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民族工商业与旅游发展

2020-11-17朱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营销界 2020年39期
关键词:无锡江南纺织

朱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引言

素有“太湖明珠”之称的无锡, 坐落在江苏省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这里背靠长江,南临太湖,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富裕之地。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无锡这块山水宝地,也随之孕育出吴文化与民族工商业文化。如果说无锡的魅力在文化,那么无锡的繁荣就在经济。

■无锡市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古老的文化奠定经济基础

说起无锡的文化历程,可以用古老二字来表达,因为它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

早在前11世纪的时候,古公亶公长子泰伯[1]于现今无锡梅村的地界,筑起城墙,建立了勾吴,也为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的无锡仍存有遗址见证着勾吴的兴废。只是好景不长,商朝末年,周灭商,周武王追封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后越国灭吴,无锡又属越国,再接着楚国灭越,无锡又属楚国,因此无锡在保留吴国文化的基础上又兼容了楚越的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质—开放包容。

“春秋战国乱悠悠”,这段开放包容的特殊岁月里,诸侯之间战事不断,吴国作为一个小国才刚刚步入成长阶段,版图的分裂聚合促进的不只是政治的此消彼长,更有文化的交流。作为后起之秀,吴国从弱到强,到最后跻身“春秋五霸”之一,为历史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晋时期,大量的人口从北向南迁移江南的导致发展,其中不乏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为推动江南的经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到了宋元,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出现一个严峻的问题。江南地区作为水乡,发展最重农业,而其中种植水稻和养殖桑蚕是江南百姓最为普遍的方法,大量的人口南迁也开垦了大量的农田。到了南宋,可供开垦的土地已经没有多少了。

宋末元初时期,黄道婆[2]在江南推行、教授纺织技艺与工具,成为宋末元初闻名的纺织家,由此可见,到元代初期时,吴地已经开始种植棉花,而棉花本身不仅仅只是一种农作物,更是经济作物,种植出来的棉花经过纺织可以形成商品的方式进行售卖,这为以后更多经济作物的生长打下了扎实的根柢。

宋元期间,吴地的人丁增长和对食粮产量的供不应求推动了人们对耕作技术的改革,人们造出了耕、耙、耘等相联系的耕种技术。粮食多了,就能更好的引进新的经济作物,在江南也会有更好的推广。

江南水利在隋唐时代也有了重大发展。隋炀帝疏通大运河,将沿着大运河的扬州、无锡、姑苏和杭州一起,构成运河四大名城。当时盛传“上有天堂、下游苏杭。”等到明清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强大到一跃成为复杂的江南省,江南省在清朝初期的钱粮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通过经济的发展,无锡汲取着优秀的文化,实现自己新升华的同时做到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

大运河对于无锡的意义十分重大,它使无锡真正成为一个集文化与经济于一体的地方。随着历史的发展,农业文明的时代过去,工业文明开始崭露头角,无锡进入新的历史航程,在同一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发展新的文化形态—现代工商业文化。

(二)民族工商业时期

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洋务派提到“师夷长技以自强”,首倡发展民族工业,学习国外工业文化,洋务运动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留学童生返国后催生了民族实业的发展。

在此后五十多年的进展中,无锡工商实业家兴起,其中包括杨氏的杨宗濂和杨宗瀚伯仲、荣氏的荣宗敬和荣德生伯仲、唐氏的唐星海三家构成的纺织业。

纺织业的兴起从明代弘治年间就已有迹可循,当时的土布织造已经普遍,但无锡历史上第一家真正的民资资本的工场是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手足创设的业勤纱厂[3],至此,揭开了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序幕。

如今,谈到无锡的荣氏家族[4]最令人深刻的便是纺织霸业,荣氏家族创办的第一家民族工商企业是茂新面粉厂。

无锡依靠着便捷的水利交易粮食,繁荣度与日俱增,逐渐出现粮食加工业,而粮食加工业最后也成为无锡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纵观杨、荣二氏,无锡之所以能成为纺织业基地,不仅因为两家企业对机遇的把握和管理方式,还在于领导人自身有着商人的经营头脑。

