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对特殊地区的帮扶机制,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口支援,形成了经济、科技、干部、人才等全方位支援体系,促进欠发达地区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三是区域合作广度深度持续拓展。国内区域合作深入开展,在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产业结构的整体布局、跨区域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地区经济社会政策的相互协调等诸多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各类跨行政区的区域发展一体化步伐加快。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中央从战略层面明确了各地区的总体功能定位和政策导向,进一步优化开发格局、规范开发秩序,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的逐步完善和区域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在新起点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在“经济带”跨区域协作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

保证到2020年如期实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15]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保证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将会引发区域发展行为、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变革,对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的继续完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实现这些目标和优化中国发展空间格局,使区域间行政区划阻隔力越来越小、协调协同力越来越大,以真正形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代特征要求,把中国区域发展放进了世界空间来考虑,使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在体现新时代内涵的基础上更具中国特色。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提出了“经济带”跨区域协作战略思路。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提出过要打造中国的经济带,通过“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在此思路指导下,先后提出和稳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

为跳出国界发展中国,为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9月7日,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提“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16]。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首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强调中国要“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要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7]。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首次把两者合并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18]。2015年3月,为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别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倡议,加上之前的新欧亚大陆桥和“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并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一个国际性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形成,这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区域发展扩容提质、经济结构升级换代的一个重要机遇。

为在新时代探索出跨行政区划的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和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战略意义非常重大。2013年,习近平先后到天津、河北调研,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召开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在会上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19]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有利于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有利于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区域统一市场,有利于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体制,进而为推动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20]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的国家级重大战略举措。为此,习近平亲自谋划、部署、推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大湾区建设。2019年正式通过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的五个功能定位: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打造成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通过充分发挥这五个战略定位的带动功能,从差异互补性上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发展。因此,大湾区不仅是推动“一国两制”方针的一种新发展新实践,而且是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枢纽平台。

为充分发挥长江这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黄金水道在经济发展上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这条贯通东中西部的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国土总面积约达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目前,“长江是继中国沿海经济带之后最有活力的经济带”。它不仅是一条经济带,而且还是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9月25日印发《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的打造再加上欧亚大陆桥铁路大大拓展中国发展空间,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新的支撑带。

从中国历史来看,黄河流域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战略地位。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其流域省份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生产总值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发展的高质量问题,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量与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2019年习近平明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并将其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为推动新时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蓝图和科学指南。

针对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21]。加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一个立足中国、着眼世界的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基本成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必然的大战略大棋局。这种兼具带、轴、群、中心交叉联动,南北中、东中西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协调统筹、共同发展、齐头并进的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必定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添强劲的支撑力。

二、经验与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如一地秉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规律、整体性规律和梯度发展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始终不渝地在不断前进中探索且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发展与完善。经过70多年的艰辛探索,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基本成型。从其历史演进看,这一结果来之不易。其演进过程给予了我们诸多的经验启示。

(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与格局的历史演进完全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2]P296。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制约,往往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正因为受主客观条件制约,事物本质才不可能一次性暴露完毕,而需要一个不断认识深化的过程。1962年,毛泽东针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曾说过,“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23]P300。其实,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与格局的认识也同样如此,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演变轨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三线建设”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内向型区域发展战略格局,是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主要为应对战争而作出的一种认识;“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外向型区域发展战略格局,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主要为对外开放而作出的一种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是在落实“两个大局”战略思想背景下,为主要解决区域发展的过大差距而作出的一种认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作出的一种认识;“经济带”跨区域协作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是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一种认识。五种认识递进式向前发展,不是碎片式的,而是一种“被断定为必然性”的历史运动,前一种认识里都内置着“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24]P299进一步向前深化的新形式。由此证明,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的基本成型过程,就是一个认识实践、掌握规律,在实践中经受检验而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二)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思想与格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五个历史阶段、五种递进认识,都是“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針”这一“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25]P1308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与格局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这种认识结果反过来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与格局已有了规律性认识。这种规律性认识将有助于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与完善。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是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上持续探索得到的科学而全面的战略布局。实践证明,它能有效克服行政区域地方利益主体意识,促进统一市场形成以破解条块分割,降低区域协调的高成本,畅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区域间合理流动,在统一与自主相结合的关系基础上保证中央与地方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尽快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当然,至于在对区域发展的认识过程中也犯过错误、出现过问题,但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25]P1308。因此,这一点必须始终引为教训。

