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2020-11-17李勇
李勇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思考、交流和实践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适当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进一步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开放式教学
随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的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和意义,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且灌输力度较强,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的教育意义,采取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加深对知识和道理的理解,从而顺利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一、挖掘生活素材,启发学生思维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其教育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相比于严肃枯燥的课堂,学生更愿意拥抱亲切有趣的生活,也愿意投入到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之中。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积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争取利用亲切熟悉的生活情境构建开放式课堂,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来探索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身边的人有吸烟、喝酒的习惯吗?这种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有的学生分享自己家长、亲戚吸烟、喝酒的情况,有的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的因为吸烟喝酒而导致某种疾病的例子。然后我再借助多媒体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普及抽烟、喝酒的危害,并用一些数据来佐证吸烟、饮酒与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最后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受到过烟酒的诱惑?我们应如何面对这种诱惑?”这时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建议,比如要始终冷静、理性,不可因为冲动、好奇等原因接触烟酒与毒品,也不可结交品质低劣的朋友,更不可进入一些危险场所,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构建亲切自然的开放式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素材的启发下了解学习的目的,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学生也可切实产生深刻的思想认识,有利于引导学生接受德育熏陶,使其健康成长。
二、创设民主氛围,鼓励自由讨论
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本就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所以我们也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和态度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师生之间各方面素质差距较大,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主导学生的想法和行为,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随自己接受现成的结论。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无法真正发挥课程的教育价值。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自由民主的氛围,倡导学生自由讨论、大胆表达,从而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得到快乐的学习体验。在课堂讨论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善于倾听,不可强迫学生接受教师的想法,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家中有哪些家风?这些家风给你带来了什么?”这时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家风,并阐述家风在培养自己良好行为习惯方面起到的作用。同时,也有学生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有学生表示,自己家中崇尚“勤俭”二字,但是他觉得勤俭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有很多家务可以利用机器人去做,这样自己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我对这名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敢于质疑的精神表示赞赏。在我的鼓励与肯定下,本班学生都开始认真思考家风家训的意义,也发现了一些不太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同时也明白了家风家训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创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后来,在学生的同意下,我向家长阐述了本节课的讨论结果,与家长一同讨论了家风家训的具体价值,以便更好地优化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
三、课前自主探究,展现学生个性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世界越来越精彩,其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在学习中,他们更愿意追求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和新的体验。小学生心性活泼,但在学习中却很少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自主探究任务,从而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给学生打造发挥能力和表达个性的空间;同时也能让学生高效地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轻松自如。
例如:在学习《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之前,我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
1.请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并选择一两个你喜欢的汉字,查找它们的演变过程;
2.请结合汉字造字法,根据某个汉字最初的形态猜测它的含义。
同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呈现本次作业。在课堂作业展示环节,有的学生展示的是手抄报,上面有某个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行书的演变过程,并对某个字的含义进行详细解说;有的学生准备了一则自编的小故事,通过故事讲述某个字的含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打造足够自由、开放的学习天地,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在课堂上,学生也可自主理解汉字文化,展现自己的文化水平。这些都可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使其通过讨论、探究活动不断开阔视野,逐步优化德育认识。
四、加强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思想品德教育是道德與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所接触的都是理论知识,在没有经过实践的情况下,他们很难深刻领会某个知识和道理的真正含义。德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心灵的培育,没有实际生活经历的支撑,学生的心灵很难被触动,也就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贯彻开放式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加强社会实践,争取让道德与法治教学从课堂走向社会和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尝试整合乡土资源,丰富实践素材,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德育内涵。如此,则可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例如:在教学《我参与 我奉献》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举一些社会上好人好事的例子,并让学生思考“友善”给我们的生活、社会带来的改变。在讲课结束后,我便让学生探讨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行善、如何关爱他人。学生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把自己不穿的但是干净完好的衣服捐给山区的孩子;在扔玻璃之类的垃圾时要打包好,并写上标签,等等。于是我便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同时,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做一件好事,并记录这个过程以及自身感受,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懂得服务于他人,敢于为社会、集体利益而舍弃个人利益,逐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中真正获得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认真思考、大胆表达、积极实践,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组织开放式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从课程资源入手,尽量丰富教学内容,适当整合生活资源,通过开放的生生讨论活动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德育感悟,以开放的课堂探究、生活体验活动不断优化学生的德育认识,进一步落实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玥兴《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4期。
[2] 许冬梅《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24期。
[3] 张国翔《寻找实践的脚印—简析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活动技巧》,《小学教学参考》201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