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玉握灵 心忧天下
——读20位教授、名家的抗疫诗词曲

2020-11-18曾令琪

心潮诗词评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疫区名家抗疫

曾令琪

前段时间,网上传曰:大疫当前,全民上阵,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却集体失声。大有“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之叹。

对此,我不敢苟同。自古及今,中国知识分子身世的沉浮,无不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当读到四川师大博士生导师赵义山教授代《西南文学》杂志所组著名教授、诗人的抗疫诗词曲作时,我不禁拊掌而叹,罗丹的名言是多么的精辟:“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们《西南文学》很快在2020年第一期刊发了这54首作品。它们的作者是:刘庆云、钟振振、周啸天、刘道平、星汉、赵义山、杨逸明、周裕锴、张海鸥、罗辉、蔡竞、刘炜评、熊笃、徐耿华、南广勋、周成村、张四喜、韩倚云、折殿川、沈家庄。

认真阅读20位教授、名家的这一组作品,感觉有以下三个大的特点:

一、关注时事,心系疫区

阅读这一组作品,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教授、名家们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学究,而是时刻关注时事、关注民瘼、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儒者。

云霞烂漫自鲜妍,黉舍山崖与水边。

车马今朝何冷落,欢声鼎沸待来年。

清音笑语约为期,把臂同观花满枝。

孰料灾横成阻隔,今惟翰墨寄相思。

这是刘庆云教授的《诗二首》。刘庆云,女,湖南长沙人,1935生,1957年至1965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完成本科及唐宋诗词专业研究生学业。后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科研等工作,为湘潭大学文学院教授。

原诗题为《欲返母校武汉大学未得》,题下有小序:“与数同窗相约,于三月返珞珈山赏樱,而疫情突袭,计划成空,憾而有感,缀俚句寄意。”

先看第一首。起句“云霞烂漫自鲜妍”,以美丽的云霞开篇;第二句“黉舍山崖与水边”,点名地点,印证诗题。第三句“车马今朝何冷落”,既带着疑问,也带着感叹,从前面的“祥和”气象,转入对疫情的拷问;结句“欢声鼎沸待来年”,流露出诗人淡淡的遗憾与伤感。

再看第二首。起句“清音笑语约为期”,写出诗人与友人的相约;而次句“把臂同观花满枝”,这是通过写想象,将相约观花的美好和盘托出;第三句以“孰料”一词作转,以“阻隔”一词点出诗题中的“未得”二字;结句“今惟翰墨寄相思”,一个“惟”字,表现出诗人的万般无奈与落寞。

写法上,这两首诗大致相似,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内容上,则各有侧重,第二首才将“灾横”(疫情)直接点出。看,本来应该是写一写回到母校的所见所闻,写一写和同窗的相约、聚首,应该属于一首“闲适诗”的格调;但因为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疫情,诗人未能成行,故母校校园的方方面面,都让诗人梦绕魂牵,与同窗、好友的相见则已成为美好的期待。这两首诗的“起承转合”非常规范,“转”尤其显得自然。女性诗人那种体物入微的敏感,在诗中变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这一组54首诗词曲,都是这样的作品。在国家、民族遭遇空前灾难面前,这一批教授、名家,中国有良心、有大爱的知识分子,无不关注着疫区,关注着抗疫的进展。他们悲悯下层百姓遭遇的苦难,赞美党和政府在抗疫中的指挥和调度,歌颂抗疫第一线的科学家、医卫工作者和各界逆风而行的英雄。这一组作品,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振,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力追诗圣,击楫而歌

大疫当前,战疫犹酣,教授、名家们的这组作品,继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优良传统,悲天悯人,直击现实,表现出应有的耿耿风骨。

下面以刘道平先生的《庚子春寒》为例:

反春入夜乱云横,裹被翻身梦不轻。

我住江头君住尾,天封蟾窟地封城。

啼猿愁望云涯路,绝岸送迎鱼浪声。

信有寒潮终去日,耘耕闹不负新晴!

