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2020-11-18
年青的时候对慎独的理解还比较肤浅,甚至连这个概念都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对慎独的理解有了更多的品味,越来越感到慎独对人生来讲是一个硬功夫。
慎独,通俗地说就是人在独处时要小心谨慎,高度自律,不做坏事,不做出格的事。慎独,是源自灵魂深处的高贵,也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千百年来一直被众多思想家、哲学家和贤人志士所推崇。《大学》《中庸》中都多次强调君子要慎独。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信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林则徐在家里的中堂醒目位置悬挂“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俗话讲“头顶三尺有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基督教讲“上帝的眼睛无处不在”,佛教讲因果报应,种什么因结什么果,这都与君子慎独的要求是一样的,都告诫人们独处时一定不要因为别人看不见就干见不得人的事,要有所顾忌,否则就会遭受惩罚。
慎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明代有一个叫曹鼎的官吏,有一天晚上,他抓住了一个漂亮女犯人,押回的路上两人住在一个荒郊野外的破庙里,月光下曹鼎为防止自己越轨,就写下“曹鼎不可”的纸条贴在手心上,但过了一会,他又想,到嘴的肉不吃白不吃,于是他就把纸条撕了。正当他有所行动时,女犯人的一个冷眼警醒他,万一她告发了怎么办?于是他就重新写了一张纸条贴上。又过了一个时辰,曹鼎寂寞难耐,欲火烧身,又生一念,她一个犯人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即使受到侵犯也不会声张,接着他又把纸条撕了。这次他真的要下手了,但这时一声响雷,唤起了他的良知,这是成人之危,会遭天谴的,这时他又住手了。就这样翻来覆去折腾了一晚上,曹鼎最后还是战胜了自己。看来,慎独是很难的。有人讲,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官场现形记》中也讲“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还有人说,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慎独是抵挡诱惑的盾牌。几千年的文明教化,使人变得越来越文明、越友善,但是,人作为自然界万千生物的一员,首先是个动物,七情六欲的动物属性在我们身上都有体现,并且有的方面比动物还丰富。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一直困忧着人们。有的哲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话虽然说的绝对,但人身上善和恶的成分都有,是“善”和“恶”的统一体,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只是有的人善的成分多一些,有的人恶的成分多一些,或者说有的人有时候善的成分多一些,有时候恶的成分多一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引导着人的一切行动。当今社会,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况且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在利益诱惑面前,人们往往会冲昏头脑,善与恶之间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它们的转换可能是瞬间的事情。尤其是当人独处、无拘无束无人管制的时候,放纵的念头就容易产生,蛰伏于人内心的恶就会悄然抬头。这个时候,慎独可以给你一记棒喝,树起一道屏障,让你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行事有约束。
慎独是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没有人的时候、独处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慎独是在诱惑面前与自己的内心“赤膊相见”,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不需要外在的他律和监督,是无需提醒的自觉。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从容淡定,那是一种用道德和法纪约束自己的崇高境界。春秋时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东汉杨震在“暮夜无人知”的情况下,面对好友送的厚礼,义正词严地回答“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人知”,断然拒绝千金;元代大学者许衡赶考的路上,又饥又渴,面对熟透的没有主人的桃林,他虽然充满了渴望,但最终只是咽了咽口水,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一个解渴时,他坦然地说“桃李无主,我心有主”。这些故事,都是千古美谈,他们用慎独来修真养性,严格自己的操守,无不凝聚着人性的光辉,体现出战胜自我的慎独力量。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文天祥的“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也都展现出慎独的浩然正气。
慎独是对内心崇高道德定律的敬畏。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曾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这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常怀敬畏之心,只有心存敬畏,才能真正懂得慎独,做事张弛有度、有退有进。正所谓“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的家训是“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这段话的意思是,第一次提拔需要低着头,再一次提拔就要曲背了,第三次提拔腰就要弯下来了。越提拔越要小心谨慎再谨慎,这形象地道出了从政者应有的谦卑和敬畏。
慎独也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行为操守。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膨胀的私欲是万恶之源。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人一旦没有了慎独之心,往往就如同猛虎出笼,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胆大包天。南宋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慎独的人,懂得驾驭原始本能的冲动,懂得控制情绪和欲望。古今中外的许多贤哲都强调,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孔子强调修身克己,在儒家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第一位的。柏拉图提出“节制是一种秩序, 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亚里士多德说:“人与动物的区别, 正在置行为于理智”。应该说,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就是慎独。只有慎独,才能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才能练就一副“金刚不坏之身”, 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不放纵、不越轨。
慎独可以丰盈人的心灵,沐浴人的灵魂,是一种修养的沉淀,也是一种自律的静美,就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知晓,也始终散发着清香。有一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即使不能伟大,但可以崇高;即使不能辉煌,但可以灿烂。美好的人生来自慎独。人生苦短,慎独是消除人生痛苦最有效的办法。一个人慎独的程度,决定着你人生的高度。《老子》中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唯有慎独的人,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自我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