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后联合应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疗效评估
2020-11-17瞿小锋王礼玲任桃杰
瞿小锋 高 阳 王礼玲 任桃杰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盐城 224000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4.5h 内,排除溶栓禁忌证后行静脉溶栓治疗已被多个临床试验证明是安全且有效的[1-2]。但静脉溶栓只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第一步,内科规范化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静脉溶栓后相关药物治疗效果的报道较少。银杏二萜内酯是一种银杏叶提取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本研究对比分析静脉溶栓后应用银杏二萜内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经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于我院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42 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符合2018 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2)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开始时间为4.5h;(3)相关影像学检查已排除颅内出血。排除标准:(1)存在静脉溶栓禁忌证;(2)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 提示出血转归。所有患者采用系统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8 例,其中男42 例,女36 例,平均年龄(66.2±11.2)岁。对照组64 例,其中男38 例,女26 例,平均年龄(65.8±13.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吸烟史以及发病到溶栓时间(ONT)比较(表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迅速完善头颅CT 平扫、血常规、凝血常规等相关检查,排除静脉溶栓禁忌证,评估患者静脉溶栓的出血风险,根据患者体重采用0.6mg/kg 或0.9mg/kg 进行计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商品名:爱通立,Actilyse 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S20160055)的使用剂量,最大剂量<90mg,先将10% 的剂量静脉推注,其余剂量持续静脉滴注,共治疗60min。静脉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 排除出血后,予以双抗、调脂、改善血液循环及神经保护等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Z20120024)25mg,加入0.9% 氯化钠注射液250mL 中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1 次/d。
1.3 观察指标
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梗死的部位、入院时与治疗7d 后的NIHSS 评分、治疗后90d 的mRS评分,以及规范化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归的病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90d 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评估两组患者的mRS 评分,将mRS 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d后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7d 后的NIHS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治疗7d 后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d后的NIHSS评分比较[M(P25,P75)]
2.2 两组治疗90d后良好预后情况的比较
治疗90d 后,观察组良好预后率为69.2%(54/78),对照组良好预后率为48.4%(31/64),观察组的良好预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6,P=0.012)。
2.3 两组出血转归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 周后复查头颅CT 提示共11 例患者发生出血转归,均为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中观察组5 例(6.4%),对照组6 例(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3],其主要病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闭塞,导致相应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根据这一机制,研究者发现可通过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治疗,当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特异性结合,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从而达到溶解血栓、再通闭塞血管的目的[4]。NINDS[1]与ECASSlll[2]试验证实,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5h 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目前临床上对于没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静脉溶栓治疗后并不是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责任血管都能再通。所以,静脉溶栓后通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静脉溶栓后血管未能再通的患者,如何才能增加侧枝循环,减少梗死体积;二是如何有效预防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患者发生再次闭塞或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静脉溶栓后内科治疗的药物选择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银杏注射制剂,主要成分为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K,其中银杏内酯B 被认为是最强的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凝集[5]。目前,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部分[6],可抑制血栓形成,阻止血栓蔓延、增加梗死面积,同时静脉溶栓后再通血管发生再次闭塞的概率较低。研究证实,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K 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生,诱导颅内小血管再生[7-8],增加缺血组织的毛细血管数量,改善责任血管供血区域的侧枝循环,减少脑梗死体积,对于血管未能再通的患者也能起到改善预后的作用。与此同时,银杏二萜内酯还具有神经保护、维持血脑屏障的稳定性、调节血脂代谢等作用[9-11]。有学者利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建立缺糖缺氧模型模仿脑缺血后神经元细胞的变化,当加入银杏二萜内酯后可明显抑制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提高细胞活性[12]。在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中,有学者通过利用大鼠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发现银杏二萜内酯可以有效抑制局部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水肿[13-14]。孙原等[15]将7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银杏二萜内酯,研究发现,银杏二萜内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周莉等[16]的研究共入组630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均予以银杏二萜内酯治疗,研究发现,该药物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且风险可控。通过本研究发现,虽然银杏内酯有较强的抗血小板作用,但不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同时溶栓治疗后早期使用银杏二萜内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李妙嫦等[17-18]研究也的得出银杏二萜内酯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具有更为优良的效果。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研究数据来自单中心,样本量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对结果有一定的偏倚,期待后期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后联合应用银杏二萜内酯是安全有效的,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