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2020-11-17王丹
王丹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猜想、举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培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及推理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學难点:
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这个单元一直在逛苗木基地,一起来看看苗木基地里芍药和牡丹的种植情况。
2.出示情景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解决问题“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芍药每行12棵,牡丹每行8棵,它们分别有9行。
1.学生思考后在练习纸上列综合算式,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可画图表示出思考过程)。
2.学生汇报展示:
方法一:
方法二:
3.学生讲解完后把两个算式板书出来。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12+8)×9=12×9+8×9
(设计意图:利用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进行概括抽象,进一步掌握综合算式。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解决问题“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1.出示题目,要求用两种方法解决,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交流:
生1:(15+10)×8
先求种植地的总长,再求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
生2:15×8+10×8
先求芍药的种植面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再求芍药和牡丹的总种植面积。
3.观察两个算式,发现:(15+10)×8=15×8+10×8
(三)比较两组算式的特点,猜想规律。
师:观察比较两组算式,
(12+8)×9=12×9+8×9
(15+10)×8=15×8+10×8
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比较)
生1:每道题目虽然解题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
生2:每组算式都是相等的。
……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你们说的非常好,每组的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左边的算式是一种类型,右边的算式是一种类型。这种算法是不是也是一条乘法的运算律呢?
生猜测:是。
师: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测,这个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需要我们进行验证。
(三)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师:刚刚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运算律——乘法分配律,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生:(a+b)×c=a×c+b×c
明确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形式:(a+b)·c=a·c+b·c
强调:(1) “×”可以用“·”代替。
(2)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
三、联系旧知,拓展新知
乘法分配律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联系
师:其实乘法分配律二年级的时候你们就见过,不信你看。(出示课件)
师:这是二年级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比如13×2,观察竖式,谁来说说它的做法。
生:13乘2,先用3乘2得6,再用10乘2得20,最后6加20等于23。
师:13×2,根据竖式的计算顺序,是把13拆成了3+10,13×2=(3+10)×2=3×2+10×2。
(教学设计: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算理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五、回顾整理,提升认识
(一)归纳总结收获。
1.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然后再相加。这个规律叫作乘法分配律。
2.用字母表示
(二)总结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观察——猜想——验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