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策略研究
2020-11-18■
■
/河北中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医学是一门集自然、人文、社会于一身的学科。医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临床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并努力实现医学价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滞后于实际需要,发展还面临很多实际困难。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学良才亟待研究。
一、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自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后,医学逐渐向人文回归,现代医学人文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很多中医药院校开始重视医学人文教育,也有不少学者在探索构建医学人文教育模式,规范课程体系和实施标准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重视不足
中医药高校需具备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才能有效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然而,部分中医药院校更强调对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略校园文化建设和第二课堂活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熏陶。此外,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也缺乏深入了解,对其功能认识不足,对人文类课程学习动机不强。
(二)课程设置欠合理
首先,中医药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缺乏全程化和系统性,各课程之间缺乏关联。其次,人文课程课时偏低,仅达到国家要求最低标准。第三,人文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实用性和与时俱进。
(三)课程师资队伍不到位
相比国外医学院校,国内大多中医药院校人文学科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通常按照“两课”模式配备,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人文知识同临床案例相结合,空泛讲授理论,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经验
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起步早,重视程度普遍较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于我国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具体如下:
(一)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
淡化医学的“纯科学技术性”,将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深度融合是国外医学教育发展的特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率先启动了医学课程改革,强调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医学生教育全过程。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78 年提出把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等与医学专业课程密切关联的课程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法国提出通过促进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线限制的人”[1]。
此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并不局限于某一学期,而是根据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融汇在医学教育全过程。比如,美国某医学院在第一、第二学年连续开设“病人、医生和社会”课程,开设时长达67 周,课程内容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而逐渐深化。
(二)注重专题研讨和社会实践
国外医学院校重视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针对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例如,德国医学院注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就医学领域的热点人文问题展开小组专题讨论。哈佛大学医学院开设的“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课程从权威学术期刊挑选生物技术临床应用引发的社会、伦理和临床问题,编成教材供学生讨论学习[2]。美国医学院校还提倡让医学生走进医院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学习如何与病人沟通。
(三)注重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文化氛围
国外医学院校重视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医院文化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日本护理专业大学生毕业时,会通过模拟活动感受南丁格尔精神。英国很多医学院校会不定期邀请国内外人文专家,如戏剧家、音乐家、诗人等,去学校做讲座,丰富医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此外,国外医学教育属于大学后课程,医学生在进入医学院学习之前就已经获得系统的人文知识,而且很多学生已经获得一手社会经验,如在老人院、医院或慈善机构当过义工(志愿者),对生命已有基本认识。这也是其人文素质教育发达的重要原因。
三、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策略
通过对比中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借鉴国外的有益理念与做法,提出我国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策略,具体可概括为“围绕五个着力点”、“突出一个特色”和“完善一个体系”。
(一)围绕五个着力点
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医德医风、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五个着力点展开[3]。要立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基于“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精神,规范医学生的职业行为,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医学生“济世救人”的崇高职业理想和职业荣誉感,通过“以德为本”的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的高尚医德和严谨医风,通过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教导医学生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二)突出一个特色
传统中医药文化蕴含着极富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其核心价值可概括为“仁、和、精、诚”。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育善培德功能。要注重向学生讲述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古代医家展现的“以其仁术仁其民”的大医风范和人格力量,教导其学习他们在为人、行医、治学、内在修养、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大医气质[4],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巩固其中医文化根基,引导其端正医学价值定位,提高道德修养境界。
(三)完善一个体系
要构建整体化、进阶性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通过优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时比重,把人文教育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并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引导其在服务社会中认识社会,承担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参加基层医疗服务,通过到社区医院、敬老院、福利院等单位见习、实习,在世界艾滋病日、全国助残日赴基层开展宣传及义诊,提高医患沟通技巧和临床诊疗能力,在实践中践行职业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审视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研究并不断实践。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要立足国际化视角,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策略,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人文教育的引领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医德与医术兼具的优秀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