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源,找弱点,对症下药
——关于厌学心理学生的工作案例分析
2020-11-18孙洪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孙洪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一、案例概述
9月份是新生大学报道的时间,根据学院工作安排,我担任了大一专科的辅导员。从军训开始,便有几个学生逐渐进入我的视线,有表现非常积极的,也有伤员见习的,也有请事病假到医院就医的。而我要说的这名学生,是请假去医院看病学生中的一个,就叫她Z同学吧。但我发现Z同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并不是这个时候,那时军训已结束,正式上课已经开始。大概的情况是Z同学,经常性的请假(包括军训期间),理由各种各样,最常用的请假理由是发烧和打针。这么频繁的发烧,要么是Z同学身体上的疾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不可掉以轻心;还有一种可能是学生撒谎,天天发烧,谁受得了?我开始出现怀疑,并关注她。之后,便出现了Z同学篡改请假条这件事。对于刚刚进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胆子之大,使我感到担忧。经过与Z学生的一次敞开心扉的谈话和家长的当面沟通后,我才了解到她出现这种状况的真实原因。
二、案例分析与解决过程
Z同学为艺术生,专科,本地人,独生女,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亲经商,母亲为家庭主妇。Z同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撒谎、厌学、不爱与同学交流,跟社会上的人接触较多。经过跟班主任、任课教师了解,其专业基础一般,相比较其他同学,缺勤率较高。
(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心理、行为
在跟Z同学深入谈话沟通后,发现Z同学的家庭对她在物质上满足的,但精神上却很匮乏。据Z同学描述,其父母感情上不是很好,缺少交流,平常她都是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但母女之间也经常吵架,甚至母亲有时会非常不文明地对自己女儿辱骂。当我听完Z同学的讲述,内心开始慢慢地同情这个孩子。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这样,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很多时候不是到了学校之后才产生的,而是在学生很小年龄的时候,深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便种下了心理问题的种子,只是到了大学阶段,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才爆发出来。对于这个认识,我是赞同的。有因必有果。
解决问题情况:在跟Z同学认真交流结束之后,我发信息给Z同学的家长,一方面是告诉她孩子已经返校并深入地与孩子进行了谈话交流(Z同学撒谎请假,晚上未返校,母亲知道后,母女吵架,后来联系不上孩子),另一方面也提醒Z同学的母亲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反思,并约其母亲第二天到校当面沟通,以求更好地解决。第二天,Z同学母亲来到学校,比较有效果。
(二)同学关系一般,社会关系相对复杂
Z同学为本地人,在校外有不少朋友,有的在做零工,大多是无业游民,相互之间交流比较多,对她的影响也很大。据了解,Z同学的几次撒谎夜不归宿都是住在朋友租住的房子,这不仅不利于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
解决问题情况:我告诉Z同学,老师并不会太过干涉你与校外朋友的关系,但是大学同学之间的友谊是珍贵的,也需要每位同学的珍惜和经营。通过与Z同学谈心谈话的形式,传递给她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想,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善于经营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要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生活学习氛围中,也就不会那么枯燥,内心苦苦抵制了。
(三)纪律性不强,学习方面未养成良好习惯
Z同学文化基础薄弱,从高一开始便到外地借读,后来决定通过艺术生的途径参加高考,便在高三时,前往北京的一家艺术专业辅导机构进行专业学习。但是无论是在借读的高中,还是在北京的专业辅导机构,她也经常性旷课(借读的高中还好些,只要能待在教室里,就很不错了;但是在辅导机构,即便在那名老师只教她和另一名学生共2人的情况下,她也经常性的翘课,老师毫无办法)。
长期养成的这种学习习惯,对Z同学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在高中阶段,经常听到大学经常被冠是轻松、自由的。更何况,她所学的专业,在我校也是管理比较严格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Z同学很难适应,对她来说很有难度。学生上课,理所当然;不上课,家长不同意,校规校纪也不允许,也在浪费国家教育资源。与此同时,Z同学的不上课,还会在班级中产生效仿效应。
解决问题情况:在跟领导沟通后,我跟Z同学作出明确表示,非常理解她,但将坚持原则,上课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如果违反校规校纪,必将受到处分,甚至开除;同时,作为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一切后果。但如果Z同学能够“浪子回头”,改掉撒谎的毛病,按时上课,也会给她机会。
依规章办事是最好的处事方式。在讲明了学校的原则和底线后,Z同学害怕了。她厌恶上课,但却不想被处分,更不想被开除,因为她也想正常毕业。当然,法外也有人情。在Z同学写了保证书,母亲签字之后,学院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对其从轻处分,以观后效。之后,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那里了解到,虽然课程学习一般,但是态度上有了很大转变,连迟到都很少发生。
三、经验与启示
如果是相对较轻的厌学心理,可能通过几次耐心的通过交流,晓以利弊,学生会比较容易的得到改变。但是如果遇到严重厌学心理的学生,处理起来会比较麻烦,效果也不好保证。从这起案例中,我总结了几点经验:
一是,辅导员要通过各种方式找出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以及他的“软肋”。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且会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通过与学生取得信任的促膝谈心、舍友了解、家长沟通、教师反馈等各种方式,找到了根源,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就有了基础。[1]同时,还有掌握她的“软肋”,知道学生的弱点在哪里,在解决方法上才能有的放矢。
二是,关注学生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模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工作方式等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高校,当学生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时,一定要及时的与家长取得联系,既是了解学生原因的过程,也是分担辅导员单方面压力和风险的方法。
三是,在学生管理上要坚持严慈并济的方式。[2]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人格大学生,惩罚不是目的,遇到问题学生就想到开除规避风险也有违高校教育的教育属性。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关心、爱护学生作为出发点,让厌学的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家长是真的为他好,学生才会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
四是,加强辅导员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厌学心理和情绪,跟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式方法一点关系没有,也是不可能的。学生作为社会人,有自己的思想,在很多时候与教师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和冲突是正常的。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真知识、真本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本班的“填鸭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3]
五是,高校辅导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塑造良好班风。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宿舍、课堂,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客观问题。辅导员还要关注特殊学生,对存在心理障碍、沉迷网络、旷课厌学等问题的学生更多的关心、爱护、引导。在班级骨干建设上,要选贤任能,做好辅导员的帮手,同时,要在班级中建立网格化管理,班级有班长、团支书和心理委员,宿舍要有“心理天使”和安全员,发现问题,能及时上报。
四、结语
“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是对工作的形象描述。辅导员的工作繁琐而复杂,但又是一件良心活儿。无论是学生的厌学问题,还是其他方面,辅导员都要在掌握扎实的思想理论功底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好朋友,做一名合格的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