这首诗,诗题为“春寒”,写的是诗人在“乱云横”的春寒之夜,裹被而眠。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晚的梦却格外的沉重。首联点出结果,颔联、颈联,分别叙述原因——与君悬隔千里,武汉封城,疫区的一枝一叶,一人一事,总是那么的牵动诗人的衷肠。——这里的“君”,可能是实指诗人的某个朋友,更多的可能是虚指那些身处疫区的人。——但诗人对抗疫的前景是乐观的,所以尾联以豪迈的口吻展望:“信有寒潮终去日,耘耕闹不负新晴!”这个结句,具有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诗中“愁望”与“送迎”,若“送”字改为“泣”,似对仗会更佳。笔者愚见,不一定对)。

这一组作品中,周啸天教授的《拟诗经》三首,以《诗经》的《汉广》《无衣》《木瓜》的形式,对“方无疫苗”的担忧,对“举国逆袭”的肯定,对“言宅其居”的失落,都有直接的反映。这也说明,虽然《诗经》的时代过去了将近3000年,但《诗经》的形式却丝毫没有过时,一样可以表达现代人喜怒哀乐的情感。钟振振教授《解放军医疗队除夜乘军机驰援武汉》的“江汉水火急,救扶分秒争”,熊笃教授《双调·夜行船·瘟疫(节选)·拨不断》的“店市关门顾客绝,长街冷落人稀蹑”,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类似的作品还很多,值得我们认真品味,细细咀嚼。

当下的中国文坛,写花花草草者多,写小我小情者多,能将草长莺飞、舞燕低回那种个人闲情与时事关联,能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佳作,却并不多见。有的作品虽有关联,到由于功力不逮,沦落为直白的“加油”和“呐喊”,但“呐喊”过后,却并无回响,那样的作品,不要也罢。要之,任何的思想、情感,必然借助一定的表达形式、借助适当的表达技巧,才能尽情地表达与释放,这便是孔夫子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阅读这一组教授、名家的作品,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那关注时事的悲悯情怀,那藏炽于心的爱国情感,那运用自如的高超技艺。他们的作品,力追诗圣,击楫而歌,给国人、特别是深陷疫区的人们以极大的鼓舞。这样的作品,正印证了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的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三、执着为文,兢兢于艺

叨蒙义山师代为特约的这组稿件,刊于我们《西南文学》2020年第一期(创刊号)的“风采/大家名家”栏目。

拜读20位诗坛国手、曲苑方家的作品,我很感动。他们不仅在百忙之中呵护《西南文学》杂志,创作出这一批佳作,稿件往还之间,还一再修改,以期精益求精、对读者负责。

试看这些句子:

但使人人尽康健,春光负我又如何。

(王星汉《宅居》)

十里长街昼夜空,华灯彩贴负东风。

(赵义山《庚子防疫志感》)

食珍贪有味,中毒惨无声。

(杨逸明《疫中书感》)

望穿长夜惊寒雨,截断危埃亮宝刀。

(罗辉《武汉抗疫感怀》)

暂时深巷千门闭,不日通衢万里行。

(韩倚云《致李兰娟院士》)

……

类似的佳句,在这一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精警之句,或豪迈,或婉约,其忧民之心,伤时之意,必胜之念,都溢于言表。这样的佳句、警句,非经反复吟哦,何处得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之人诚不欺也!

值得一提的是,个别教授的大作中,偶有笔误,而一旦发现,他们都立即改正过来。还有的教授,谆谆教诲,令人难忘。我的恩师赵义山先生,多年来对我呵护有加,说项扶持,这次不仅代为组稿,还对他自己的作品字字推敲。4月3日下午4:40,义山师特意发来微信道:“我的那首《朝天子》,有两句‘过界越疆,横洲穿壤’,请改为‘越岭飘洋,空无拦障’。因‘壤’字上声,‘障’字去声,此字位必‘去’声方宜。”这种执着为文、兢兢于艺的精神,着实令我等晚辈仰之弥高。

我想,有这么一组教授、名家的大作、佳作,刊以飨众,流布人口,既效子美诗史之义,又续祖逖击楫之歌,有谁还敢闭眼瞎话曰天下知识分子集体失声??

猜你喜欢

疫区名家抗疫
名家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抗疫之歌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团结抗疫
名家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