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使洪皓
2020-11-17王东峰
王东峰
(大庆市直机关工委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元人写的《宋史》给洪皓立传,留下了洪皓出使金国义不受辱,苏武之风的风范。洪皓的祖上不可考,宋史记载他是番易人,今江西鄱阳,生于宋哲宗元祐年间的1088 年,27 岁在宋徽宗政和五年中进士,徽宗宣和时入仕,任秀州司录。秀州今浙江嘉兴,司录大概是知州下面一个掌管刑狱的属官。
徽宗政宣年间已是北宋末季,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加剧。宋徽宗极度奢侈,在东南广罗花石纲,大小官员也是上下插手,贪财无度,民间结下很深的怨气。义军蜂起后,驻军叛乱,地方政权根基已经不稳。洪皓当时有“洪佛子”的美誉,他为了赈济灾民,竟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胆敢把运往朝廷的皇粮截留。宋朝法律明文规定,擅截皇粮是要杀头的。这件事在当时看来,简直是逆天之举,别人在保命敛财,他却舍命赈灾。洪皓因此深得民心,叛军洗劫秀州城,目标不放过一个官吏,唯独放过了洪皓。
出 使
1127 年,延续了167 年的北宋亡国,徽钦二帝以及皇亲贵戚等一干3000 余人被金人掳走,徽宗的儿子、钦宗的异母弟康王赵构,随后在应天府今商丘即皇帝位,庙号高宗,改元建炎,自此宋朝重建,史称南宋。此时洪皓39 岁。灭了北宋,金人并不想直接接手北宋的疆土,而是扶植了傀儡的楚国皇帝张邦昌。高宗赵构登基后,把张邦昌废去,随后又把他杀掉。金人便以此为借口大举南侵,到1129 年(建炎三年),已经攻占了山西、河北、河南的大部分土地。此时高宗从商丘迁到了扬州,他急于派人去金国议和,阻止金人继续南犯。
当时,朝廷上下弥漫着浓重的恐金之风,金军所到之处,州县望风而降,朝廷里也是人心惶惶,想找一个既有胆略又绝对忠诚的人出来,并非易事。慑于金军的气势,高宗曾准备从扬州迁往金陵,继续向南退缩。当时身在秀州的洪皓听到这个消息,上书谏阻,引起了高宗的注意。此时正愁找不出议和人选的高宗,忽然想起了洪皓,便征求宰相张浚、吕颐浩的意见,得到二人支持。高宗于是速召洪皓入朝,君臣一番谈话,高宗很满意,当即决定给洪皓连升五级,擢为徽猷阁待制,代理礼部尚书,大金通问使。通问使是宋金两国惯用的称呼,特指派出去议和的使节。当时,出使金国危险性很大,北宋末期以来,不少派出去的使臣被扣留,有的甚至被杀。洪皓本人因父亲去世正在服丧,在当时官员的父母去世,按惯例要服三年的丧期,中间是不能出来做事的,但洪皓没有犹豫。
当年,洪皓在和高宗谈话后不久,便启程赴金。他的使团共有13 人,他们从扬州出发,经寿县、开封、洛阳抵达潼关,再由潼关北渡黄河,来到了太原。按计划,洪皓一行要远赴金上京,去面见金主太宗吴乞买,向他递交国书,但在此之前,他们还须见到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坐镇山西大同的金国元帅完颜宗翰。
完颜宗翰,女真名粘罕,他的父亲撒改和金主吴乞买同一个祖父,是皇室近亲。这个人深谋远虑,有公辅之望,吴乞买对宗翰十分倚重,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包括处理对南宋的事务。所以,洪皓一行没有从河北直奔金上京,而是绕道山西奔赴大同,去见完颜宗翰。洪皓到了太原,本想直接北上大同,可是金人并没有和谈的意思,所以不放他们北行,洪皓的使团在太原滞留了将近一年,几经波折才来到大同。
