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与深度

2020-11-17詹跃华

黑龙江史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志书广度资料

詹跃华

(婺源县地方志办公室 江西 婺源 333200)

地方志书(简称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内容极为广泛,被誉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首轮修志从志书记载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的编纂原则,要求志书记载事物应重视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些首轮志书和第二轮志书存在程度不等的疏漏不周之失,严重妨碍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影响志书质量,降低志书使用价值。编纂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加以克服。笔者不揣浅陋,就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与深度做些浅述,以供编纂人员参考。

一、认识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与深度

志书记载事物是否宽广、是否深刻,直接关系志书的使用价值,关乎志书的质量。编纂人员要正确认识志书记载广度与深度的内涵,以便加强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与深度,为提高志书使用价值和提升志书质量奠定基础。

(一)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

所谓广度,就是指志书记载事物的宽广程度。志书记载事物要求横不缺项,所记载的事物为一地之全貌,包括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志书横向记载,能够体现一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事物均不能缺漏,都应立项记述,以体现事物的全面性。

志书记载事物要有广度,不是“无所不包”,什么资料都往里塞。志书横向记载事物,应当注意两点:(1)志书第一层次反映一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项主要事物不能缺漏,如续修志书不记自然部类的环境、资源和社会部类的民俗、方言等内容,就是重大缺漏。(2)志书第二层次反映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某一事物的主要方面或主要项目不能缺漏,如志书记述文化部类文化市场,其文化娱乐市场、音像市场、文化培训市场等事项不能缺漏。

(二)志书记载事物的深度

所谓深度,就是指志书记载事物的深刻程度。志书记载事物要求纵不断线,所记载的事物为时限内的历史变化面貌,包括各行各业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也就是说志书纵向记载,时限内每一项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现状不能少,并揭示兴盛、衰亡的内在规律,以体现事物的完整性。

志书记载事物要有深度,不是“巨细不分”,无原则地堆砌资料。志书纵向记载事物,应当注意三点:(1)记载事物不能只记上限年份或事物出现年份、下限年份或事物消亡年份情况,中间演变年份空缺。这种“只记头和尾,不记演变过程”的现象,在第二轮志书中时有出现。(2)记载事物不能只记上限若干年份,或者下限若干年份情况。这种“缺头或少尾”的现象,在第二轮志书中也不少见。(3)记载事物不能不分阶段,逐年逐月记述,把事物的兴起、发展、演变淹没在资料罗列之中,看不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记流水账”的现象,在第二轮志书中比较多见。

二、把握记载广度、深度与资料的关系

志书记载事物缺乏广度与深度,是因为编纂人员认识地情不深,搜集资料存在缺漏,或对缺漏的资料浑然不知,有什么资料就记载什么。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深度与资料有着密切联系,不可等闲视之。志书资料如果搜集完备,选择恰当,运用正确,就可以反映事物的广度与深度。否则,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既难保证,深度也难实现。

(一)搜集资料,做到完备无缺,为志书记载广度与深度储存丰赡资料

资料是志书编纂的基础,没有丰富的资料,哪来志书的广度与深度。搜集资料必须博采,凡能设法搜集的有关资料,力求搜集齐全,即所谓的“宁滥毋缺”。在博采资料的同时,还应注意精收,凡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或与此相关的大事要事均属精收之列。如反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所产生的新面貌、新成就的资料,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新道德的资料,突出时代、地方、专业特色的资料,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因果关系的资料,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推广的资料。编纂人员搜集资料,需要做到博采精收,为志书储存完备丰赡的资料。

(二)选择资料,做到恰当无误,为志书记载广度与深度提供准确资料

志书要体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关键的因素是资料要完备,因为完备丰赡的资料,是志书内容取材的基础和保证。但拥有完备丰赡的资料,不等于志书就有广度与深度,还要看选择是否恰当。资料选得准,选得好,就能恰当地反映地情,体现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实现广度和深度俱佳的良好效应。编纂人员需要了解我国的历史,把握当地的地情,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志书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要求,认真筛选资料,并研究资料的价值取向,做出取舍的抉择,使那些既能反映广度又能表现深度的资料不遗不漏。

