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艺中国精神表现途径初议

2020-11-17蒋述卓

中国文艺评论 2020年10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共同体文艺

■蒋述卓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暨南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1-22页。新时代文艺如何表现中国精神?通过什么途径去表现?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总体上看,新时代文艺要走的就是一条以构建文化自信为基本力量的铸魂之路,这个“魂”就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不仅是文艺的灵魂,也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文艺要触及人的灵魂,塑造人的灵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起人民的共鸣,振奋人民士气,鼓舞人民斗志,就要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旗帜。而这一切又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为文艺家提供了写作的底气和勇气,提供了文化传统的支撑和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页。。而在文艺表现中国精神的具体途径上,我们则可以深入探讨,并加以细化。

一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爱国主义一直是贯穿中华民族的一条红线,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无论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过多少分分合合,但总体上多是以维护中华文化、主张团结统一为其根本目标的。历史上的文艺作品对此进行了极其丰富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从《诗经》到屈原,从杜甫、岳飞到文天祥、林则徐,文学书写与讴歌形成了中华文艺中团结统一、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仅如此,文艺还书写了各民族兄弟姐妹唇齿相依、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奋斗史。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优秀文艺传统以及“五四”以来的优秀文艺传统和革命文艺的传统,更多地书写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当然也包括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近百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的历史所创造的民族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已经有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1949年以后我们又有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塞罕坝精神、港珠澳大桥精神,还有抗疫精神,等等。这里面有着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和符号,有着一系列代表性人物和神奇的故事,他们创造的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正需要文艺用如椽之笔去进行史诗般的书写,去演绎精彩的中国故事,记录中国奇迹,展现中国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爱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心路历程。

当然,我们还要继续以边地书写为切入口,继续写好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的中国故事,这里面我们已经有了《嘎达梅林》《东归传》《尘埃落定》《云中记》《这边风景》《湾区儿女》等优秀文艺作品作为榜样。当今面对西方某些不怀好意的国家挑战,我们更要以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为责任,以文学之力和文化之力去团结全球华人的力量,凝聚与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是宣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与坚定中华民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与信心。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中最有活力也最值得总结与提倡的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形成当前比较成熟的道路、制度、理论,与中国人民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实践密不可分。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壮士断腕气概,在深圳蛇口开启了引进外资代人加工的工业制造,也首先在深圳打开了股票市场的大门,并实现了全国经济的“软着陆”和金融风险的可防可控;“二马”(马云、马化腾)的创新成了网络与信息世界浪潮的弄潮儿,华为的5G创新更是在世界科技领域闯关夺隘、抢先一步,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在大国重器、海洋经济、精准扶贫等方面的开拓与成绩也引人注目。改革创新给人民带来的红利无处不在,时代精神已经内化为人民自觉的心理和行为旨归。

对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书写,由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等文艺样式首先作出了回应,如电影《十八洞村》、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等。但在真正深入到科技企业、金融企业了解科技人员、金融人员的改革创新方面,我们许多文艺家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这一方面有知识准备上不充分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生活相对隔膜并不熟悉的因素,工业文学、金融文学一直以来就是我们的弱项。然而,这条路我们必须走通畅走顺畅。书写好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求文艺家必须走入火热的现实生活包括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活中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有鲜活时代气息、充满时代精神召唤、激励人民前行的优秀文艺作品。

自然,改革创新精神并不是非得要集中在对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的描写上,也可以体现在文艺家对平凡人平凡事的书写之中,甚至也可以描写他们在道路和心灵探索方面的挫折与失败,但在价值导向上却总是体现向上向善的。改革创新不仅体现在社会的物质丰富和科技进步上,也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行为的改变上。社会进步与发展是滔滔巨流,而普通百姓平凡生活的每一个变化则是汇聚这巨流的朵朵浪花。在这方面,贾平凹的小说《高兴》《带灯》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三是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全球化价值导向,让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更好地被世界所认识和接纳。中国快速发展的40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崛起的中国和创造奇迹的中国。中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自身,也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中国在参与世界的发展中也生成了崭新的自我世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变局。在民族意识高涨的时期,文艺家应从较高较大的视野上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导向,正确看待全球化与民族意识的关系,正确看待国际上的逆全球化态势,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融合起来看待,在自我精神上实现飞跃,在继续开放中加强对世界格局的深度认识,也在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中让世界认识中国、接受中国。正如学者施展指出的那样,“未来的世界秩序是由中国加入这个秩序的过程所定义的;未来中国的成长也只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1]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611页。中国的发展与定位既取决于自身,也取决于世界。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上,中国文艺还刚刚起步,在题材与体裁上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在艺术表现方式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流浪地球》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表达,但有些战争片却还是尾随着西方的武力霸权意识,在宣扬所谓“硬汉”形象的同时也不免带有一切靠武力说话的痕迹。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世界上不是靠穷兵黩武、对外扩张而立国立本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德服人、以文化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传统。我们在“一带一路”的文艺叙事中,应更多地寻求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的表达。中国近年来在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维护世界和平、参与全球治理,尤其是在这次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艺怎样去关注它、表现它,的确是新时代文艺面临的新课题。中国维和部队在国外的斗智斗勇、中国海军在公海上驱赶海盗维护船只安全、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筚路蓝缕,等等,都具有惊心动魄、异常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掘、倾听与呈现。

新时代文艺对中国精神的表现自然不是简单化的,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表达上三者是互为表里、有机融合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表达中有一个再阐释、再认识、再深化的时代化过程;时代精神有一个对中国价值、中国经验、中国理念进行提炼的民族化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既有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也有时代精神的视野和胸襟、智慧与勇气。民族精神的时代化,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气息,将中华各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时代标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成为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鼓舞人民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源。一些杰出人物,如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钟南山、任正非等,所具有的爱国主义行为、风骨、人格,既继承着民族精神的血脉,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改革创新的时代意识。中国的创新创造包括“一国两制”的制度创新、经济制度创新以及科技创新,凝聚着全国多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青藏铁路、航天飞船等提升了民族的自豪感;西部开发、脱贫攻坚,让少数民族地区走上快速小康路,进一步强化了各民族的唇齿相依、共同致富、团结统一的民族凝聚力,体现出中国经验、中国理念。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许多因素如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在今天的科技创新创造中则有了崭新的表现方式,中国制造、中国标准成为新时代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分明又有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大同意识、和平意识,互利共赢的理念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义利观、伦理观、大局观。

新时代需要新的文艺,更需要对中国精神的准确表达,对这个崭新的任务和课题中国文艺家责无旁贷。路是靠人走出来的,走新路就需要有新的认识和理念。新时代文艺之路宽广无比。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共同体文艺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兵团影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