(三)业已形成的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思想与格局不能停滞不前,而是要在坚持既有的基础上,随着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发展、丰富与完善。每个历史阶段形成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与格局都是在前一历史阶段的基础上递进式发展、丰富与完善而形成的。如前所述,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规律性的东西必须始终坚持且毫不动摇。但把握规律性还需富有创造性,随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越来越近,所面临的国内国际风险和挑战也会越来越大,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会少,这就需要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根据变化的具体情况与时俱进地对现有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与格局加以发展、丰富与完善,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四)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思想与格局之所以基本成型且能发挥其效能,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实践者、推动者,是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带来效果的最直接享受者,也是区域发展战略格局正确与否的检验者。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对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探索中,是中国共產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的一种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的本质要求。

(五)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更需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设计必须要来自顶层,它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有各区域的各种具体的区域战略格局相互协同、共同支撑。五个历史阶段、五种递进式认识都充分体现出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基于地方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在体制机制上还需要不断磨合,有些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如协同机制、合作机制、市场机制、互助机制。

(六)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不断以政策的帕累托改进达到格局的帕累托最优。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历史任务,不断从顶层思考和设计相应政策来改进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以求发展、丰富与完善,达到帕累托最优。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帕累托最优,尽管是一个理想状态,但是我们要不遗余力地通过政策上的帕累托改进去争取达到。

(七)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与格局的历史演进自始至终贯穿着战略思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战略思维。在发展问题上,战略思维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来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善于从全局和整体上思考发展问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战略思想,善于在关键历史发展节点上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总是能以“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把区域发展放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长河中来考量,把区域发展放在全球视野中来谋划。革命与战争时代以“三线建设”化解不利中国的国际局势,同时打下长期建设“三线”地区的发展基础;和平与发展时代以“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同时带动其他地区跟进发展;以西部大开发推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同时保持东部沿海发展势头;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全国各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生态中国、美丽中国建设;以“经济带”跨区域协作战略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同时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些战略思想发展背后都闪烁着战略思维的伟大光芒。

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及格局的历史演进过程遵循着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区域发展战略格局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在它的巨大作用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发展整体性不断增强,国家软硬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及格局的历史演进体现出三大显著特征:一是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不渝地把缩小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以达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主线,贯穿于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探寻构建全过程。二是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不渝地坚持这条主线,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构建,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在发展中不断修补、丰富与完善。三是整个国家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发展格局上不断科学化,但相互交叉重叠甚至存在一定利益冲突的具体区域发展格局之间的系统性、协同性与整体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努力推进与完善,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在新时代新实践中一定会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其作用的发挥一定会以几何级增长的效能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

[2]宋毅军,李凤明.毛泽东是如何决策三线建设的[EB/OL].天下韶山网,http://www.txssw.com/newswrmzd/xiangguanbaodao/56535.html.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4]武力.怎样看待“三线建设”的历史遗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0-13.

[5]武力.三线建设的成就与评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http://www.hprc.org.cn/wxzl/wxxgwd/201001/t20100126_42763.html.

[6]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4]吴传清.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调整[N].长江商报,2014-02-17.

[15]新华社.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5-03-09.

[16]杜尚泽,丁伟,等.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 弘扬人民友谊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8.

[17]钱彤.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

[18]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報,2014-06-06.

[19]新华社.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调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 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 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N].人民日报,2014-02-28.

[20]新华社.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调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15-08-24.

[2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2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c Thought and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HE Xin-yuan

(Institute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Each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has taken the solving of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its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and formed corresponding national strategic thought and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each historical stage.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is as follows:a strategic pattern of inward regional development was form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ree-line construction” strategic thought;a strategic pattern of outward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two general considerations”;a strategic pattern of east-central-wes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under 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China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a holistic strategic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holistic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priority zone strategy;and a holistic strategic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m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conomic belt” trans-regional cooperation strategy.An in-depth review of its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will help further mature and finalize the overall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better adhere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 the “two-century goals”.

Key words:national strategic though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strategic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historical evolution;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责任编辑:钟亚玲)

猜你喜欢

历史演进经验启示
延安时期的《边区群众报》与现实启示的研究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欧美国家媒体自律制度的发展和革新
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