(三)运用资料,做到正确无疑,充分体现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与深度

志书是资料性文献,具有著述性,而非纂辑之书。资料固然有助于志书反映记载的广度与深度,但离不开正确的运用。一些很好的资料,如果运用不当,就不可能反映出记载的广度与深度。志书记载事物要有广度与深度,不仅依赖于选好资料,还必须用好资料。编纂人员需要考虑志书的体裁、篇目结构和记述内容,认真研究,选择适当方式,精准运用资料。

有人认为,志书记载中有些内容应做必要的议论,以发挥点化作用,增进深度。其实,只要选好资料、用好资料,内容就会有深度。

三、加强志书记载广度与深度的方法

选好、用好资料,能够反映事物的广度与深度。志书记载事物有了广度与深度,其实用价值就会增大,质量也会得到提升。加强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与深度,应从资料的横向层面和纵向记述两个方面进行谋划,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

(一)加强志书记载广度的方法

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与志书横向分类及所涉内容有着直接关系,加强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可从横向层面入手,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拓宽横向分类涉及面,做到主要事项不缺漏。志书横向分类,各层次所设的类目要全面,各项主要事物和事物的主要方面不能缺漏,特别是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分类应当全面。如有些志书服务业分类只停留在传统的洗染、理发、浴池和照相等服务行业,没有车辆修理、家用电器修理、中介服务、休闲娱乐、装潢广告等服务行业,显然分类不够全面,而这些缺漏的服务行业则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步迈向小康的事实,是鲜明时代特色的突出表现。又如有些志书教育分类只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中等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设施设备、教育管理,没有教育体制改革、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办学,而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领域的时代特征,社会力量办学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教师、学生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因素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缺少这些重要事项,就难以体现教育领域的时代特征,也难以反映教育发展变化的全貌。

2.拓宽横向内容反映面,做到涉猎事物要宽泛。志书横向分类,各层次所涉的内容要广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兴衰与消亡事物都要反映。无论是上限前兴起、发展而在时限内消亡的事物,还是时限内兴起、发展的事物,或时限内兴起、发展而又消亡的事物,志书都要反映。二是成绩与问题均要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发生巨大变化,取得辉煌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失误,志书均要反映。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剧,大量的农民工流向城市,解决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不利,同时也造成农村耕地抛荒现象,志书均需反映。三是人物传收录范围要宽广。人物传主要收录在本地和在外地的本籍人物,这是志书区域性特征所决定的,但不可忽视客籍人物的收录,只要在本地做出重要贡献或产生重大影响的客籍人物,也应列入收录范围。收录的人物,不仅要有做出重要贡献的大人物,还要有做出重要贡献的小人物,以体现人民性。

(二)加强志书记载深度的方法

志书记载事物的深度与志书纵向记述的资料有着紧密关系,加强志书记载事物的深度,可从纵向记述考虑,采取以下四种方法。

1.运用变化资料。所谓变化资料,就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资料。志书不能逐年记述事物,淡化事物发展轨迹,而应纵述演变,反映事物的量变、质变和盛衰起伏,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趋势,切忌流水账式的逐年罗列资料。运用变化资料,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有变化则记载。有些事物发展变化缓慢,不是每年每月都有变化,需要抓住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资料,做到有变化则详细记载,无变化则不记或采取归纳综述的方式略记。二是分阶段记载。事物的兴起、衰落不是一天两天,兴和衰之间,事物的发展变化还会有一些小的起伏,而每一个起伏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象、原因、特点,通过消化原始资料,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点,分阶段归纳记述。如江西省《高安市志(1986—2006)》卷九农业第二章种植业第四节油料设花生目记载:“1986—1990 年,以种植本地花生品种为主,亩产一般在100 千克以下;年种植面积4000 公顷左右,总产量4000 吨~5500 吨。1991年后,陆续引进白沙13、鲁花19 号、汕油27 等品种……2000 年,花生播种面积8100 公顷,平均亩产152 千克,总产量1.85 万吨。2001—2006 年,先后引进双花20、赣花3 号、4 号、粤油56、秀油2 号等品种,单产和品质进一步提升,平均亩产155 千克以上;年播种面积扩大至8300 公顷~9600 公顷,年均总产量2 万吨以上。”很明显,该段分为1986—1990 年、1991—2000 年、2001—2006 年三个阶段,分别记述三个阶段内的花生品种、年播种面积、年均总产量、平均亩产的变化情况,展现花生种植业的历史发展脉络。