完颜宗翰见了洪皓,绝口不提和谈的事,他虽然内心里想议和,但觉得还不到时候,他想吊足南宋求和的胃口,借此赢得更多利益。他对洪皓说,“你和你的副使龚璹去刘豫的朝中做官吧,不要再回江南了”。金国继张邦昌之后,又扶持了一个齐国皇帝刘豫,让他做中原之主,去和南宋争斗,这样金人自己可以保存实力,坐收渔利。刘豫原是宋朝的济南知府,投降后巴结金将挞懒,又通过完颜宗翰谋得了这份差事。洪皓来到大同时,刘豫的齐国刚刚建立,正缺人手,所以完颜宗翰和洪皓一见面,就提出让他和龚璹去为刘豫做事,态度十分强硬。洪皓情绪很激动,他说:“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苟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 完颜宗翰听后大怒,要杀了洪皓,旁边的人跪下来劝阻,说这是忠臣,杀了他会失人心,以后不好和宋朝打交道,完颜宗翰这才作罢。洪皓的命虽然保住了,却被流放去了冷山,一个遥远偏僻的所在,和谈的事就此搁浅,而那个副使龚璹去做了齐国的官。
流 放
1130 年,洪皓从大同来到了冷山,从这个时候起直到1140 年,他在这里度过了整整漫长的十年,此时洪皓才刚刚42 岁。
冷山位置在哪儿现在查无考证。洪皓后来回到南宋,写了一本《松漠纪闻》,把出使金国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里面提到了两条重要线索,“冷山距宁江州百七十里,距金上京二百余里”。依据这个判断,冷山可能在黑龙江五常至吉林舒兰一线以西,那里符合上述两个距离,离张广才岭的主峰也不算远。对于冷山的描述,《松漠纪闻》只说了短短五个字,“皆不毛之地 ”,再无下文。宋史记载要详细一些,“地苦寒,四月草生,八月飞雪,穴居百家,陈王兀室聚落也”。兀室就是大名鼎鼎的完颜希尹,冷山是他的老家。完颜希尹和完颜宗翰曾是黄金搭档,功勋卓著,有奇谋,女真大字就是他一手创制的。
在女真人中,完颜希尹是最早推崇中原文化的,其后的金主诸如熙宗、海陵、章宗、宣宗都是“汉迷”,能作得几首诗,喜欢穿汉族衣服。其间世宗对于女真过度汉化很不满意,曾出手加以抑制,但为时已晚。完颜希尹知道宋朝来的官员大都进士出身,饱读诗书,所以对洪皓的到来并不排斥。完颜希尹有八个儿子,没读过什么书,他请洪皓给这些孩子当老师,教他们历史、经义、诗词之类。完颜希尹的第三个儿子挞挞,可算洪皓的得意门生,出仕后做到了将军,完颜希尹有什么大事,常和他一起商量,后来得心疾死了,希尹哀叹,“折了我的左臂”。
流放是一种残忍的处罚,并非一放了之,有很多的限制,能活下来已属上天眷顾,现在的人很难想象。《松漠纪闻》里纪实性的内容并不多,从这点上看,洪皓应当是被禁足的,十年之间他很可能连出去走走的机会都没有,而冷山不过一个小小的聚落。完颜希尹没有因洪皓教了他的孩子,而在管制上有所放松,有两年时间,不给一点吃的,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最难熬的是冬天,洪皓是南方人,不耐寒冷,没有烧的吃的,他用马粪生火,把捡来的麦子用火烤着吃。寂寞凄苦的心境,同样难以忍受。冷山十年,外界已经天翻地覆,太宗吴乞买死了,熙宗即位,宰相完颜宗翰死了,完颜希尹当了宰相。金兀术在东南一番折腾,把高宗赵构赶到了海上,自己也险些丧命,败兴而归。最后,南宋定都杭州,总算安定了下来。
完颜希尹当了宰相,要干大事,第一个目标是攻取四川。他想听听洪皓的意见,结果被洪皓以不容辩驳的理由劝止。紧接着又要进攻东南,他对洪皓吹牛说:谁说海大,我的力量能把它吸干。洪皓说,发动战争就像玩火,自古以来哪有四十年用兵不断的,又数落金国对待使节的过失。完颜希尹说,“你是来讲和的,口气还如此强硬,以为我不能杀你吗?”洪皓说,你大金国杀了使节影响不好,我现在就投水,你可以说我坠崖而死。完颜希尹被感动了,没再说什么,南侵的事也不再提起。洪皓远在冷山,没有人知道他流放之中还在为朝廷做事,而这两件都关乎南宋的命运。
随后,两国又要议和了,完颜希尹拿着初拟的条款给洪皓看。洪皓说,你们这样做一没依据、规矩;二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是没办法谈拢的。完颜希尹说,你这个人性情耿直,不会骗我,你跟我去燕京,放你回国,去和你的皇帝商议。自从上次交锋,完颜希尹对洪皓又多了一分敬佩。1140 年(建炎十年),金廷内部权力争夺十分激烈,洪皓随完颜希尹刚到燕京一个月,完颜希尹便被金兀术惨遭杀戮。事件牵连的人多达几千,十分血腥残酷。本来洪皓也要被处死,只因完颜希尹曾经想要杀他,逃过了一劫。
