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师“归属感”的构建
2020-11-18■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前言
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全球已有15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和535所孔子学院和1134个孔子课堂。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建立,使得大批的对外汉语专职教师和志愿者加入到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队伍中去,为推动世界文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华文化绵延久远,中国人从出生开始便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习俗的熏陶,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即使是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习俗影响的韩国、日本等国家,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与中华文化依然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别。对于远赴他国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他离开的不仅是自己的祖国,同时他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接触另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接受不同的文化习俗,并在目的国与当地的居民有语言和生活上的交流。面对各种文化差异,语言交际障碍、思维模式差别以及生活习惯不同,不适应感便会随之产生。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自我调节,并学会接受和适应,但也有一部分人,由于本国文化的印迹深刻,文化的冲突也许会让他无法融入当地,给交流和教学等带来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异国他乡找寻精神的依托,寻找到精神上的安全感与舒适感,成为对对外汉语教师“归属感”构建的重要课题。
“归属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质需求。“如果一个好的社会要发展、要健全,它就必须满足人的这一渴望”。近年来,心理学家普遍研究发现:缺乏“归属感”的人往往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导致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通常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从归属感的定义和心理学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归属感”是从精神层面对人的精神上的支撑。而在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传播的教学实践中,一旦缺乏“归属感”的精神支撑,势必影响中华文化的正常传播。
二、造成对外汉语教师“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认同感、价值观念的影响
“人们总是认识不到文化本身也是一种适应性工具”。这就是说,文化认同在人们的意识里会对个人的生存情感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化由于受地形、气候及长期的历史积淀等因素形成了各自独有的文化特征和风俗生活习惯。人们通常在饮食习惯、交流方式和风俗禁忌等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初到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无法产生与目的地共有的文化认同感,文化的差异导致自身的格格不入感。同时,价值观念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文化教学在所难免,一旦产生文化认同上的冲突,如处理不当,将对个人和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朱勇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中有一篇关于“屈原之死-sad or Sally”的案例分析,案例中说本来打算组织一次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于是给大家讲了屈原的故事,结果课堂上学生对于屈原之死,有的提出“他不会游泳吗?”“他真傻!”类似的回答。“在‘被记住的过去’和‘记忆的历史’的共同作用下,文化记忆就成了对久远过去的一种集体理解和集体建构”。在中国悠久的文化沉淀中,我们对爱国英雄充满敬仰和尊重。而西方人常常将个人主义凌驾于一切价值观念之上。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常常造成课堂上的窘迫。如果在教学上,由于文化认知和价值观的不同而使上课场面失控,势必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教师的权威性,甚至产生质疑中国文化的窘迫境地。因此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差异是导致对外汉语教师“归属感”缺乏的主要因素。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
在人与人交往中,往往容易形成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常常以自己的思维结论而直观的认为他人也应该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但是,如我们所知,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人委婉含蓄,崇尚的是集体主义;西方人直白简单,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上喜欢谦虚礼让,而西方人对于别人的赞美却很坦然接受。这些思维差异常常会让交流双方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我的一位摩洛哥友人有一个中国的男朋友,虽同在中国,但是一个在南昌,一个在成都。她和男朋友约好周末去成都并看望她男友的家人,但是不巧的是她在出发前的前两天感冒了。因此她告诉她男朋友她去不了,因为不舒服。但是对于她的中国男朋友来说这真的无法理解,因为一个小小的感冒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会影响和自己的家人见面,但是我的友人认为感冒就是不舒服,会玩的不开心,需要好好休息。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却足以看出中西方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身处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一旦发生意见上的分歧,易片面的产生孤立感和不被认同感,“归属感”缺乏也就是自然而生。
