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之东》里的象征意象
2020-11-18■
■
/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苏伊士之东》是英国作家毛姆的戏剧之一。该剧以北京为背景,主要讲述了欧亚混血女子黛西与白人男子乔治、哈利三人的情感纠葛。毛姆一生创作颇丰,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
国内外有研究者对毛姆的戏剧做过研究,主要以外国学者居多,国内研究者较少,因为他的戏剧被翻译成中文的较少。如:格雷厄姆·萨顿[1]、罗纳德·E·巴尔內斯[2]等学者,从主题、风格、思想内容、技巧手法等方面对毛姆的戏剧做过研究,认为他的戏剧主题大多是爱情、婚姻、家庭等,他对爱情、婚姻、家庭有着悲观的态度,讽刺上流社会的世态风尚,笔触辛辣而又含蓄,风格幽默而又颇具讽刺意味。路易斯·克罗嫩伯格[3]认为《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圈子》让我们见识到了真正的喜剧风格,是喜剧的复辟。
国内研究者主要研究毛姆的小说,而鲜有人研究他的戏剧。对于戏剧《苏伊士之东》,国外鲜有人研究,而国内的研究者也甚少。葛桂录提到《苏伊士之东》以殖民地为题材,将“具有高尚道德原则的白种人”与“残酷、狡猾、虚伪、容易犯罪的亚洲人”相对立,带有明显的“白人优越感”的倾向。[4]该文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剧中如何反映出了毛姆的殖民主义思想。刘瑶认为《苏伊士之东》里的中国人与欧洲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欧洲人高尚、正直,而中国人都是容易犯罪的暴徒。[5]朱文杰和张之燕认为毛姆在《苏伊士之东》中塑造的中国人大多是封建迷信、愚昧无知、阴险狡诈等负面形象,这反映出毛姆西方优越感下的审视偏差和选择性接受。[6]此外,有两篇硕士论文研究过该戏剧。一是张建风在他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中,以该剧一至三幕为例,分析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并指出戏剧翻译应遵循的原则。[7]二是张怡然从萨义德东方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毛姆三部作品《面纱》《在中国屏风上》和《苏伊士之东》中的东方主义思想,认为毛姆作为西方殖民者不自觉地展露出对东方的赞赏与同情。[8]文章试图分析剧中的象征意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雏菊
剧中的黛西是个美丽端庄的欧亚混血儿,父亲是英国人(白种人),母亲是中国人(黄种人)。黛西,英文为Daisy,意为雏菊,花语是天真、和平、希望、纯洁的美以及深藏在心底的爱。自古以来,人们常常以雏菊花瓣来占卜爱情,雏菊也代表着纯洁以及天真烂漫。它就像一位纯洁天真的害羞少女,虽然她不是那种立刻会吸引住人们目光的女子,但是,越仔细看就越能发现她的美丽和优点。在神话里,她是由森林的精灵维利吉斯转变来的。当维利吉斯和恋人玩得高兴时,却被果树园的神发现了,于是她就在被追赶中变成了雏菊。
剧中对黛西的外貌做了详细的描写。她是个极其漂亮的女人,穿着华服。她有着白净的、略带灰黄的肤色,美丽的黑眼睛。她的中国血统特征并不明显。她有着浓密乌黑的头发。[9]因为黛西是中英混血儿,不穿中国服装的时候,看不出她的中国血统,和正统的英国人没什么区别。当黛西穿着全套满族服饰时,她身上一点西方的影子都见不着了。她是神秘莫测的。亨利忍不住惊叫:“上帝呀,你看起来完完全全是一个中国人。你令我目眩神迷,你太美了!……你使整个房间充满东方色彩。我头晕目眩如同醉酒一般。”[9]亨利喜欢黛西是因为喜欢神秘莫测的东方,被她身上东方女人的神秘吸引。亨利崇拜黛西走过的土地,崇拜东方美。
二、莲花
阿妈是黛西的生母,在剧中扮演黛西的女仆。阿妈的丈夫(即:黛西的父亲)是一个英国商人,最先把她比作一朵莲花。
莲花经常用来赠送给爱人,花语是:清白、坚贞纯洁、信仰、忠贞和爱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一直都是以洁白、高贵不染的形象出现在生活中。汉语中常用“出水芙蓉”来比喻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娇羞欲语,美丽动人。少女时的阿妈被比作莲花,说明黛西的父亲认为她长得清新脱俗,是个纯净、高贵的女子。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说明黛西父亲对阿妈充满崇拜、仰慕之情,并且非常尊重她,把她视若珍宝。
