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茶之书》
2020-11-18张聪聪西北师范大学
■张聪聪/西北师范大学
我读的这本是由谷意翻译的,《茶之书》成书时间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本获胜之后,当时日本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日本被西方逼迫开国进而主动维新进行改革。之后逐渐延伸到文化上的自觉、自信乃至文化观念输出的冲动和必要,而他当时的个人生活也面临着问题与选择。冈仓天心这这部书中所阐述的是由茶和茶道所反映出的日本古典美学。这是一本很薄的书,全书共分为七章,从茶的人情世故、茶的饮法沿革、道与禅、茶室、艺术鉴赏、花、茶人风范七部分来阐述日本茶道的美学意义。文中作者对茶道作了如下定义:“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作者用优美简洁的文字,描绘着他理解的他钟爱的茶文化,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同时极力的强调茶文化在日本发展为茶道后所赋予的新的生命力和独到的美。与此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作者对中国文化有很深入的了解,承认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更加侧重讲述日本故事
前两章作者通过引用中国古代神话及渊源典故来讲茶道哲学,认为“礼”乃茶道所宣扬的精神之一,无论国与国之间、或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理解和互通。作者在道家“物我和谐”理念中推扬东方的人与自然宇宙的整体关怀。对古中国“温其如玉”的优雅自制人格的解析,把生命之美的达成真正寄托于道家:“我们能与列子一同御风而行,却发现一切竟如此宁静,原来我们自己就是清风。”他更追述日本向来推崇的“空纳万境”的“无”的至上理念来自于老子,把它升华为一种艺术和生活艺术的留白,用人生的无限美感情思,尽情去填补和完满。作者引经据典,对中国古代文化可见下了一番工夫去了解,这与日本人民族性格中的细腻是分不开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偏差,是因为这与当时正在发展着的“日本故事”有关,作者只是选取了与日本相关的事物来写作而已。
在书中,作者将用来煎煮的茶饼,用来搏击的茶末和用来淹泡的茶叶分别代表了中国唐代、宋代和明代以后,于是便挂上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的名号。作者评价陆羽说他凭借诗人的眼光在茶事中发现了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和谐与秩序。此时的中国茶道,精巧而随性。到了宋代,茶道可谓是发展到了极致。就其精神而言,不仅是对茶的鉴赏,更是体现了对生命的理解。可是随着宋朝的覆灭,元朝的建立,蒙古勇士的铁蹄不仅打破了中原礼法也彻底的破坏,也使得血脉相承的茶道精神出现断层。直至明清,茶已经变成了杯中的淹泡之物,没有了繁琐的礼仪、规制。到了晚清,茶最终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彻底的世俗化生活化了,喝茶变成了一种品尝,失去了与人生理念的关联。作者在这一章中说“他们慢慢变得像是现代人了,也就是说变得即苍老又实际了。那让诗人与古人永葆青春活力的童真,再也不是中国人托付心灵之所在。他们兼收并蓄,恭顺接受传统世界观与自然神游共生,却不愿全身投入。”作者认为,日本的茶道承继了元代以来陨灭殆尽的宋文明,而中国多舛的国运使它变得苍老而实际,失去了对诗人和古人的崇高信仰,唐宋时代茶礼的浪漫风情,已不能在茶杯里寻到踪迹。”
二、茶作为美好事物的代表之一,还是未能逃过工具的命运
当代日本“茶道研究家”田中日佐夫以及熊仓功夫等人“认为冈仓天心其实与茶道并没有直接的接触”,虽然“冈仓天心给世间的印象是精通茶道的、对茶道抱有极大热忱的人物”。熊仓功夫先生进一步研究认为,天心的茶道理论不为当时的茶道家数寄者所接受,直到1929年岩波书店翻译出版《茶之书》后,才被茶道家和大众所接受。本书与作者所写的其他两部书《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并称为“文明论三部曲”。后两部书分别是艺术论和文化论,在一个特定历史时间和条件下叙述日本故事,言辞尖锐,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的目的所在。
三、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隔阂,使这部书的价值大打折扣
作者以茶道来展示他的东方之梦,对比西方文化,赢得了西方人的认同和欣赏。令人无奈的是,文化传播的天然屏障早已铸就。
《茶之书》从开篇点出东西方没有本质的不同,进而从饮茶的历史谈起,说起了道在中国的起源和延续,而茶道,是道的一种体现。作者在此书中写茶,但不仅仅是论茶,而是借“茶”这一东西方都接受的饮料,来述说东西方的差距并不是人性的差距,也不是人种的差距,而只是文化不同,看法不同。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书让西方了解东方文化与艺术之美,也融入了大量的哲学语言,这与西方的文化还是有区别的,大部分的人应该还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再加上语言文字方面的偏差,传播过程中的修饰,早已失去了他本来的面目,但那种从东方带来的深刻的震撼和商品之间的交流却可以留在当地,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孕育出新的花朵。
四、《茶之书》与其时代背景
冈仓天心出生前10年,美国佩里准将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发动炮击并登陆。次年日本与美国在冈仓天心家所在的横滨签定《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贸易条约,随之而来的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提出通商要求,日本相继与英国、俄国、荷兰等国签订亲善条约,被迫结束锁国时代。1859年,日本与美国签署《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开放神奈川港,横滨成为日本对外开放的门户。冈仓天心的父亲冈仓勘右卫门原是北陆福井藩的基层武士,横滨开户后受命前来横滨经营福井藩对外生丝贸易商馆“石川屋”。冈仓天心就出生在商馆的仓库里。
冈仓天心出生五年后的1868年,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复古,改元明治,一世一元,江户改名东京,明治维新开启。1873年,福泽谕吉、津田和西周等人结成“明六社”,以西学学者为主导,展开了启蒙运动。正是在“这场启蒙运动中,在频繁的国际交流中,以此为基础才诞生了的近代日本新文化的气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冈仓天心受到启发和影响,致力日本乃至东方的美术发掘、评价工作。
本书以精简如诗的文字,深入浅出宏观远照,揭示了道家思想所体现的东方文化的深层精髓。冈仓天心不仅勾勒茶史的梗概,更是借助茶道精神的探索来阐发茶人的美学追求,论衡东西文化的异同,赋予世俗茶以境界。这本书出版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本获胜之后,当时的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因而主动进行了维新改革。在当时伴随而来的是文化上的觉醒、自信乃至文化观念输出的冲动。《茶之书》能引发我们思考的地方很多,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作者满怀激情的颂扬日本茶道时,也不免想起我们厚重深远的茶文化。让世界了解我们的茶文化,我们更加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中国人在时间的长河中把茶融入了日常,日本人把茶汇入了艺术,这两者并未有高下之分,只是顺应了趋势。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对待会让这个文化名声大噪或者默默无闻,无论以何种状态存在都值得我们珍视和敬重,它凝结了我们古老民族的智慧和汗水,是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将是我们之后更长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