(三)交流障碍
交流不畅往往使当事人难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想法。就拿摩洛哥来说,摩洛哥与欧洲隔海相望,这个国家的国语是阿拉伯语,官方语言是法语,国人会讲英语、西班牙语等,对于中国人来说,母语是汉语,从小学习的是英语,即使学了法语,但是摩洛哥当地居民很多说阿拉伯语的,即使学了阿拉伯语,在当地也有本地的土方言。同时,地域文化不同,非语言符号意义也各不相同。在中国,我们和亲密同性友人交流的时候,如果对方的头发很漂亮,我们会用手抚摸一下,然后由衷赞美“你的发质真好!”但是在摩洛哥,这样的行为常常不被认可,他们会觉得不礼貌、不友好。对于在中国长期习惯中国式交流方式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交流方式上如果产生了误解,将会影响个人和交流者的关系。在工作上,语言交流障碍也会影响与学校的关系,如果因为交流障碍而无法领会学校制度及管理层的意见,那么就会显得与学校格格不入,“归属感”一旦缺失,便会将情绪代入工作中,影响教学。
(四)社会关系单一
对于远赴他国教授汉语的对外汉语教师来书,大多都处于社会关系单一的状态,初到陌生的环境,举目无亲的状态下,强烈的“思亲”情结便油然而生。一旦遇到问题,常常需要独自承担。中国人多喜热闹,身边虽有同行人的结伴,可往往会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落寞孤独感,单一乏味的生活也容易让对外汉语教师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缺失感。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众节日之首。对于习惯了举家团圆的我们,一人在海外,春节只能通过视频电话与家里分享节日的喜庆,看着视频中的爸妈,爷爷奶奶和一桌丰盛的团圆饭,独自少了自己,又会产生怎样的思乡之情呢?海外终究是海外,即使人情关系和谐也抵不过血溶于水的亲情。
三、如何构建对外汉语教师的“归属感”
“归属感”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对外汉语教师的上课质量,甚至影响中国的形象。对外汉语教师身上肩负的不仅是走出国门教授中文,更多应该是展示中国的形象和魅力,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培养一种文化的尊重与认同。为了使对外汉语教师更好地进行语言和文化传播,对对外汉语教师“归属感”的构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目的国的文化背景和风俗禁忌
先入为主,在出国前主动了解目的国的基本情况。了解目的国的教育理念、文化差异和风俗禁忌等,尤其需要了解教育理念和风俗禁忌。当初到一国时,可以在前辈或是同伴的陪同下深入目的国的大街小巷,了解当地的一些基本面貌。与学校的老师交流,了解学校的学生情况和学校的管理制度、了解当地的一些文化习俗和禁忌。
(二)多与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交流沟通
在中国,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教为主,课堂互动形式较为单一,而西方国家,学生异常活跃,如果对外汉语教师不知如何跳出本国教学的思维模式,很容易无法掌控课堂而造成心理压力。都说“油多不坏菜”,出现此种情况就应多问多请教,这样让自己减少很多麻烦,但必须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太唐突。
(三)主动参与文化活动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与周边的对外汉语保持紧密的联系,互帮互助。对于有经验且在目的国服务时间更长的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新成员要积极主动向他寻求帮助。同时当地有对外汉语教师俱乐部的,主动参与俱乐部的一些活动,没有的可以号召大家一起组织起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例如定期开展读书分享活动、结伴出游、运动竞赛等都是可行的,这些团体性的活动有助于我们对外汉语教师找到精神的寄托,增进彼此的感情,找到身在他乡的“归属感”。
(四)积极学好目的语
学习好当地的语言,有助于解决我们与当地人的语言障碍问题,同时更利于我们融入学生,便于我们参与日常的学校管理。对外汉语教师毕竟是少数,初来学校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也许会对你有所照顾,但时间一长,学校制度毕竟需要兼顾大多数人。对外汉语教师只有更好的掌握当地的语言,才能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不成为规定有更多的了解,才能使自己不至于处于尴尬局面。
(五)组织者关爱对外汉语教师
对外汉语教师在出国前除了参加必要的培训外,在到达目的国后也应安排合理的精神文化活动。人都是群居动物,一旦脱离群体必将赶到精神无处安放。组织者可以定期组织活动,帮助对外汉语教师建立起良好的交际关系。同时提供一些精神上的文体活动或是精神上的慰问,让对外汉语教师感受到组织上的人文关怀。同时,组织者要及时了解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情况,针对情况较为严重的展开必要的心理疏导。出于国家和组织的关心,对外汉语教师也必将满腔热血忠于教育教学,忠于国家的文化传播事业。
虽然“归属感”因人而异,但是却是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会面临的精神挑战。而对外汉语教育传播是一项负有历史使命的伟大工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系统工程。构建对外汉语教师“归属感”也就变得极其重要。以尊重、宽容和自主的心态看待他国文化的不同,以向上积极的精神风貌传播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将这一工作当成自己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