荣氏资金本并不雄厚,在1907年创办振新纱厂后,秋天结算时还是亏损的,但荣德生出任经理后企业很快转亏为盈,甚至在1915至1917两年间,荣氏伯仲在上海集资建立了申新一厂、二厂和三厂。荣氏企业引进西方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并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一边生产一边偿还,后又从西班牙引进纺织技术并加以改造,使得机器的效率大大提高,不久更是推广至各厂,荣氏纺织业的名声也一炮打响。

荣家的第一代成员为民族工商业的繁盛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代自然也没有落后。

荣鸿元,身为荣宗敬的宗子,他延续了父亲面对困难不低头、坚韧不拔的意志,成为荣氏家族的顶梁柱和后期发展的坚实力量。在1949年前夕,他将面粉厂迁至香港,并在同年开设大元纱厂,除了继续完成父亲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作贡献,他在教育事业上也投入了一腔热忱,更是在1940至1950年间担任中国纺织工学院的院长一职。

到了荣家的第三代虽然有很多成员陆续迁往国外,但依旧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保持高度关注。

杨、荣二氏之外,唐氏[1]同为无锡纺织业三巨头之一。唐家的祖先在1860年定居严家桥后开了一家布庄,至1916年,唐骧庭与程敬堂集资接办冠华织布厂,并更名为丽华机器织布厂,1922年唐程再度合资开设丽新织染厂,1935年创设无锡首家集纺、织、染为一体的协新毛纺织染厂,其出厂的商品皆从澳大利亚进口优质羊毛,一时远销海内外。

说到唐家,有两个人物无锡人定不陌生,那便是唐保谦与其子唐星海。无锡著名的“世泰盛”就是唐保谦的产业,而其次子唐星海,1919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读过机械制造与纺织管理,唐星海返国后,于父亲创办的庆丰纺织厂任副总管与纺织工程师一职,他忠实勤奋,励精图治,至抗日战争前,庆丰纺织厂已纳入无锡七大纺织企业之一,而“忠实勤奋,励精图治”八个大字也成为庆丰纺织厂的厂训。

杨、荣、唐等纺织大亨一路的艰苦创业与取得的辉煌成就令无锡在20世纪初的崛起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无锡文化的旅游地

在无锡,荣家人留下了自己独有的痕迹,时至今日,这些痕迹不仅成为后来研究学者宝贵的财富,也成为了一段特殊历史岁月的“见证人”。

梅园,作为无锡著名的赏景圣地,全名为无锡荣氏梅园。是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用一小桃园的故址,种植数千株梅花而成,荣德生先生更是亲笔题了“梅园”二字,寓意紫气东来,对此地的喜爱可见一斑。如今这块刻有二字的石头也成了园内的著名景点。

除了刻石,梅园的亭台楼阁也可谓是一应俱全,包括荣氏二兄弟为纪念母亲而建的念劬塔;由荣德生先生取名“心洗则清”的洗心泉;作为“历史陈列室”的乐农别墅向众多来访者无声展示着荣氏创业的艰难道路与丰功伟绩。

荣氏家族在无锡经济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在教育、旅游、工商、历史文化等,随处可见老一辈的身影,正如他们的家训“发上乘愿,结平平缘,享劣等福。”短短十二字,体现了荣氏先祖们的人生哲学,是以成为百年望族。

■结论

在20世纪初两次大规模的民族工商业崛起热潮中,无锡一直行走在前列。

各世家大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道路是艰辛而又多磨难的,作为民族工商业的领军人物,不仅需要有商人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还要有懂得把握时机,拥有抓住档口的胆识,但胆色过大又不会规避风险只会将优势转为劣势。

如今的无锡,身为繁荣的现代都市,GDP也迈入万亿俱乐部,经济能力可见一斑,但成功的背后是无数实业家的改革创新,是不断的超越、崛起与发展。

新世纪以来,无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自身经济文化与文明程度,力求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打造出更符合新时代的多元化城市,

相信在未来,无锡这样繁华的都市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为更多人们打造出一个集文化经济于一体的美丽家园!

猜你喜欢

无锡江南纺织
澳洋纺织
无锡一棉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