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让古诗词教学更高效
2020-11-18季玲琳
季玲琳
古诗词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并不会对所要描绘的事物或展现的情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细致的描写,而是诗人在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或者片段,与自己的情感进行彼此融通,顺势勾勒出诗歌的内在意象。在这种状态下,诗人笔下所流淌出的文字自然就会形成以事物、情感、神韵和意象为主体的艺术构思层次,即诗歌的内在意境。统编本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就用寥寥数语,将自己虽身处繁华之都却倍感孤独的失落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此,教师就应该努力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潜心吟诵,朗读出诗歌的内在意蕴。
一、品味语言,触摸古诗的内在温度
古诗词是作者情感和心境的浓缩,简洁的文字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具有浓郁的生命感和深刻的思想。这就决定了任何形式的讲述都会将学生的认知拉入到机械理解的尴尬之中,只有进行多维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声音去诵读,用自己的心灵和意识去吟唱,才能真正激活他们内在的认知体验,感受到诗词内在的温度。
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整体大意,然后从一个客观的理解者转化成为诗人内心情感的体验者,让学生认识到古诗中有些诗句朗读起来可以让人感到温暖,而有些诗句却给人一种悲凉之感。接着组织学生再次品读诗歌,体悟诗句中的悲凉,并紧扣诗句中“独”“异乡”“异客”,将诗歌的情感基调定位于悲凉之感,从而顺势走进作者创设的诗歌的内在意境之中,感受诗人此时此刻内心的孤独之情。此时,教师就可以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王维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处境和心境,并据此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尝试运用低沉的声音、较慢的语速进行朗读。
语言中所蕴藏的初步情感是可以触摸的,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把握诗歌的情感积淀,触摸古诗语句的温度,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
二、借景探境,体悟诗人的丰富情感
情感和意境貌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事实上这些意境都是借助鲜活的事物表现出来的。正是这些直观形象的事物,展现了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古诗中的事物作为向诗歌内在意境进发的跳板,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赏析到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九月初九重阳佳节时大街上的热闹场景,很多学生纷纷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灵感,描述了自己想象的画面:行人们兴高采烈,结伴登高远游,举家去采摘茱萸,插在身上和自家的门上,有的还与自己的朋友一起吃糕饮酒……这样繁华热闹的场景,其实在生活中并不陌生,在很多节日中我们也常常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一起,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岁月。此时,教师相机出示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感受对这一切都无法经历和体会的王维在目睹了别人的快乐、温馨之时内心的窘迫和孤独。
事实上,游子客居他乡,对亲人的思念在常态生活中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平常不一定外露,如果与传统佳节相遇,这种埋藏在内心的情感就会自然地迸发出来。因此,教师可借助王维诗句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和生活储备,借助古诗中的景色将学生的感知深入到诗歌的内在情境之中,从而站在诗人的视角体悟诗歌内在丰富的情感。
三、搭建形式,品味语言的独特韵味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因此,教师就需要搭建多维度、多形式的朗读平台,引导学生快速理解诗词内蕴。古诗词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是诗人遣词造句的智慧体现,这种多形式朗读就尤为关键。
对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达到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感情等朗读目标。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诗句表达中的陌生化、独特化之处,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如第一句中“独”“异乡”“异客”等词语以及两个连续运用的“异”字,将一个身处他乡的游子的寂寞感一下子就表达了出来,再加上前面一个“独”字,就形成了巧妙的艺术表达效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品味与感知。
这种体验和感受其实蕴藏在每一个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但王维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这种质朴的文字与最真挚的情感相遇,就生发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四、随文练笔,再现诗歌的细节情景
小學阶段的教材中很多古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虽然是截取了事件中某一具体阶段的内容,但有着鲜明的来龙去脉。为此,教师就要在理解古诗、联系资料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古诗的情感、意境进行高度融通,将原本简约的古诗词转化为生动而丰满的内在情感,触发学生达成从读到写的实践转化,真正促动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然是一首以展现情感为主题的古诗,但这种情感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细节。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细化:首先,回忆自己从家乡来到京城的情景,主要刻画与亲人依依不舍的场面和情感。其次,着力描写京城在重阳节当天热闹而繁华的场景,与自己内心的寂寥和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借助古诗中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机拓展想象:假如王维此时此刻还在家中,他与自己的兄弟一起登高、插茱萸将会经历一种怎样的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古诗中捕捉情感,在拓展资料中获取信息,在想象还原中再现细节,从而将一首短短的古诗词转化为一篇情感丰富、细节饱满的叙事文。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内在认知能力不断提升,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效果,这对于每个学生的内在感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分类聚力,升华情感的内在品质
统编本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这个单元所选择的文章都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古诗三首》中所选择的古诗词,都描写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展现了作者鲜活的内在情感。
在教学了这三首古诗之后,教师就可以尝试将它们集中呈现,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品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除夕节、重阳节和清明节的不同特点,感受不同节日中的情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拓展一些描写这类节日的古诗或者是描写其他传统节日的古诗,鼓励学生在辨析、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深化对古诗词的解读能力,并在诵读和积累中不断夯实自己的语言储备,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感受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激活学生内在情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将教学的视域始终局限在所教学的一首诗中,而是放眼于整个单元以及传统文化的层面,对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升华和拓展运用之后,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就不应该立足于过高层次,而是要顺应学生内在的认知特点和解读能力,在朗读时做到口中有声音,在理解时做到信息中有意象,在体悟时做到心中有情感,在揣摩时做到胸中有诗人,并鼓励学生在解读时能够做到个性张扬、内心有温度,从而让学生享受到传统文化内在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城中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