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科普类课文这么教

2020-11-18张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要素科普

张伟

科普类文章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有着重要作用。统编本低年级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科普类的文章,一年级上册的《四季》“和大人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二年级上册的《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下册的《我是一只小虫子》《雷雨》《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等等,这些文章主要是以童话、诗歌、故事的形式出现,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强,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它们与普通的文章等同,只是让学生读读记记,有些教师则过分注重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导致课堂语文味缺乏。那么,这些科普类文章该怎么教?怎样才能实现科普类文章教学中的语文味与科学味的统一呢?

一、依托课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对于编入教材中的文章来说,不同体裁的文章其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价值是有着明显区别的。童谣、儿歌语句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就应从诵读与积累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故事和童话的语言可读性比较强,将科学知识融于故事与道理之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阅读期待入手展开教学。对于一些用词比较准确、严谨的科普文来说,教师就可以以换词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这样表达的好处。

统编本低年级教材中的科普童话中诗歌较多,教师就可以从这些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入手,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感受,以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类文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语言走向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观照语文要素,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的特色与亮点之一,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课文中语文要素对学生的要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1.注重对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

信息提取作为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提取信息,逐步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的方法与技能。

如在《雾在哪里》这篇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白文中人物说的话是什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提取信息:“读课文,想一想雾孩子说了哪些话,找一找,画出来。”当学生找出来以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是从哪儿看出这些是雾孩子说的话的。这样教学,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人物说的话后面有冒号与双引号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提取信息的过程更为轻松简单。同样,在《植物妈妈有办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采取让学生圈画的方法在阅读中提取信息,获取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集科普知识渗透与语言训练于一体

童话作为科普类文章的一种形式,教学时教师要依据课文的性质特点,把故事情境、科普知识与语文要素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

如《雾在哪里》一文的课后练习中“说一说,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这个习题,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三方面的训练要素:一是提取信息,画出句子;二是引用句子说的话具有哪些特征;三是把藏起来的景物按照顺序说一说,这个要素暗含着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概括。在这道习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借助板书再现情境,然后让学生按照板书中景物的排列顺序说一说。这样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还促进了学生提取信息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把科学知识与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点拨指导

在低年级科普类文章教学中,虽然有了明确的要素指引,但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点拨与指导,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提取信息经验,但是为了让学生更为精准地提取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并让学生以手势动作的形式对以下信息进行判断:

(1)在宇宙飞船里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睡觉。

(2)在太空生活,喝水可以用普通的杯子。

(3)在太空走路,可以穿平常的鞋子。

……

这样的信息判断游戏形式活泼,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的身心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训练。这样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提取到的信息内容进行统整、判断与整合,促进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立足科学,坚守语用,落实语言训练

科普类的文章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等特点,能够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因此,在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普性与语言运用的共融,以落实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破译科普文的语言密码

科普文不同于普通的记叙文,其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怎样才能揭开科普文语言的神秘面纱呢?如《我是什么》这篇课文中的每个句子其实都隐含着“水”的特征,教学时教师要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奥秘。如,“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中隐含着池水、溪水、河水、江水、海水的不同活动状态,教师要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到科普类课文语言的生动、活泼、有趣。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针对科普类文章中出现的一些拟人化的语言表达现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学生创设出恰当的语言情境,让他们破译语言密码,在趣味中获取科学知识。

2.厘清科普文的句群关系

科普类文章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一般比较紧密,句段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科普文的教学过程中,依据句段之间的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段落概念的渗透,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如在《太空趣事多》一文中,除了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部分之外,中间的四个段落分别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四个方面介绍了太空的趣事,每个自然段在介绍一种现象的时候,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主要是以句群的形式出现的。依据这些段落结构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给句子排列顺序、给句子换词语或者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文章段落结构的特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运用奠定基础。

3.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

科普类文章不仅在语言表达方面极具特色,在科普性方面的特点更为显著。在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还要借此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主要以故事的形式,通过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把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与此同时,整个课文还充分体现了从局部到整体全面认识事物的哲理。《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主要以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告诉了小朋友们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让学生对万物的生长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雾在哪里》一文则是以科学现象来解释从雾起到霧散的过程。《雷雨》一文主要描写了雷雨前后天气的变化,不仅揭示了自然现象,还为学生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给句子排队或者添加连接词的形式,以促进学生对这些科学知识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统编本低年级教材中选编科普类文章是有编者深深的教学意图的,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特点,关注语文要素,注重语言训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科学性、趣味性与表达的生动性,从而为学生今后学习说明文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胜利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要素科普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梦想中的学校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