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点
2020-11-18蔡长昊
蔡长昊
山东省滨州实验中学
一、曹操的多元性格
1.曹操的雄才大略。
曹操的雄才大略展现在了吸纳人才和仁德宽厚等几点。当然,这几点都是曹操性格里所表现出的多个侧面,其中包含:
(1)有仁德。关羽在降于曹之后,曹操待之甚厚。但是关羽却不辞而别,“诸将皆不平”,想要“赶上诛之”。曹操则表示不追,“使归其主,以全其义”。从这点来看:“可见的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之后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回忆起“不追关公”一事,可以说其中用意无穷。
(2)爱将惜才。爱将惜才是曹操自身多重性格里非常光彩夺目的地方。其目的是希望能够获得一批忠于自身的有为之士,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就宏图大业。司马光曾对于曹操表示赞扬“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这里也展现出了曹操可以囊揽多方奇才的一种博大胸怀,并且十分真诚并且慷慨地爱将惜才则是其中不能够缺少的原因,《三国演义》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两次祭奠典韦,对徐晃和蔡文姬给予厚爱的情景让人深深的受到感动。
2.曹操的奸险诈伪。
曹操性格的整体就是由正、负两个系列中那些看来是水火不相容的多种元素组成的,事实上曹操还存在着欺君、诡诈、残暴、利己等元素。我们来一一探究:
(1)利己。从中国以往的伦理观来讲,唯己是欲,则是曹操伦理观非常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曹操想要追求的的根本。曹操将吕伯奢全家杀害之后提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第四回),毛宗岗对其给出的评语道出,其中体现出了奸雄的心事。疑虑以及凶残同样也是利己欲本性的两点内容,利己则必是损人和骗人,以及害人与杀人,这就体现在了残暴狠毒;损人者其本身必须畏人,损己和欺己以及害己,这样的一种情况就会出现猜忌。小说中描写曹操杀人,因为猜忌而将吕伯奢杀害到因为猜忌杀害华佗结束,都是对于曹操性格的揭露。很明显,这样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从实践的结果能够看出,是将天下人都作为敌人。同时曹操还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是杀人有术的大成者。
(2)狠毒残忍。狠毒残忍是曾操自身的特性。他不但对故人使用非常残酷的手段,其对于下属也是持法峻刻,甚至杀了很多无辜的人。这也是曹操达成自身霸业的需要。曹操在“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曹操不但镇压敌人的手段非常的残酷,其对于下属也是持法峻刻。在捕杀阴谋除掉他的帝之后势力董承集团的时候,曹操体现了自身的才干,他二十岁刚刚进行仕途担任洛阳北部尉的时候,就曾经杖杀了汉灵帝非常信任的宦官赛硕的叔父;并且把门庭尊贵的杨修扣上“扰乱军心”之嫌而进行砍头。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为了能够达成自身的宏伟霸业,不得已这样。
这样说,并不是觉得曹操本身不残忍,其实真正需要鞭挞的是他恶意杀害无辜的一面。“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董卓这样,同样的曹操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的。《三国演义》里在对徐州屠城和水淹邺城以及华佗被害进行描写的时候的确是展现出了曹操非常凶残的性格。罗贯中运用这一艺术形象严正的对于剥削阶级英雄自身的残忍给予了剥削,并且揭露了曹操这一类政治人物的谋功逐利以及不择一些手段的一种阶级本质。
二、曹操多元性格的成因
1.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东汉末期,混乱自上而下。宦官和外戚垄断是政治腐败和各种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宦官们“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曹操是军阀中最杰出的。以“动荡的时代”为特征的时代复杂背景是形成曹操残酷性格的社会土壤。曹操在这种斗争中长大,并在这种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登上了政治舞台。
2.曹操本身的伦理观。
分析曹操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不仅限于对小说背景和情节的一般判断。我们的美学触角应该深入到角色的内心深处。作为曹操的人生哲学和行动指南,“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残酷而极其自私的性格的形成根源。
曹操的人格特征也应该是复杂的组合和多维的结构。实际上,他的政治意图和道德观念无法完全区分开。他们应该统一在他残酷而极其自私的意识形态体系中。他的叛乱破坏了封建政治的基本原则,即君主和传道人的方式。同时,他反对“公义”的“奸诈”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的诚信与信仰。
时代造就英雄,时代造就命运。无论是忠诚,叛徒还是卑鄙的人,他们都曾经在曹操的品格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他们都不是一直占据着曹操一生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这并不是曹操性格中的唯一要素。这就是曹操一生的有机整体性和辩证复杂性。简单的“强奸”一词无法揭示曹操生活的丰富内涵,也不能显示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和变化。我们应该从一个全面的角度看待曹操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