归 国
完颜希尹死后,洪皓回国希望落空,但毕竟解除了流放,有了一些自由,回国的事他想慢慢再找机会。金国的宇文虚中是南宋旧臣,当年出使金国被扣留,此时已在金国做了高官,他向金熙宗推荐洪皓,熙宗觉得洪皓确是个人才,想重用他。洪皓一边婉拒、周旋,一边以此为借口,辗转于燕京、大同两地,接触到不少宋朝的旧臣。他想和这些旧臣联手,暗中为朝廷做事。
徽钦二帝自1127 年被金人掳去,已经13 年没有了音讯。洪皓这时打听到二帝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他派人去给他们送吃的,告诉他们高宗即位的消息。也是在这个时候,洪皓才得知徽宗已故去五年了,哀痛之下,写了一篇祭文,情真意切,周围的人读了感动掉泪。
燕京处在杭州与依兰之间,如同一个中转站,洪皓现在北线打通了,接下来还要打通南线,给朝廷秘密递送情报。和朝廷联系风险很大,不像五国城那么容易,稍有疏忽就可能丢掉性命。洪皓把搜集到的情报写成书信,让人藏在破烂棉花中带回了朝廷,告诉高宗:刘琦指挥的顺昌之战把金军打怕了,金人把珠宝财物都转移到了北方,准备放弃燕京以南地区,而我们却主动撤兵,丧失了大好时机,不过,再次举兵仍然可行。转过年来,就是1141年,洪皓先派人去五国城,得到高宗生母韦太后的亲笔信,又找到可靠的人送回朝廷。高宗看了大喜,说我派了上百人出去打听,都赶不上这一封信。
这年冬天,洪皓又一次派人送回书信说:金人对兵事厌倦了,必然不能持久,过去军队走到哪都带着女人,现在不敢了,紧张得很,如果和议还没有签署,应当马上出兵,恢复故土不难。他特别强调:金人得到了胡铨的奏疏,很害怕;张浚丞相名震金国,大家都忌惮他,可惜没受朝廷重用。胡铨是南宋名臣,强烈反对议和,他的奏书肯定是主战的,所以金人害怕。张浚曾任平章政事,也就是宰相,此时因淮西兵变,正赋闲在家。
洪皓提供的这些情报,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却没有得到朝廷回应,高宗、秦桧仍一意求和。不久,屈辱的绍兴和议终于达成,南宋向金国称臣,赵构的皇帝由金国册封,每年要向金国纳贡银绢各25 万两匹,相当于50 万两白银,而南宋得到的,仅仅是接回韦太后和徽宗的遗体。完颜希尹当初拿给洪皓看的议和条款,到此尘埃落定。签署合约的目的在于求得和平,可是如果丧权辱国,不要也罢。高宗没有这个胆魄,即便宋军在战场上已经取得主动,刘琦、岳飞连败金军,他还是觉得求和稳当。
十多年来,洪皓一刻也没有放弃回国的念头。金国有这样的规定,只要是南宋使臣,不管你在不在金国任职,都不得放回国。洪皓无奈之下,想到了潜逃。他向时任金国参政的韩昉请求,去真定或大名耕种自养,结果被韩昉一眼看穿,那里离南宋疆界很近,逃跑比在燕京、大同容易得多,所以断然拒绝。
1143 年,洪皓终于时来运转,24 岁的金熙宗生了儿子。熙宗有二十来个皇后、贤妃、次妃,包括好几个北宋皇室的公主,却一直生不了一个儿子,所以大喜过望,紧跟着便大赦天下。令人惊讶的是,南宋使臣竟然也在特赦之列,被允许回国,这是洪皓万万没有想到的。经过漫长地等待,洪皓终于可以起身回国,心情之愉悦无法言说,马上动身离开。金人突然意识到,洪皓在金国待了十多年,知道得太多,让他回去定然贻害,于是立刻派骑兵去追,可是晚了,洪皓已过了淮河,踏上了自己国家的土地。
洪皓在金国滞留了十五年,出发的时候41 岁,回来已经55 岁了,同行的13 人,只有两个跟着他一起回来。
贬 官
回到杭州,洪皓立即去参见高宗,请求回家奉养老母,高宗说:“你的忠贞可贯日月,我怎么舍得让你离去呢?” 洪皓又去见韦太后,太后撤去布帘,以真容和他相见,以示恩宠。洪皓七月份回到朝廷,一个月后才有了任命,为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徽猷阁直学士是个贴职,可以视作荣衔;万寿观提举是本官,本官代表品级和相应的待遇,不只是挂个名;权直学士院是差遣,这才是洪皓的本职,他平时的工作就是在学士院上上班,写写诏书之类。宋朝的官制十分复杂,从洪皓的任职可见一斑。
