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创新能力教育

2020-11-17马梅英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小学语文

摘 要:创新能力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深入贯彻创新能力教育理念和方法,拓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知识创新与应用能力,形成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思维,使教学方法符合现代化人才创新能力教育理念。本文将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三个方面探究如何更好地贯穿创新能力教育,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学是让学生认识世界、形成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学科。创新能力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创新能力教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基础教育里,创新能力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创造发明新事物,而是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态度,形成知识创新的能力。

一、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教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首先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比如通过学唱拼音歌、看拼音情境图画书、绘制拼贴有趣的拼音字母图案、为拼音标声调等途径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图文结合,声情并茂,让学生唱出拼音,从拼贴、绘制中培养拼音学习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是对字形的创新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给偏旁部首找朋友”的游戏引导学生从拆字、合字中多角度认识汉字。教师可以以相近的字形作为问题,让学生想出与之相类的字。比如两个口是什么字?学生会说“日”“吕”“回”等字。三个口是什么字?学生会答“品”字。四个口呢?学生会答“田”字。还可以通过“看图猜字”的形式学习象形字,教师做裁判,学生两两分组,一方看字画图,一方看图猜字。通过这些创新教学方法,既可增加课堂乐趣与学习乐趣,还能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开发智力,以此学习字体和字义。

二、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教育

小学语文课文题材丰富,集合了文学性、想象性、科普型和常识性,阅读语感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学修养,使学生通过阅读来规范对语言的感受和运用,同时还能积累经验以助于帮助自己快速领悟语言文字的含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创新阅读教学可以分为理解阅读、朗读、情境扮演三种类型,难度逐渐增加。

理解阅读需要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疑难词和重要或者优美句子或者段落,适用于新课文的阅读。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疑难词和课文意思。比如小学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里有很多形容,如果单靠文字阅读,小学生很难领会文中秋景的美丽和秋雨的婆娑。因此教师可以提前搜集相关图片和秋雨的视频,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提升审美水平与创新思维。

朗读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领会文章情感的环节。传统朗读教学中,教师太过看重朗读的语音语调,浇灭了学生的朗读热情,泯灭了学生朗读的个性化。语音语调是建立在对文章的情感理解之上的,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感觉也不一样。教师应当在这一环节中,积极鼓励学生,勇敢上台朗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理解中的文章。这样的朗读课堂,才不会千篇一律,而是让学生主动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朗读创新。

情境扮演虽然在传统教学中就已经贯彻,却始终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故事类型的文章。情境扮演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之后,更深层次地感受文章中角色的个性和情感表达,更清楚地梳理出故事的脉络和逻辑关系,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意义非常大。教师应当定期举行情境扮演,让学生发挥个性,开展创新性创作,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促进个性化和创新意识发展。

三、在写作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教育

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对于学生书面语言组织、渲染、描述等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写作需要学生费时费力去观察与琢磨写作对象,如果没有兴趣,学生将会十分排斥相对麻烦的写作教学。在新课改中,对小学写作教学的第一大要求,就是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其次是要求教师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见闻以及想象,重点在于写清楚,会尝试所学词汇与句式,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内容,善用联想和想象。

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日常接触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常写的莫过于描写“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小学生不太会使用修辞手法,因此语言朴实无华,流露出的都是真情实感。而且以短句居多,表达直接直白。比如有位学生这样写父亲:“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这句描写宛如神来之笔,当教师碰到类似这样的作文,要单独挑出来重点点评,然后将优秀的句子写在黑板上,鼓励其他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想象力。

在日常教学中,要创建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比如布置一篇写“春景”的作文,可以先带学生去桃花灼灼开放、绿柳依依的地方游玩,让学生去检落花、画出或者描写出桃花、柳叶、清早、天空的样子,以此积累写作素材,真听、真看、真感受,让他们如实描写出自己眼中的春天,继而培养创新思维。

另外还需要教师多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其中包括唐诗宋词、有趣的故事书、文学书、小说等,每周定期组织书籍推荐会,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挑出一段朗读给大家听。然后将推荐的书籍放到读书角,供大家互相传阅。这样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提高读书兴趣,开阔视野,在书中有意识地学到一些写作手法和词汇,对思维创新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多个方法、思路和途径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结合所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而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图。比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文中语句“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此时狐狸回到洞中会做什么呢?请用一段完整的句子来回答。”学生就会积极进行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会说:“狐狸夸自己是个天才,并且还得意洋洋地嘲笑乌鸦是個笨蛋。”有的学生会说:“狐狸吃了完后饱饱地睡了一觉。”教师可以接着问:“那么看到狐狸将肉叼走,乌鸦是怎么想的呢?”有的学生说:“乌鸦很后悔,就不该相信狐狸。”有的学生会说:“乌鸦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因为他的孩子还饿着肚子呢。”接着再问:“我们之前学过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和这篇故事有什么不同?”通过环环相扣、逻辑紧密的提问,即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最终使课文精华内容在一问一答之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中贯穿创新能力教育是深切符合新课改要求和现代化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师要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从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对阅读、写作的浓厚兴趣,最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开展策略》,《学周刊》2018年第21期。

[2] 杨莎《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实施的策略》,《学周刊》2019年第18期。

[3] 任纪菊《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实施的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6期。

[4] 李新苗《简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7期。

[5] 孟令军、辛琦媛、倪晶《误区与纾解: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6] 孙洪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创新能力初探》,《中国新通信》2020年第1期。

(马梅英,1979年生,女,回族,甘肃省康乐县人,大学专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小学语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