2.运用背景资料。所谓背景资料,就是反映事物兴衰、功过、损益相关的环境条件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相对主体资料而言,说明主体资料的来龙去脉,同主体资料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史实。某些事物的兴衰、功过、损益,离不开背景资料的说明和衬托。记载事物缺少背景资料,就会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志书要运用说明事物兴衰、功过、损益的背景资料,阐明事物的来龙去脉,彰明前因后果。运用背景资料,需要考虑志书的结构体裁、语言环境和时空范畴,采取五种方式:一是主背融合方式。将主体资料与背景资料融会贯通,凝练成对比判断的语句。二是概述叙说方式。在志首的总述(综述、概述)和各篇、章开头的无题引言中叙说事物的背景。三是随文插入方式。在节、目、子目内容记述中插入背景资料。如江西省《浮梁县志(1994—2005)》第二十篇卫生计划生育第一章卫生第七节农村卫生设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目记载:“1995 年,乡(镇)卫生院下划各乡(镇)管理后,医疗业务量普遍下降。寿安、兴田、勒功、王港卫生院停办,医务人员离岗,资产变卖,洪源、峙滩卫生院被承包经营,其他乡(镇)卫生院勉强维持运转。主要原因是各乡(镇)都处在财政最为困难的几年,卫生事业经费拨付不足,加上人才流失、设备老化缺失,造成有病难治和病人不来治疗。”其中第三句“主要原因是各乡(镇)都处在财政最为困难的几年,卫生事业经费拨付不足,加上人才流失、设备老化缺失,造成有病难治和病人不来治疗”,就是背景资料,说明乡(镇)卫生院停办、承包经营和勉强维持运转的缘由。四是括号注释方式。当节、目、子目的主体资料需要说明时,用括号注释其背景。五是附记介绍方式。在节、目、子目末尾采用附记形式,介绍事物的背景。

3.运用专题资料。所谓专题资料,就是集中反映那些因受分类记事束缚,不能展开或深入记述的重要事物和典型事物的资料。专题资料所记述的对象是地域内的重要事物和典型事物,记述一般比较全面系统,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形态,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反映其因果和发展规律,展示事物的内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等。运用专题资料,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运用特载或专文体裁收录专题资料,反映时代的重大政治和经济活动。如江西省《吉安县志》(1986—2005)在概述之后、大事记之前设特载,收录“邓小平祖籍探源”“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吉安县”“曾庆红关心家乡二三事”“余秋里的故乡情”“吉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纪略”“吉安县2003 年抗击‘非典’纪实”6 个专题。二是在附录体裁中收录专题资料,包括地方文献和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在内的珍贵资料。三是在篇、章、节后设附记,收录专题资料,以补充志文叙述的不足。

4.运用以事系人资料。所谓以事系人资料,就是反映某一事物兴衰起伏时,把与此事相关人物的一些活动一并记入的资料。以事系人不是事事系人,也不是人人都系,而是把记载事物与记载人物联系起来,把事业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使事物“活”起来。志书运用以事系人资料,把生人记入,不仅可以克服“见物不见人”“只记事不记人”的现象,还可以注入新的血液,增强可读性与记载深度。运用以事系人资料,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在篇章内容中记述与内容相关的典型人物及其主要事迹。二是在章节后附记相关典型人物的事迹。如江西省《婺源县志》(1987—2001)第十二篇林业第三十三章营林生产第五节花木种植附花木种植专业户曹仲平业绩。三是在篇章中设置专门的章节,记述各类典型人物的事迹。如江西省《玉山县志》(1979—2000)在思想道德建设卷社会公德建设章设新风美德选录节,记述勤劳致富、尊老爱幼、老有所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为人师表、一心为公、为民解忧、恪尽职守9 种类型人物的事迹。

总之,编纂人员在志书编修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志书记载事物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志书质量,把志书打造成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品佳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造福于后人。这是编纂人员的目标和追求,也是编纂人员的职责与使命。

猜你喜欢

志书广度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略议年鉴资料在第二轮贵州省《科学技术志》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以问题启迪思维的数学高效课堂研究