当时秦桧当朝,他抓住了高宗的七寸,担心钦宗回来夺了皇位,就主动迎合,所以深得高宗信任。当年秦桧也被金人掳走,后来依附金国大将挞懒,不明不白地回来了,回来后很快便探得高宗的心思,一意主和,凡是反对议和的,非贬即诛。洪皓深知金国虚实,认为不能对他们太软弱,所以有些事就看不惯。金人来索取叛臣的家属,高宗想依从,他反对;朝廷大兴土木,不像有收复中原的意思,他反对;金人忌惮张浚,朝廷弃之不用,他也反对。后来又把秦桧和挞懒非同一般的关系讲了出来,秦桧便怀恨在心。当时攀附秦桧的人很多,秦桧要打击洪皓,就利用他们,诸如说洪皓散布不利于朝廷的言论,不回家探视老母,鄙视宰相等等。于是洪皓的厄运接踵而至,先是被逐出朝廷,任饶州知州,饶州是他的家乡,还算讲点人道;过了一年,又贬为饶州通判,通判是知州的副职,降了一格;不久,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到英州安置,这次情况就比较严重了。安置英州意味着要千里迢迢赶往岭南,那是少有人居的烟瘴之地,而且到了那里就动弹不得,安置实际是一种刑罚,洪皓在英州一待就是九年,倍受折磨。苏轼也曾被安置英州,他当时写了一首《临江仙》,里面有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太守看过之后,以为他逃跑了,赶紧派人去找。可见安置是要被监视的。
1155 年(高宗绍兴二十四年),朝廷一纸令下,任命洪皓为朝奉郎,一个正七品的散官,移居袁州,今江西宜春。解除了安置,离老家鄱阳又很近,喜从天降。大悲大喜往往使人变得脆弱,洪皓从广东英德出发赶往饶州,刚到南雄,走出来还不到二百公里,竟溘然长逝,时年六十八岁。仅仅一天之后,以害人为业的秦桧也死了,活了六十五岁,他为洪皓的一生做了精彩的注解。高宗得知洪皓去世的消息,嗟叹惋惜,追认敷文阁直学士,赠四官;过了很久,又复任徽猷阁直学士,谥号“忠宣”。高宗还算良心发现,谥号以忠字开头,是对洪皓一生最好的评价。
在金国那些年,洪皓积攒了很高的人气,人们感佩他忠贞节义,他的诗文,被争相抄录传诵刻印,金使每次来到南宋,都询问他的情况,任什么官职,在哪里居住。洪皓一生著述很多,有文集五十卷,以及《春秋纪咏》《帝王通要》《姓氏指南》《松漠纪闻》《金国文具录》等书,可惜除了后两种,其他都散佚了。
洪皓广为人知,除了宋史的功劳,跟《松漠纪闻》也密不可分。他在金国期间,尽管生活艰难,每天还笔耕不断,记下了大量见闻,回国前因担心被金人搜到,一把火都烧了,非常令人惋惜。我们今天读到的《松漠纪闻》,是他在岭南九年又重写出来的,当时洪皓已六十多岁,记忆力大不如前,丢失的内容会很多。这本书只有1.3 万字,但史料价值很高,宋元明清四代有十多种丛书把它收录其中,涉及金代的重要史书,几乎全部引用过它的史料。所以后人一提起洪皓,往往首先想到这本书,而忽略了他的使者身份。
宋代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竖起一座丰碑,代表性人物北宋有“三苏”,南宋有“三洪”,遥相呼应。三洪就是洪皓的三个儿子,长子洪适、次子洪尊、三子洪迈,他们不仅有宰辅的名头,还是大学问家,所以《宋史》在洪皓之后,又分别给他们立传。洪适、洪尊一同参加科举,皆中进士,洪尊得了状元。三年之后,洪迈也中了进士。洪适做了三个月的首相,九个月的枢密使、枢密副使,两府大权一度同时掌握,后期家居十六年,一心问学,著有四十卷古文字学专著。洪尊中了进士便入职馆阁,开了南宋先例,后来官至枢密副使,位列执政,著有古钱币学专著。洪迈到了八十岁才退休,退休时为端明殿学士,这是执政官兼任的职务,相当于副宰相。当时的宋孝宗对洪迈礼遇有加,称赞他学识超人,文章众体兼备。洪迈有一部《容斋随笔》,属于史料笔记类的著述,广受推崇,是史家必备的书目。毛主席一生不离手的几部书,就有《容斋随笔》,去世前还在读。洪门三子位极人臣,文名满天下,与“三苏”各领风骚,成就了两宋一座文化丰碑。许多人都说,这是对洪皓忠贞节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