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管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2020-11-17孙雪彬王伟娜张鹏年
孙雪彬 王伟娜 张鹏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发生不正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其初期可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严重时可引起股白肿或股青肿,如果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具有高误诊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1]。其发生后期,由于血栓机化使静脉及瓣膜功能受损,易出现血栓后综合征。DVT发生率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0%,美国DVT发生率在外周血管疾病中占第1位[2],我国手术并发DVT的概率为5%~10%[3]。由于DVT发生时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淤血缺氧,渗透压随静脉压上升而增加,血管内成分渗到组织间隙,肿胀往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症状[4],有效的抬高患肢可促进静脉回流,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体位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针对我科住院患者进行干预研究,以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4例下肢DVT患者作为观察组,以2017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①纳入标准:纳入者均符合纳入标准[5]。②排除标准:有抗凝溶栓禁忌;采取手术治疗;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伴有动脉栓塞等疾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肺栓塞;患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的患者。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予以常规护理,包括:①疾病知识宣教:讲解发生DVT的高危因素、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②饮食管理。③并发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肢血运、肿胀情况及肺栓塞等。④疼痛管理:运用长海痛尺评估疼痛情况。⑤抗凝+溶栓治疗,予用药指导。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体位管理,包括:①体位要求: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上身取仰卧位,患肢抬高,使患肢与床的夹角约30°,患肢位置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膝关节下垫软枕,呈5°~10°微屈曲位,以预防肺栓塞,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心脏[6]。②注意事项: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演示体位摆放方法,每个病床配有角度尺,告知患者及家属抬高的角度;为确保有效开展,自制体位管理核查表悬挂于床尾,每天早晨8:30-23:30,责任护士每小时巡视一次,查看体位的正确性,排除进食、排便等特殊时间段,对于体位管理不合格患者,分析总结原因如下:患者体位管理方法掌握不全;护士宣教不到位;患者舒适度差,拒绝实施体位管理;受到同病室非DVT患者影响等,责任护士针对上述问题,措施如下:分时段多次加强宣教;根据患者接受能力不同,设计纸质版及视频版的宣传材料,同时强化监督,提高患者体位管理的合格率。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由统一培训的护士分别在距离脚踝上缘5 cm,髌骨下缘10 cm,髌骨上缘15 cm患肢及健肢做标记并用3M胶布覆盖,防止脱落。责任护士于每日10:00使用统一腿围尺测量双下肢腿围并记录,同时记录患肢皮温、色泽等。出院时统计两组患者大腿围差、小腿围差、脚踝围差;腿围差即入院时不同部位腿围与出院时相应腿围之间的差值,对比两组患肢消肿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各项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入院时的大腿围、小腿围、脚踝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患肢大腿、小腿及脚踝腿围差比较 观察组患者大腿围、小腿围及脚踝腿围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腿围差的比较(±s,cm)
表2 两组患者腿围差的比较(±s,cm)
?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例(%)
3 讨 论
DVT常见于老年及腹部大手术患者,但在临床中,年轻患者也会出现无明显诱因的DVT,下肢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7],其形成原因包括机体高凝状态、静脉瘀滞及血管损伤,同时与蛋白质缺乏及口服避孕药等因素有关。其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严重时会致残致死。肿胀是DVT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疗效判定的标准之一,Wells量表被应用于DVT临床评价和诊断标准化过程中,根据Wells量表的判断标准,肿胀侧小腿围大于无症状侧3 cm者是阳性[8]。
体位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淤血缺氧,渗透压随静脉压上升而增高,血管内成分渗出,导致肢体肿胀。由于血液比重约1.050,下肢静脉血流相对缓缓慢,需要对抗重力作用才能回流心脏,在同一血管腔存在高位差时,会产生静水压差,受体位不同而变化,静脉易受体位影响,基变率是动脉20倍,通过体位管理改变血液分布,同时,使髂股静脉处在一种不受压迫的松弛状态。所以体位管理能够促进下肢DVT患者康复,减重患肢肿胀及不适。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体位管理后,患肢大腿、小腿及脚踝腿围和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体位管理,患者患肢肿胀得到有效缓解,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体位管理能有效缓解下肢DVT患者的肿胀不适,是治疗护理DVT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安全方便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然而本研究干预时间较短,研究对象仅局限于本院单个科室,后期将增加样本量,采取多中心的临床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