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物报道类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以“张富清”相关报道为例
2020-11-17◎吴坚
◎吴 坚
一、“张富清”相关微纪录片简介
老英雄张富清朴实纯粹、淡泊名利。 革命年代,他曾立下赫赫战功,退役后他又主动选择到偏远的贫困山区工作,并深藏功名60 余年,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自湖北日报传媒集团2019 年2 月15 日在全国首次报道张富清事迹后,全国各大媒体相继多次大篇幅报道张富清事迹,其中不乏微纪录片的报道形式, 且多是围绕某一核心主题展开叙述。 本文选取新华社制作的《初心无悔伴终生》和湖北日报融媒体制作的《永远的突击队员》两部微纪录片,围绕两部纪录片的内容呈现,尝试分析两部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初心无悔伴终身》是从永丰战役的历史镜头切入,重现了战役的激烈场景,带领观众回到战争的初始年代,讲述了战斗英雄张富清如何在该战役中炸掉敌人的碉堡而获得战功。 该片从张富清作为战士时对国家、 对部队的无私奉献, 以及在战役中的关键举动为解放战争的获胜立下汗马功劳,到退伍转业后,即使工作岗位一再改变,但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依然不变,来揭示张富清如何将“初心”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永远的突击队员》讲述了张富清在战争年代及和平年代, 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将突击队员的身份一直传承延续下去,重点讲述的是离开部队后,张富清如何为来凤县做出贡献。 “永远”一词涵盖了张富清的一生,无论是在革命战役中,还是在经济建设中,张富清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向党和人民无私奉献。这种奉献精神绝非一朝一夕便可铸成,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和战斗中, 张富清对生命、 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这种理解与认识以实际行动落实。
二、“张富清”相关微纪录片叙事策略浅析
1.叙事视角
人物报道类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文学创作有所区别,创作者根据撰写的内容来选择叙事的视角,这不仅体现于拍摄中,还体现在后期制作中的剪辑方式上。在拍摄的过程中,通过摄像机的镜头透视图捕获与人物相关的景象,观众可以通过镜头直观地了解与人物相关的各种元素。 而在后期制作中,则可以基于镜头画面、音乐元素、字幕及解说等不同元素相互组合,从而表现出纪录片的主题思想。
在《初心无悔伴终生》中,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 纪录片的画外音以“上帝”的视角掌握着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同时以主人公张富清的视角阐述着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的情形, 为观众客观呈现了张富清一生的功勋战绩和个人的主观感受。 影片的开头是炮火连天的战场, 画外音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将战争的背景娓娓道来, 并说明纪录片主人公张富清在战役中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行动,显示了战争环境的恶劣和激烈。这些内容如果仅以画面的形式展现,难以让人掌握战役的所有内容,达不到令人震撼的效果。 纪录片的前半部分以客观的角度还原了战争的情形, 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历史的距离感和肃穆感; 而后半部分则以更加平易近人的角度讲述张富清在来凤县的生活和工作。 在地理位置偏僻,生活条件艰苦,物资极其匮乏的恶劣条件下,体现张富清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在《永远的突击队员》中,主要采用历史画面再现、采访来构成整部纪录片的叙事,采用客观的表达方式,从主人公自身的活动画面来呈现整个叙事内容。 本纪录片的解说词较少,尽量减少主观上的叙事,主要通过字幕的形式来补充影片中没有涉及的内容。 纪录片在叙事上基本呈现了主人公张富清的全貌,镜头的角度更加贴近生活,更易于观众了解到包括人物的背景、主要事迹、生活环境等信息,使叙事主题更加明确。影片的开头,老英雄张富清讲述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自己的革命事迹没有被报道出来, 而后画面回到战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没有画外音的战场只能听见炮火声,这种表现方式让纪录片呈现出肃穆庄严的力量感。
2.叙事方式
从叙事方式来看,《初心无悔伴终生》和《永远的突击队员》有一定的区别。前者主要通过解说和主人公的自述来表现张富清如何坚守初心, 为革命战争立下功劳后又深入偏僻乡村,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它着重刻画的是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而后者则是讲述张富清作为突击队员具体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后期的工作中又是如何坚守突击队员的本色投身到具体工作中去, 并加入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采访及评价,更加立体地展现了张富清的具体工作。
