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电影的依附性叙事策略探究
2020-11-19◎谭莉
◎谭 莉
从2014 年至今,中国网络电影可谓是取得了十分迅猛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这一高度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电影形态就从一种带有试验性的创作不断蜕变成了一种具有广泛受众基础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电影形式, 不仅在口碑与市场收益方面均不断创造着新的记录, 还逐渐建立起了这一媒介所特有的风格标识。 但当下的网络电影若想取得长远的发展,真正形成广泛深远的影响力,则需要在一个核心问题上进行认真的反思与调整, 那就是该类电影中长期且普遍存在的依附性叙事现象。
一、依附性叙事的内涵与体现
依附性叙事是指通过某种刻意的模仿、 挪用或拼贴的方式,将其他作品中的叙事元素移植到作品的叙事中来,从而造成互文性甚至雷同的效果, 并以此方式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这种策略长期以来被众多网络电影所采用,具体来看,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故事题材上的依附性。 这是网络电影积极博取受众眼球的最主要手段, 即通过刻意地制造一种与热门作品之间的相似性或相近关系来营造某种特殊的观影期待,以达到“蹭 IP”、“蹭热度”的效果。 如 2014 年的《私人订制》热播之际便出现了《私人订做》,2015 年的《道士下山》热播之际便出现了《道士出山》。 这种通过大同小异的题材建构来吸引观众注意的策略, 本质上与当年那些在标题上做文章的地摊文学的运营模式无异, 都带有某种刻意误导的意味。尽管这些网络电影中也出现过一些整体品质尚可之作,但整体而言还是质量低劣作品居多,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网络电影留给观众的粗制滥造印象。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原创性作品的大获成功和平台运营模式的转变, 网络电影的精品化思路开始逐渐强化, 这种通过蹭热门作品来博取观众的策略有所收敛。 但是,从整体上看,题材上的依附性策略依然是多数网络电影制作方更倾向的运作思路。
其二是叙事元素上的依附性。 众所周知,在宣传方面,网络电影不同于院线, 可以通过各种多元化的渠道悄无声息地进入观众日常生活空间之中, 如公交地铁站台的广告牌、手机推送等。 网络电影的宣传受限甚多,目前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视频网站上的海报。因此,网络电影的制作者常常会在海报的设计上耗费苦心。目前来看,大多数的网络电影为了能够让电影海报尽可能地在最短时间里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常常刻意地在电影海报设计上靠近甚至模仿一些颇具认知度的院线电影的海报。如《红海行动》、《血滴子》、《西游降魔篇》等电影海报的构图、色彩、字体等方面就较为普遍地被许多网络电影所借鉴甚至抄袭。这一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制作者希望借助已有作品的知名度, 以既有的视觉记忆通感来吸引注意;另一方面是由于成本所限,无法邀请到与院线电影的海报设计师能力相当的人才。 网络电影的叙事空间元素上的依附性不仅体现在海报层面, 有时也直接体现在电影的故事创作之中。如2018 年颇具影响力的网络电影《大嫂》就几乎是一部以电影场景为核心“套作”的电影。 该片原封不动地借用了院线电影《追龙》的故事场景九龙城寨,同样作为黑帮故事的《大嫂》在许多的情节设计和场面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对原作《追龙》的依附。 这样一种通过视觉形象上的相似性来建构故事的策略,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制作成本、吸引观众注意,但是却极大地削弱了作品在美学上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其三是叙事结构上的依附性。 如果说前两类依附性主要体现在网络电影对热门院线电影的依附, 那么这类依附性则主要体现在网络电影内部的自我模仿与复制。 众所周知,与院线电影的一次性连续播放不同,网络电影多采用分段播放计费模式,许多作品通常会免费播放前6 分钟,随后便需要进行付费选择才能继续观看。 因此,与院线电影相比,网络电影的在整体结构上必须高度重视前6 分钟的叙事,因为它直接地影响着作品的最终收益。 所以,许多保守的创作者便会刻意去模仿甚至复制已经取得成功的作品的叙事结构,尤其是对于其前6 分钟的叙事的模仿,如网络电影《山炮进城》获得成功后,后续出现的《四平进城》便基本照搬了前作的故事套路,许多重要的情节点的设置都严格地参照着之前的经验来进行。 同时,在这类作品中,“玩梗”与“融梗”往往会成为创作者最为关注的重点,而情节的合理性与叙事的流畅性相反退居其次。 因此,与许多早期的剥削电影相似,当下的不少网络电影通常会跟风似的照搬某一成功作品的叙事模式,直到彻底将此类型的观影期待消费殆尽。
二、依附性叙事的影响
客观而言, 中国网络电影中的依附性叙事策略的长期且普遍出现,与这种电影形态自身的发展环境密不可分。在这个文化生产空前繁荣、文化传播空前便捷的时代里,网络电影作为一种在相对有限的成本条件下制作而成, 在相对边缘化渠道进行流通, 面对相对少数化受众而传播的电影作品,要想快速有效地获取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在节省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制造观影期待,以吸引尽可能多地观众。换言之,这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对于许多影视生产者而言,获取关注往往是其第一诉求,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比是否能获得认可与好评更重要, 因为它既是后者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 又直接关系到了影视生产的经济收益。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依附性叙事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众多中国网络电影生产者的这一核心诉求, 它在短时间内让这一新型的电影形态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市场条件。