三、桃花
后来,阿妈被英国丈夫比作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中的《桃夭》),形容桃花盛开时的姿态美艳而热烈,为春天早早注入一股生气和活力。《桃夭》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而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喻对新婚夫妇美好祝愿,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面若桃花”“艳如桃李”来形容女子面貌姣好。桃花的花语有宏图大展,桃李满天下,象征春天,有桃花运的说法,爱情的奴隶等。黛西的父亲把少妇时的阿妈比作桃花,说明阿妈非常娇艳迷人,他对阿妈的爱非常热烈。
四、老巫婆
最后,阿妈被比作老巫婆。阿妈年轻时凭自己的美貌虏获了黛西父亲的心,顺利嫁给白人男子,过上上等人的生活。黛西父亲也是因为迷恋阿妈身上的异域风情,被她身上东方女人的神秘所吸引而娶阿妈为妻。而当阿妈年老色衰,黛西父亲就嫌弃她,抛弃了她,这说明黛西的父亲只是对阿妈的神秘感兴趣,一旦得到满足,就失去了兴趣。程礼泰批判说:“白人的爱持续不过一个夏天。它是一朵红红的玫瑰。”[9]这句话引自罗伯特·彭斯的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原诗本来是用红红的玫瑰来比喻热烈的爱情,而程礼泰借用它来说明白人的爱如玫瑰花一样不长久。
剧中的阿妈缺点比比皆是。她唯利是图,是个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时时刻刻不忘搜集金银财宝,如:偷拿诺克斯的金别针、收受程礼泰的贿赂、把程礼泰给黛西的玉项链卖给美国人换成现金,甚至把黛西以两千美元的价格卖给程礼泰。阿妈来自社会底层,受教育较少,文化水平低。她还阴险狡诈。她与程礼泰合谋欲杀死亨利,偷偷卸掉亨利左轮手枪里的子弹,想方设法拆散黛西与乔治。
五、兰花
兰花与梅花、竹子、菊花并称为“四君子”。兰花有一种让人沉醉的清香,那朵朵盛开的花姿,灿烂而美丽;兰花有着淡雅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幽静,清淡的花香,冷艳而芬芳。兰花也是一种珍贵、神奇的草本植物,她生长在深山野林品德高洁,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张学良曾写过一首《咏兰》:“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兰花在中国代表着女子气质如兰,蕙质兰心。兰花还可传达爱意,古有诗人借兰花言志,例如“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出自佚名《仲春灯下题于春雨话江南室》),“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出自唐·杨炯《幽兰赋》),二者都表达了对伴侣的爱恋。
剧中乔治赠黛西以兰花,表明了他对黛西的爱恋。因为兰花象征高洁典雅,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黛西是中国母亲与英国父亲所生的欧亚混血儿。七岁时由父亲送去英国上学,把她培养成一个英国淑女。她父亲死后却没有给她留下分文,而是把所有的遗产都给了英国的亲戚。父亲托乔治照顾黛西。二人日久生情,相恋十年。后来,乔治出于社会舆论及为自己的工作前途着想而未与之结婚。当时,乔治才23岁,在重庆工作,刚刚被委任为副领事,公使部长从北京发来电报,如果他与黛西结婚,他就必须辞去副领事的工作。而乔治除了薪水之外没有任何外快。后来,他被派往广东,远离黛西。十年后,二人又在北京重逢,心中爱火再次点燃,却碍于各自身份不同。从乔治送黛西兰花可看出乔治仍然爱恋着黛西,被她如兰花的气质深深吸引。
六、结语
毛姆在戏剧《苏伊士之东》中描绘了雏菊、莲花、桃花、老巫婆、兰花等意象。美丽端庄的黛西就像一朵雏菊般天真烂漫,对爱情充满向往。阿妈少女时如一朵清莲般纯洁,成熟时如一朵美艳动人的桃花,年老时却似老巫婆般阴险恶毒。兰花代表着坚贞不渝的爱情,表明乔治对黛西热烈的爱情。虽然乔治为了保住自己的前途,离开了黛西,但是他却对黛西念念不忘。却又不敢面对黛西的热情,说明乔治是个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