在《初心无悔伴终生》中,主要以张富清个人自述的方式表现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 每当老人提及昔日战友时便会情不自禁地哽咽,也正是怀揣着这份情感,才能使张富清终其一生保持革命年代的初心, 投身于革命建设的工作中去。 纪录片还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张富清在生活条件富裕的今天仍然保持初心,用60 多年的赤诚奉献,为来凤县翻天覆地的变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镜头来到张富清的住所,这里依然珍藏着老人初到来凤县时的生活用品, 与当地脱贫致富后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突显张富清在个人生活方面的勤俭朴素。 观众看到这里时或许会对老人的行为感到不解,而后纪录片紧接着插入了张富清的独白,阐述着自己为何不去追求名利,而是选择深藏功与名: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士们都不在了, 和他们比起来我有什么资格显摆自己的战功? 这大概就是老人这么多年来一直秉承着艰苦朴素生活的根源。
在《永远的突击队员》中,采用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 除了用倒叙的手法再现了张富清初到来凤县时当地的社会条件,老人自己讲述在来凤县的工作情况,还引入了第三方对张富清工作内容的真实讲述, 包括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回忆及评价, 使得张富清的个人形象在多种手段的刻画下更加饱满生动。 为了更加深入地展现张富清在来凤县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取得的成效, 纪录片选取了几个典型事迹来刻画张富清的与众不同和吃苦耐闹。 比如,51 岁的张富清本来可以在相对安全舒适的环境里当指挥官, 却主动请缨前往来凤县高寒地区进行劳动生产工作。 无论是群众再述的生产条件如何恶劣,劳动任务如何巨大,还是纪录片所还原的历史场景, 足以体现张富清在年过半百的年纪时仍投身于具体革命工作中的精神。
3.叙事结构
《初心无悔伴终生》和《永远的突击队》两部微纪录片均是以张富清的个人事迹为线索, 展现了不同时期张富清如何保持初心,将革命精神延续到后来的工作中去。人物纪录片的主题与其生活的环境和自身的情感密切相关。
《初心无悔伴终生》在叙事上基本遵循了“时间顺序”,以张富清在战争年代的经历为开篇, 讲述了他如何在永丰战役中炸掉敌人的碉堡,建立了战绩;其后,画面切回现代的场景,年过90 的老人讲述着自己奉献的心路历程,让早已远离战争年代的人们重温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和先进思想。画面再次切回战场,镜头的画外音讲述着炸完碉堡后的情景,老人身边跟随的两名战友都不在了,创作者通过过度的方式将镜头缓缓拉回现在,张富清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表达对已故战友的思念之情,不禁潸然泪下。 在永丰战役中,张富清以重大的贡献接受了彭德怀签署的特等功报功书。最后镜头再次回到历史的场景, 张富清跟随王震将军守卫边疆,在战争结束后,随即投身于推动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工作中去。在纪录片的前半部分,采用历史和现实交互出现的形式向观众还原张富清所参与的革命战役, 不仅可以让人了解历史时期发生的特定事件, 同时可以使观众直接感受被报道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
《永远的突击部队》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影片的开头, 老人讲述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自己的革命事迹没有被报道出来,而后画面回到战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没有画外音的表达方式让纪录片呈现出肃穆庄严的力量感。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易于让观众了解纪录片希望表达的内容,同时让观众在最开头就能获得纪录片讲述的人物和主要事迹,从而进一步了解人物背后发生的故事。《永远的突击队》重点讲述的是离开部队后,张富清如何为来凤县做出贡献。影片除了用倒叙的手法再现了张富清初到来凤县时当地的社会条件,及老人自己讲述在来凤县工作的情况,还引入了第三方对张富清工作内容的真实讲述, 包括村干部和村民的回忆和评价, 使得张富清的个人形象在多种手段的刻画下更加饱满生动。
结语
两部微纪录片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叙事方式为观众展现了战斗英雄张富清的英雄事迹。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 《初心无悔伴终生》和《永远的突击部队》的叙事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创作者梳理出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的异同点, 同时丰富我国关于人物访谈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