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依附性叙事策略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网络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内在影响看,这种浮躁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相关创作者的创新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 当整个行业都过度追求生硬地复制成功经验, 模仿照搬其他作品的范式的时候, 便会使得少数创作者的创意与想法得不到充分的支持和理解, 从而造成相关作品的生产呈现一种求质不求量的粗放发展状态。 而事实上, 作为一种商业风险相对较小、创作相对灵活自由的、思想观念相对年轻开放的电影创作, 网络电影原本是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才培养与题材发现的优势, 它能够为许多有待证明自己的年轻创作者和有待开拓市场的故事题材提供一个相对合适的平台, 从而充当影视文化生产的“排头兵”和“探路者”的角色,但这种浮躁的依附性策略则极大地磨灭了此新型电影形式所应有的锐度。从外在影响看,这种依附性叙事通常只会生产出大量的同质化且粗制滥造的电影大电影, 它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受众的好奇心理, 但是却无法收获广大受众的认可。 甚至而言,长此以往,它还将透支掉网络电影在观众心中的口碑和期待, 使得许多人形成对此类创作的刻板印象,从而丢失掉许多潜在的受众基础。
所以,对于中国网络文学改编电影而言,依附性叙事策略好比一架学步车,它在此类新型电影形式发展的早期,起到了一个扶持网络电影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但是,随着这一电影形式的不断成长, 它却成为了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大的束缚, 如果中国网络电影要想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电影形式,真正在产业和文化上形成有效的话语权,就必须要突破这一叙事窠臼。
三、依附性叙事的变革之途
对于当下的中国网络电影而言, 依附性叙事策略可谓是根深蒂固,要想有效突破这一窠臼,既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蜕变,又需要进行一番激烈的反省与调整,其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因为,目前而言,尽管这种浮躁的制作模式已广受垢弊, 但短期之内它仍然是许多只追求经济效益的网络电影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运作思路, 而目前的那些追求精品化、 原创化的网络电影从整体数量上看还是居少数,其持续影响力有待进一步考察。 所以,对于中国网络电影的这一调整而言, 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生产模式和创作思路之间的角逐。
在此变革的过程中,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将对中国网络电影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电影观众的观影诉求和审美素养,它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网络电影是一种高度面向市场而进行的创作, 它始终以观众的诉求和审美为创作宗旨,观众的接受是评判其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在之前的较长一段时间里, 中国网络电影的受众群体与主流的电影受众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它更像是一种小型的圈层文化。但是,随着这种电影形式的体量和影响力的扩大,其受众的基础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呈现出与主流受众群体靠拢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电影的创作也必然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而这个调整的度则取决于其受众成分变化范围的大小。因此,对于中国网络电影的创作而言,要想真正摆脱浮躁的依附性叙事策略,走上一条成熟的艺术探索之路,首要条件便是真正走向最广大受众,用最普遍大众的品味来作为指引。 其次是相关网络平台的运作思路,它将起到整体性的调节作用。近3 年来的网络电影之所以出现越来越多的精品, 与平台方对收益方式的有效调整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能够全面掌控网络电影制播体系的机构,网络平台在此电影形式的发展中应当积极地“完善监管体系,规范网络电影市场”[1],发挥调配功能,不断地引导创作者去创新与开拓, 以寻求长远的发展而非眼前的小利。最后是电影创作者自身的素养,它将直接影响创作水平,之前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中国网络电影都处于一种非专业或半专业化状态,这无疑限制了作品的艺术表达。但近年来,诸多成功的网络电影已充分证明,创作者的专业性才是作品质量的有效保障,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电影还需要大量地吸纳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 当下的中国网络电影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走到了重要的转折点, 它迫切需要对依附性叙事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与调整, 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这一新型电影形态取得长远的发展。
注释:
[1]刘正山、熊钰伟、左腾:《我国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中国电影市场》2020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