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分层管理对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及医患满意度的影响
2020-11-17凌清
凌 清
神经内科是医院的主要科室之一,是危重患者抢救的重要科室,其工作复杂,工作量大,对护士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高,与此同时患者也相对较多,病情变化快,极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1]。而有相关研究发现,规范的管理流程,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神经内科不良事件的发生,这对提高护士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2]。当前,大部分国内外医院都实施了以“能级体系”为基础的护士培训,专门针对不同层级护士实行相关特异性的培训内容,而且效果显著[3-5]。这就逐渐形成了以“护士能级进阶模式”为主线的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即依据各科室护士的工龄、学历、实操能力、科研、临床经验等能力将护士们分成不同类别和层级,并具体划分不同层级护士的岗位职责[6]。本文选取了本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26名、脑血管病患者208例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效果,现将具体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本院神经内科26名护士,护士纳入标准为:护理或助产专业本科、大专毕业,取得护士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参加岗前培训并考核合格,身体状况良好,意识清醒,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本次实验不包括实习护士、产假或病假的护士。常规管理应用于2017年7月-12月,并选取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104例,包括男性72例,女性32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42.37±12.65)岁,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对照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27.52±6.62)岁。本院护士分层管理开始于2018年1月份,故选取2018年1月-6月收治的104例脑血管病患者,包括男性76例,女性28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42.53±12.68)岁,将其划分为观察组。观察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28.52±7.8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条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院(除急诊科、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在2018年1月之前,科室护理采用的是常规管理模式,由科室护士长根据每位护士的工作能力,弹性安排具体工作。医院会定期对护士的护理技能及护理质量进行考核。
1.2.2 观察组 在2018年1月之后,采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依据本院护士的工龄、学历、实操能力、科研、临床经验等能力,将护理人员分为五级(N1-N5),具体方法如下:①N1:新入职护士,参加岗前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后参加各班次轮值,在上级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分管患者,承担分管患者的护理工作。②N2:初级责任护士,经考核合格并定科,承担分管患者的护理工作,正确识别病情变化和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在上级老师指导下参与科室质控,参与实习生临床带教。③N3:高级责任护士,取得护师职称,通过院内急危重症培训并考核合格,熟练运用护理程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并实施,参与查房、危重症及疑难病例讨论,承担提升护理业务水平,胜任本科室护士和新入职护士带教工作。④N4:资深护士,专科护士取得主管护师职称,承担科室科研主力和新技术、新项目培训工作,指导下级护士开展临床护理实践,负责组织科内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参与护理会诊,协助护士长分担科室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工作。⑤N5:高级护士,取得副主任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组织协调科内工作,做好科室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参与本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修订,承担临床教学和院内外授课工作,开设护理门诊、组织院内会诊,解决疑难问题,承担科室科研主力,主持护理专科的相关学术活动。对护士进行分层培训:根据科室工作需求,将所有参与实验的护士划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不等,每个小组指定1名组长,组员包含不同层级护士。神经内科目前成立了优质护理小组、伤口感染小组、静脉治疗小组以及新成立的科研小组,这些小组成员可重复。针对各层级护士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对各小组进行分层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各护理工作方面的质量监控和讲课培训,小组成员参加学术会议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等等。
1.3 观察指标 将神经内科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6个月时间作为统计时间口径,以本科室脑血管病患者为例进行护理质量评估,着重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调查医患满意度等。
1.3.1 护理质量评估 内容包含科室的基础管理、病房以及病区管理、护理文件书写、科室药品和器械管理,以及急救物品管理、护理落实情况等。每项内容评估最高均为100分。
1.3.2 医患满意度评估 使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神经内科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调查,量表满分100分,9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评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患者投诉的统计标准是指患者向院纠办投诉。
1.3.3 护理不良事件 包括在临床护理中发生的输液反应、给药错误、压疮、跌倒、坠床,以及患者走失、私自离院等。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后,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x± s,n=26)
2.2 两组患者投诉率和护理满意率比较 护士分层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较护士分层管理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投诉率和护理满意率比较 例(%)
2.3 实施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护士分层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分层管理实施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实施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3 讨 论
护理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护理质量的提升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帮助患者病情康复[7]。特别是对于神经内科而言,危重患者多,护士护理工作量大,这对护士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护理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向为“以患者为中心”。传统的护士管理模式只重视患者的治疗护理以及具体临床操作等,由于护士间沟通较少,协调配合较差,对护理质量影响较大[8]。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层级、不同业务水平护士的能力,充分发挥护理小组的团队优势,有效保障了科室的护理质量[9]。本次实验显示,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神经内科在科室基础管理、病区管理等方面的护理质量均比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前显著提高,并且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从6.09%下降到2.81%。这可能是因为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护士对个人和团队的工作任务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做到明晰职责、落实到人。同时,有护理组长的监督和指导每位护士、每项护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护理不良事件,所以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护士们的护理质量。观察组患者投诉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护士分层管理模式能减少患者投诉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应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士的专业护理水平,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进一步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者工作的满意程度,缓解医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