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磨课归来
2020-11-18王定红
王定红
在准备“一师一课”活动中,我第一次试讲《梅花魂》。围绕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体会爱梅之心—感悟爱梅之因—解读三次落泪,体会思乡爱国之情——拓展延伸。我认为语文的学习要发动全身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模拟、比较朗读、看图说词语、听歌曲体悟情感等环节。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积累还让他们课前搜集了一些有气节人物的事例,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展示,还设计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想象说话练习。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是学习了很多优秀课例的,本以为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总的来说,课堂目标总体落實到位了,学生能体会出外祖父的爱国与眷念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自己的紧张,通过反问句、陈述句的对比朗读来体会外祖父的情感这一环节被漏掉了。每个环节之间似乎都是我拉着学生学,没有半点水到渠成的感觉。因为自己评价语的单薄,甚至是缺乏,加上问题设置的不精准,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互动的学习少之又少。
课后教研组长王老师和各位同年级组的教师从教态、评价语、过渡语、课堂导入、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理念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较高的教学水平以及较高的语文素养。与之前比较真是相形见绌,自愧不如。说实话,当时我很沮丧。在听了大家的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之后,我明确了自己的设计方向,心中也有了目标。我也相信愈挫愈勇。
冷静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其实无学生试讲与真正的上课存在很大的区别。我在备课时觉得这一课上得得心应手,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反应都是我假想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其实只是我的单边假想、我的预设而已,课堂全部以我为中心了。而真实的课堂却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似乎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似乎就是在寻找答案。有些学生的发言其实很精彩,而急于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的我,却没有做到用心去倾听,没有给予学生发自肺腑的自然的评价。而当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比较难的问题的答案时,我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做了,不知道如何再把学生带回课文中再体会。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来再回到课文中去,是我今后要努力钻研学习的地方。
一位同事告诉我,师生间的对话不仅仅是对话。课标指出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在最后学完课文,我让学生练笔:假如你是外祖父,此时站在海边眺望着祖国的方向,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假如你是莺儿,想象孤独的外祖父是怎样寄托思乡之情的?在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今天,你最想告诉外祖父和众多海外华侨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之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还有一位同事告诉我,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在教学中,应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展示写梅花的诗,展示梅花图片,而后我便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感动。
学无止境。此刻我是多么庆幸自己选择了新的开始,在这里我看到了“活”的语文课堂,我看到了一群教学素质非凡的教师,更看到了未来不一样的自己。虽然学习、磨炼的过程是艰难的,但结果一定是丰厚的。
(作者单位:湖北十堰市郧阳区鲍峡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