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文体特点,落实语文要素

2020-11-17杨静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统编教材阅读教学

杨静怡

摘 要:近年来,“文体意识”受到广泛关注,小学高年级教科书中的散文既有极强的可读性,又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承担着落实语文要素的“例文”使命。本文将从问题设置、审美体验、语言运用、阅读拓展等四个方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六年级的部分课文为例,探索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统编教材 文体特点 语文要素 阅读教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在提到统编教科书“六个意识”时曾说,语文教学需注重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选入小学高年级统编教科书中的散文,文质兼美,凝练流畅,既有极强的可读性,又蕴含丰富的教学价值,承担着落实语文要素的“例文”使命。本文基于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与选文特点,结合笔者教学的经历与感受,从问题设置、审美体验、语言运用、阅读拓展等四个方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六年级的部分课文为例,探索小学高年级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精心设问,提高阅读体验

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初读散文,阅读能力薄弱的孩子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行为,珍视其阅读体验,还要给刚接触散文阅读的小学生搭建平台,精心设计阅读课堂的主问题,避免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提问,让富有探究价值的主问题推进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1.从单元导语中产生主问题—以《白鹭》为例

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从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两个方面去组织,因此教师可以在充分理解单元导语的基础上,设置本单元阅读教学的主问题。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语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白鹭》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把探究的主问题设置为: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总体介绍白鹭的美,二至十自然段从不同方面介绍了白鹭的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从课后习题中产生主问题—以《桂花雨》为例

《桂花雨》是琦君的散文名篇,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饱满的感情。其中一道课后习题是: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琦君用灵动深情的笔触回忆小时候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追忆。琦君摇花的时光,正是孩子们如今的年龄,以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主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孩子很快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如母亲的唠叨、桂花的香气、摇花的乐趣等,进而能够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

3.从自学提示中产生主问题—以《月是故乡明》为例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告诉我们,需在教学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月是故乡明》这篇略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自学提示,把“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设为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进而发现季羡林小时候村子里的夏天黄昏,空中明月,水中明月,以及漂泊半生时,天上那轮明月和心中那轮明月。跟着主问题梳理季羡林的经历,孩子们会渐渐发现全文的“月亮”都与“故乡”联系在了一起。

散文教学中设置恰当的主问题,以此为纲指明方向和目标,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交流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便能充分体会阅读的乐趣,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魅力。

二、身临其境,感受意境之美

意境,就是作者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文章描绘的具体物象完美地结合起来。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就会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沉浸在散文的意境美中。

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意境美—以《白鹭》为例

《白鹭》的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清田垂钓图”的图画美,“清晨望哨图”的悠然美,“黄昏低飞图”的清澄美。三个画面犹如三幅悠远的水墨画,教师可先配乐范读,让学生闭眼聆听,想象自己正站在清水田边,然后描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继而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为三幅图画起名;最后说说作者这么描写的用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让学生体会文中的诗情画意。

2.通过情感体验感受意境美—以《月迹》为例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迹》,是孩童视角的散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寻月过程中孩子们心理变化的过程,然后找出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在静态描写或动态描写中感受作者寻月的喜悦之情。同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想想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呢?作者的经历和孩子们的经历相融合,学生自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意境美。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在教学散文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技巧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感受和体验,接受美好意境的熏陶感染,促使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体会阅读散文的乐趣。

三、读写结合,注重语言运用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语用是语文教育的独当之任。”我们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学习散文的阅读方法,最终仍要落实到语用中去。散文的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优美,正是学生积累诗意语言、运用诗意语言的良好范例。

1.字里行间的散文味道—以《丁香结》为例

《丁香结》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这一单元要求“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宗璞的语言细腻,充满深情,如“城里街旁,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等,值得细细品味。教学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品味语言、学习写法为主线的课堂:(1)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她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在这里,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摹景物的写作方法。(2)文章除了写丁香花,还写了什么?(3)为什么要先写“丁香花”,后写“丁香结”?这里引导学生学习借物抒情,将自己生活中的小体会、大感悟融入事物中,并进行借物抒情片段的小练笔。

2.取法于课内—以《四季之美》为例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正适合作为“取法”的例文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设置了两个问题:(1)本文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的哪些美景?(2)你发现哪些语言是动态描写,哪些语言是静态描写?当学生梳理出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后,可以和本单元的习作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取法于课内”,运用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出日升月落、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四季轮回等景物变化。

四、课文为引,拓宽阅读天地

统编教材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壁垒,使课外阅读课程化。课文中的文章只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散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拥有自主阅读、终身阅读的能力。

如教学琦君的《桂花雨》,可以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设计成整组散文教学的导读课。首先梳理《桂花雨》的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其次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情感;再次出示阅读链接《烟愁》和《家乡味》的原文,在琦君的其他散文中再度体会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最后了解琦君其人,推荐她的散文作品《水是故乡甜》《细雨灯花落》等。《桂花雨》对学生而言不再是一篇孤立的文章,而是作者人生鲜活的一页。掌握方法,走出课文,阅读的天地就宽了。

成尚荣先生说:“要让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怀揣着语文素养,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热爱世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散文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承载了人们深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深远的哲理。小学高年级是孩子接触散文的初始阶段,在以“紧扣文体特点,落实语文要素”为己任的散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求索,把语文的审美、语用、视野和胸襟,通过散文这一途径带到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 徐碧良《小学语文中核心素养教学探究》,《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年第12期。

[2] 罗有岩《品味散文诗意 引发心灵颤动—〈桂花雨〉教学谈》,《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3年第9期。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统编教材阅读教学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