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方略的坚实基础、实践路径、理想境界
2020-11-17仲呈祥
■仲呈祥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精辟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19页。他还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页。的“四坚持”的繁荣发展文艺号召。在这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并提,足见其重要性。因此,学习、领悟、践行“两创”方略,至关重要。
一、坚实基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两创”不可能从天而降。首先,必须弄清楚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何在。“不忘本来”表明了中华民族秉持的文化自信、文艺自信和历史意识。中华民族有着从未断裂的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轴心时代”就出现的伟大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留下的哲思华章,有着诗经、楚辞、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各个时代独领风骚的优秀文艺传统,有着“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6页。的中华美学精神和艺以载道、怡情养心的中华美育传统,更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传统,等等。我们理应从历史纵向上充满自信地“各美其美”,学习继承好先辈为我们创造的丰富的文艺遗产。这正是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之一。且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他的小说名篇《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两创”成就,不正是与他深入学习研究编撰《中国小说史略》和《唐宋传奇集》等著作时,“不忘本来”吸取的创作营养密切相关吗?应当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一脉相承地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继承。毛泽东在战争环境里强调“批判继承”,习近平在和平建设时期提出“扬弃继承”。我们既要反对数典忘祖,又要反对复古泥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弃继承,古为今用。
“吸收外来”彰显了中华民族放眼世界、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胸怀与气度。我们尊重人类文艺的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独尊一样,我们要以各国之间的文艺交流超越文艺隔阂、文艺互鉴超越文艺冲突、文艺共存超越文艺独尊。要深信,中国人民的文艺梦与各国人民的梦息息相通,互补生辉,交流才能促进繁荣,互鉴才能推动发展,共存才能百花齐放。还是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他在文学、美术领域里“两创”的显赫实绩,不也与他力倡“美人之美”、绍介域外小说、研究世界版画并从中吸取创作营养密切相关吗?为大家所熟知的巴金的小说《家》、曹禺的成名话剧《雷雨》,不都明显地标示着他们成功借鉴外国文艺名著的烙印吗?我们既要防止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排外倾向,也要防止“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西化”倾向,从而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辩证取舍,“美人之美”,为我所用。
中华文艺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从时间观上看,我们要“不忘本来”“各美其美”,坚守中华美学精神,彰显中华美学风范,传扬中华美育传统;从空间观上看,我们要“吸收外来”“美人之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我们的文艺才能既“立地”——深深扎根于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具有悠久优秀文艺传统的中华大地,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又“顶天”——高瞻远瞩地把天下各国的优秀艺术尽收眼底,学习借鉴,从而为不断实现“两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二、实践路径: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
“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都是为了“面向未来”,实现当代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么,这种“转化”与“发展”的正确路径何在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实现“两创”的实践路径:“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16页。文艺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如是,文艺亦然。很明确,文化包括文艺实现“两创”的实践路径,便是“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这“两相”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文艺实现“两创”的鲜明的实践品格。
“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无论是“不忘本来”的时间纵向上中华优秀传统文艺,还是“吸收外来”空间横向上国外的优秀文艺,都要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即做到与当代中国的世情国情相适应。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文艺是人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创造。当代中国文化,即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流的文化。要“转化”、要“发展”,实践路径必须当代化、中国化。再好的“古经”“洋经”,倘不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都只会食古不化、食洋不化,都只能束之高阁,装点门面,何谈“转化”与“发展”?芭蕾舞这种艺术形式从外国传来,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完美地令其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千锤百炼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造就了享誉全球、久演不衰的当代化、中国化的芭蕾舞经典作品《红色娘子军》。实际上,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吸收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化的历史。
“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现代社会已发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信息化、融媒体社会已经呈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文艺的服务对象、工作方式、机制手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而且文艺创作生产的队伍、格局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以及文艺作品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就是要与时俱进地与这些已经变化和正在变化的新情势相协调,要紧跟时代,调查研究,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在“协调”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两创”开拓道路,营造良好氛围。近几年来,在繁荣发展中华戏曲艺术中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实施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京剧像音像工程”和“京剧电影工程”,便是实践“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
三、理想境界:美美与共、融会贯通
“两创”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6页。可见,“两创”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通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要实现“两创”通向理想境界,首要的是要在哲学层面的创作思维上摒弃那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片面单向思维——要么复古、要么非古或要么西化、要么排外,而代之以把握两端、关注中间、兼容整合的全面辩证思维——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哲学通,一通百通。只有在哲学层面创作思维真正实现了这一变革,才能奔向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与共”的过程,就是交融、整合、贯通、转化、创新的过程。北京大学哲学家张世英认为,中西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完全可以交流互鉴,互补生辉,而不应简单地二元对立、是此非彼。我们以中华哲学“天人合一”之有利于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之长,去补西方哲学“主客二分”在这方面之短;又以西方哲学“主客二分”注重培养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之长,补中华哲学在注重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上不足的短板;彼此整合,交流互鉴,共铸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21世纪人类新哲学。哲学如此,美学亦然。果如是,我们就能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借鉴中超越,在与共中转化,大胆探索,守正创新,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与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融合、艺术要素与高新技术相辉映,从而创作出既“各美其美”、体现中华美学精髓、彰显中华审美风范、传播中国精神,又“美美与共”、符合世界进步艺术审美潮流的优秀作品,让中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