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2020-11-18张建秋
张建秋
河北省永清县刘其营乡中心校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来自于《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中关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内容,且内容又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分别对认知、意识、情感、意志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但大多数的教师缺乏对人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故本文将从教学课堂,作业施展情况,课外活动、情景设定四个方面来表述自己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观点
一、在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关键的是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应多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利群的活动,善于与邻座或旁座的人进行积极的语言交流。
例如,在教师讲解“多线段连接”问题时,对于“三根线段到第八根线段之间”所有情况的探索时,让学生掌握,多线段的连接可能性问题,还可以将几何与线段的构成相联系,还可以让学生们掌握多线段的概率问题。如:多条线段练成点的个数的可能性与多个点连成线段的焦点个数大小相比的概率。这样扩展性的教学,学生单独很难接触,有利于学生们的利群发展。从而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教师设定的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越多,变化情况越多,对于学生们形成高认知度越容易。
二、在配置作业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学生在学习中最重要的便是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巩固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可以使学生们对今天所学新的知识进行整理,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
在学生初次学习“几何知识”时,学生对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各种应接不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并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否则会导致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下降,阻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又或者,教师可以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他们一些多拓展性的题目。例如:“鸡与兔共一百只,鸡的腿数比兔的腿数少28只,问鸡和兔各有几只?”以此来发展较好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做题时有困难感觉同时也使自己的思维得到锻炼。相反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做一些不是很难的问题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不会因为题目过难而感到沮丧,也对他们的学习较为有利。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做完的作业在课堂上进行抢答,从而激发学生们的争强好胜的特点,从而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约束自身。
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任何新的事物被滥用,都会有“视觉疲劳”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长时间单调的学习会使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对数学的兴趣下降,甚至还会产生对数学的厌恶心理,这对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是不利的。
教师可以根据在不同时间学生对于学习的专注度对于知识点的消化速度来安排一些以教学为目的的课外活动。例如:室外数学讲座,在周围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学生会因为环境的变化从而对学习的专注度提高。教师还可以在这种大环境下进行大范围的互动。例如:给每一个椅子设定不同的数值且放在不同的区域,教师可给定一个数值,让学生们自由选择椅子去搭配,并实施快者可以等到奖励,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一扫之前对数学的不愉快,也刷新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刻板印象。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偶数奇数”的内容时,还可以将偶数奇数分为不同的学生,给与一个数值让学生们自由配对然后最终得到答案。这些课外活动的设立有助于学生们发展群体的思想,摆脱一些学生养成的特性独立的行为。
四、在特殊情景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时也要在特殊的情境下执行,轻松的情景下学习,会使学生的心情放松,紧张的情景下学习会使学生感到焦虑,厌倦,但对于不同的学生情景的影响力也不同。
一个学生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肯定不是在一成不变的情景下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在不同的时间设置不同的情景,要有放松情景的设定,也要有紧张情景的设定。在如此情景的设定下可以最大化地让学生怀有自信心,并觉得自己有解决困难的能力。例如,在教师讲解“追击问题”时,往往会给同学们一个口诀:“慢鸟要先飞,快的随后追,先走的路程,除以速度差,时间就求对。”并设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去求解,这会使学生在困难的情境中滞留太长时间,导致产生悲观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授“追击问题”时,可以适当在其中引入一些简单的路程问题作为过渡。让学生们充分理解路程后在进行追击问题的扩展。除了教师在追及问题的解决上,还有“浓度以及稀释”问题都是可以将其与加减乘除问题结合,让学生们可以自主地在两种情景中切换。达到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利用教师在课堂、作业、课外活动、特殊情境中对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给学生以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给学生以解决困难的信心,面对困难不胆怯,有利群,合群的思想。为达到目标广大小学教师应持续探索,持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